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试用文化人类学整体观这一理论方法,从藏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和葬俗的社会功能两个方面,对藏族的丧葬习俗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本文将从生态环境、本教、佛教和汉文化等四种文化角度探入来解读藏族丧葬习俗产生并发展所依托的民族文化背景,归结出藏族丧葬习俗所承载的四项主要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
丧葬习俗,是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发生和发展,与古代民族的社会生产力状况、社会形态、婚姻制度、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心理素质等息息相关,也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密不可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葬俗,犹如镜鉴,既可直接体现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本身的气质,文化状况或地方特色,又曲折地反映了该地区、该民族内部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力状况。因此,对它的考察和研究,是了解这个地区或民族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论地理和宗教在藏族丧葬风俗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什么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民族,其丧葬的主要类型不是佛教所推崇的火葬而是天葬,为什么最高级的葬法是塔葬而不是最流行的天葬,为什么土葬的兴衰史与苯教的兴衰史相一致?文章从藏族的地理环境、宗教文化与民族史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藏民族葬俗双因素决定理论地理环境与宗教交互作用决定了藏民族的葬俗,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宗教的决定性影响,特别是苯教所推崇的土葬和佛教所推崇的火葬的影响;而宗教又削弱了地理环境对葬俗的限制和束缚.  相似文献   

4.
论藏族的丧葬风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什么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民族,其丧葬的主要类型不是佛教所推崇的火葬而是天葬?为什么最高级的葬法是塔葬而不是最流行的天葬?为什么土葬的兴衰史与苯教的兴衰史相一致?文章从藏族的地理环境、宗教文化与民族史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藏民族葬俗双因素决定理论:地理环境与宗教交互作用决定了藏民族葬俗,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宗教的决定性影响,特别是苯教所推崇的土葬和佛教所推崇的火葬的影响;而宗教又削弱了地理环境对葬俗的限制和束缚。  相似文献   

5.
瑶族葬式述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瑶族葬式述议玉时阶(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丧葬方式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任何一个民族的丧葬方式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本民族的特点。对丧葬方式进行考察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各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及其文化面貌,而且对移风易俗,建设社会主义新风...  相似文献   

6.
丧葬是人类社会一种特有的习俗文化现象。由于各民族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自然环境、经济类型的差异,以及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等原因,各民族在丧葬方式、习俗礼仪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即便是同一民族,往往也有所不同,甚至迥然相异,呈现出复杂的现象。生活在我国西藏自治区境内的门巴族,其丧葬习俗便表现出了自己的鲜明特征。1986年7—12月,我们在调查门巴族社会历史、文学的同时,对门巴族的丧葬制度  相似文献   

7.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传统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风俗习惯是各个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和表现了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心理感情,是体现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提起传统丧葬文化,对于多数年轻人来说已不甚了解。传统丧葬文化作为一种特殊文化不该被遗忘,其中的传统丧葬服饰作为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不该被遗忘。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传统丧葬文化因地域民族的不同而各异。辽南传统丧葬服饰有自己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9.
永久地流传于南方大地的古老史诗 当我们走在中国南方大地,可以聆听到少数民族老人为我们吟唱的长篇“调调英雄歌”。而那些长篇史诗,就萌生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片独特的文化土壤里。从岷江流域到武陵山脉再到五指山区,在山水河畔生活着的30多个少数民族的文化,滋养和孕育了这些漾溢着原始气息的长篇史诗。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创世纪》(纳西族、独龙族、傈僳族)、《布洛陀》(壮族)、《盘瓠歌》(畲族)、《摆手歌》(土家族)等等。这些原始性的韵文作品,被各民族视为自己民族的“根谱”和自己民族的形象历史。祖先创造历史的身影鲜活地跳…  相似文献   

10.
浅谈藏族丧葬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先后存在着火葬、石葬、墓葬、天葬、塔葬、灵葬、树葬以及水葬等丧葬形式.由于受到历史、地理与宗教的交互作用,藏族的丧葬仪式逐渐发生变化,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具高原特色的丧葬文化.  相似文献   

11.
提起传统丧葬文化,对于多数年轻人来说已不甚了解.传统丧葬文化作为一种特殊文化不该被遗忘,其中的传统丧葬服饰作为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不该被遗忘.中国地域广阔,多民族,传统丧葬文化因地域民族的不同而各异.辽南传统丧葬服饰有自己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2.
利川鱼木寨丧葬仪式既是既往之人肉身毁灭的告别仪式,也是鱼木寨土家族民族特点的一面旗帜。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孝道与丧葬文化的联系、鱼木寨丧葬仪式流程的阐述,来分析鱼木寨地区丧葬仪式中亲人团聚、守灵哭丧、做家祭、丧戏孝歌、宣讲孝义、烧七祭祀等环节,所体现出的宗族孝道、对亡者的哀思、为逝者祈福、追念亲情、报答亲恩、教化后代等土家族孝文化中的特点。进一步力证了鱼木寨地区丧葬习俗与中国孝道文化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3.
丧葬习俗是湘西土家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所反映的文化通过一系列丧葬仪式活动体现出来。丧葬习俗是人们应对死亡的思想观念、传统理念以及复杂的个人、群众的心理状态而成的一种传统文化积淀。这一独特的世代传承的丧葬习俗背后,体现了土家族的睦族友邻,敬生礼亡,神贵祖崇等社会文化意义。透过丧葬习俗研究可以深化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4.
阙岳 《甘肃民族研究》2005,(2):91-94,90
藏区的丧葬礼俗类型多样,主要以天葬为主,间有火葬、水葬、土葬、塔葬、二次葬及多次葬中的复合葬等,以及残存的少量楼葬、罐葬、壁葬、野葬等遗俗。藏族丰富的丧葬礼俗作为历史、民族、地域性行为模式,透射出藏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不少学者对于藏族丧葬礼俗的研究,多从宗教的角度探入,认为藏族的丧葬习俗是受到宗教信仰的渗透与制控,  相似文献   

15.
分布在今天青海河湟一带的藏族,在历史上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相互接触较早,交往广泛,长期以来受汉族文化影响很深,尤其是解放后,在语言上的汉化现象十分明显。但是,至今仍然保持着本民族的习俗风情、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且丰富多彩。这一地区内的各乡各村又在服饰、婚嫁、丧葬等习  相似文献   

16.
"盘瓠传说"是主要分布于苗族、瑶族、畲族等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族源神话,在正史、方志、文人笔记等文本中皆有反映,体现了华夏族对南方蛮族的表述与认知。但作为少数民族,在以汉族为主流话语权的历史时期,苗族、瑶族、畲族先民通过自身的话语以神话塑造自己的祖先形象,成为信仰。从"盘瓠传说"中,我们看到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多民族多面向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人们共同体的整合与分化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7.
“蛮”称的民族属性及其专称与泛称涵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蛮”称的民族属性及其专称与泛称涵义石宗仁在对我国南方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苗蛮族的“蛮”称的原生语义的民族属性,并由此常常含混狭义的苗蛮专称与广义的苗蛮泛称的界限,一提到蛮族就以为是指南方各民族的,显然欠妥,且不符合历史实际。之所以产生含...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民族分布格局中,少数民族多集中在西部。民族学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其重要特色之一就是重视中国各民族社会,特别是少数民族社会、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中国多民族社会的现实为民族学提供了广阔的田野,但该学科在加强实证研究以扩大其社会影响力的同时,不要忽略学理上的支撑,需要在实证研究中体现学科规范。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百越民族和现代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中,存在着许多与东南亚、大洋洲群岛等环太平洋周边民族相同的文化,形成了一个特点鲜明、共性突出的文化圈。因此,中外不少学者相应地提出了文化区域说。比如林惠祥先生50年代提出“东南区文化说”,将我国古代南方文化与东南亚古文化认同,认为有段石(石奔)和印纹陶是这个地区新石器文化特征;美国学者克娄伯提出“东南亚古文化区说”,认为中南半岛和东印度群岛在昔组成一个文化区域,其至今还保存着刀耕火种、梯田、祭祀用牺牲、嚼槟榔、高顶草屋、巢居、树皮衣、种棉、织彩线布、无边帽、戴梳、凿齿、文身、火绳、取火管、独柄风箱,贵重铜锣、竹弓吹箭、少女房、重祭祀、猎首、人祭、竹祭坛、祖先崇拜、多灵魂  相似文献   

20.
孙立生 《民族论坛》2012,(10):103-105
苗族的丧葬仪式是其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苗族的丧葬仪式,从中发现苗族丧葬仪式的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是显著的,人们可以从中学习本民族历史、宗教、习俗、神话、生产等知识,使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其情感抚慰功能减少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缓解了人们悲伤、焦虑的心情;其社会整合功能加强了家族、宗族的凝聚力量,增强了以村落为地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新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