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黑塞在教育小说中一直坚持不懈地探索教育对于人的精神成长的意义。黑塞的教育观主要来自由歌德建立起来的、德国古典人文主义的教育观,所以,他的教育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与歌德潜在对话的结果。歌德的古典人文主义的教育观主要是一种精神意义的实践,缺少社会现实的深厚土壤;对此,黑塞在其教育小说中既肯定歌德的古典人文主义教育观对人的精神成长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反思这种教育观念的非现实性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浅论人本主义教育观与全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史上的“第三思潮”,其教育观克服了行为主义教育观的局限,促进了当时美国的教育改革。在提倡“教育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人本主义教育观仍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主要存在观念上的唯科学取向、内容上的唯知识取向、方法灌输化和组织形式化等弊端。高科技发展中面临的人文困惑和高科技内在的人文意蕴 ,都向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提出新的挑战。为此 ,必须反思传统教育观和科学观 ,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和科学人文主义的科技观 ,并且积极建构适应时代精神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独立健全之“人”。从生命化教育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古典教育观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强调生命具有理性和超越性,倡导生命交往式的师生关系,教育目的是培养整全的人。近代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运动“点亮”生命,在教育场域中体现为自然教育思潮强调个性化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道德、智慧和文化修养。现代科学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的发展态势,极端的科学理性和工具理性导致独特生命个体的价值被漠视,教育忽视了对生命的关照。在回望人类思想宝库中蕴藏的生命教育思想,反思现代性教育潜藏问题的基础上,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实践层面提出构建新时代的生命化教育,以使教育更好地培养具有情怀和个性,更好引领社会进步发展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不可限制在纯功利意义上的活动。教育不同于作为事实体系而展开的纯现实,它必须具有着眼于未来的精神,基于人的发展而体现对于人类生活最高境界的诉求。在人越来越受现实功利羁绊、越来越被实利主义限制了生命意义的当代,教育应把最大的雄心和人文主义的开阔理解力带进自己的任务之中,为推动社会公正,推动人类共赴的理想而努力  相似文献   

6.
科学主义教育的产生得益于特定历史环境下人文主义教育为之孕育的土壤。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趋势已经超越冲突走向融合,伴随着这种转变,当今的教育必须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过程上进行改革,以形成新的教育观。  相似文献   

7.
全人教育就是要培养博雅通达、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即所谓“全人”。全人教育是一种跨文化的人才观,是西方全才教育观与中国通才教育观碰撞与交融的结果。全人教育的哲学思想强调人的整体发展与相互联系,且依据超人心理学理论认为人有巨大发展潜能可挖掘。全人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教育准则通过寓全人教育的价值于有意义生命之中。语言教育学家李筱菊在实践中结合人本主义与东方哲学智慧,从跨文化视域诠释了全人教育,并落实到辩证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全人发展的语言教育观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当代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西方 ,人文主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当代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潮主张教育以人为中心 ,促进人的发展 ,培养自我实现的人 ,其主要教育思想是 :教育要尊重人 ,培养“完善的人性”,促进“人的潜能充分发展”;教育者要研究、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 ;教育要培养创造型人才 ;以人为中心的教学观。这些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教育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实践教育创新进行了一些思考 ,文章认为要能更好地实践教育创新需要“深刻理解教育创新的意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 ,是实施科教兴国的必由之路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教育创新才能实现“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根本目标 ;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实践教育创新才会自觉自愿 ,才会有勇气。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认为,教育在主观精神经由客观精神向绝对精神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是人的精神发展的绝对环节,是国家法律和社会伦理规范的灌输,是对人的精神培养。他强调教育“纯粹是为国家服务的”,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向现实妥协和调和,不要对现实作斗争。文章从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原理出发,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教育思想进行了评析,认为黑格尔的教育思想存在着明显的唯心主义的保守性和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1.
欧洲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自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的彼得拉克始,随着时代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思想的表现侧重点有所变化,在文艺复兴的各个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对此,西方史学界将其划分为“哲学人文主义”、“市民人文主义”和“基督教人文主义”。其中“哲学人文主义”以彼得拉克为代表,侧重于重现古典文化、重视对古典学术的研究;“市民人文主义”以十四五世纪之交的佛罗伦萨萨留塔蒂、布鲁尼等为代表,倡导人民关心政治、颂扬为公众事务献身的公民美德,即一批“通过作为共和国的政治家和企业家而把人文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有教养的市民”。“基督教人文主义”以科利特、伊拉斯莫和莫尔等为代表,他们主张将古典文化与基督教教义相结合,试图以《新约圣经》的基督和圣教父的学说精神来恢复真正的基督教会,并以之为基础去改造社会、产除社会恶习,但着重于宗教复兴。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如狂飙突进 ,被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等人称为“社会水泥”的“现代大众文化”随着商业化运作开始走进千家万户。“现代大众文化”其主要功能就是以精神快餐式的消费模式 ,把大众文化推向单调平庸 ,使人的理性变成工具化思维 ,失去极富个性的创造 ,最终导致人的异化。“现代大众文化”的负面效应的确令人忧心忡忡 ,它不但俘虏着人文底蕴浅薄的市民公众 ,也影响到初涉人世的中专生。因此 ,加强中专生的人文主义教育尤显必要和紧迫。由于语文课在中专教学中的特殊地位 ,在人文主义教育中具有义不容辞的特殊职责。本文从三个方面就中专…  相似文献   

13.
福禄倍尔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紧密关联于“万物统一体”的“上帝”概念.这一概念深植于德国古典哲学的文化土壤:康德哲学中的现象—本体之分、费希特的“绝对自我”、谢林的“绝对同一性”、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这些深刻的哲学思想无不直接滋养了福禄倍尔的“上帝”概念,因此这一概念本质上说是一种哲学形态而非纯粹宗教意义上的“上帝”概念.“唯心”与“上帝”不应成为研究福禄倍尔教育思想的学术雷区.标识着西方哲学之高峰的德国古典哲学孕育了福禄倍尔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教育不是灌输,教育亦不是嫁接,教育是对人的内部精神法则的完美呈现,只有这种自内而外的充分呈现才是“人的教育”的真正使命.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实质是对人的素质的塑造行为。江泽民“创新力教育观”是建立在对人类本质及其延续的规律性的揭示的基础上。它包括创新力教育与教育整体创新力的提高的有机结合。人类的本质在于他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创新力教育观”体现了这种人类的本质要求,并构建了实现这种要求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终极关怀性教育与现代人“单向度”性精神危机的拯救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现代人的“单向度”性精神危机呼唤和寻求终极关怀性教育。终极关怀性教育是一种超越功利、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 ,其核心就是要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主体性教育目的观 ,就是要打破整齐划一的“机器人”教育观 ,树立具有生态意义的“生命”教育观 ,注重教育过程中对人的关注、关切与关怀  相似文献   

16.
论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实施科教兴国的必由之路。文章分析了实施教育创新的意义,提出实施教育创新,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必须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在考察东西方“人文”原义的基础上,指出人文主义即人文学科,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包括对自身生命意义的认识、人与人平等互爱关系的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认识、人与社会协调平衡的认识等等。人文教育就是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实践,包括理想教育、责任意识教育、情感意志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美的教育等。  相似文献   

18.
孙玉丽 《南都学坛》2000,20(4):95-96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是建立在科学人文主义之上 ,以科学主义为基础 ,以人文主义为价值方向的教育观。这种观念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哲学基础。其一是矛盾论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对立统一决定了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有机整合 ;其二是价值论 ,按照价值选择中统一性与偏移性相结合的方法论 ,以科学主义教育为基点 ,实现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价值统一  相似文献   

19.
周维功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7):85-86,108
立足于中西方传统人文主义思想的视角之下,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观中"以人为本"的深厚内涵:人是现实之本、价值之本、历史之本的辩证统一体。结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弱化,大学生学风不浓、观念滞后、耽于玩乐、思想觉悟低下、政治意识淡漠等诸多现象,尝试性提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措施:创新"以‘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健全领导管理体制,打造精干、高效、专业的思政师资团队,创办现代教学模式,建立实践学习基地。  相似文献   

20.
作为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六十年代杰出的宗教活动家、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曾对欧洲近、现代教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其中 ,“泛智论”更注重对人的身、心的教育。它所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对现代教育 ,乃至文明的发展及走向具有深刻的启示。本文拟从分析他的“泛智论”思想入手 ,探讨对我国现代教育建设和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