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刘克庄与陆游杨万里诗歌的继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克庄与陆游杨万里诗歌的继承关系张瑞君刘克庄是江湖派中很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冷峻深刻,悲郁深挚,在短小的篇幅中含蕴深厚的内容。更有不少诗生动活泼,富有妙趣。刘克庄的诗歌之所以能在南宋诗坛占有一席之地,同他向陆游、杨万里学习是分不开的。刘克庄在《刻楮集...  相似文献   

2.
后垮掉派是继承和拓展垮掉派政治和文化遗产的一个流派。它同垮掉派一样,既关心时事、世事、眼前的俗事,也关心东方宗教、哲学和文学,甚至关心虚无的来世,是一个非常关注社会现实,同时又非常浪漫而通俗的新诗歌流派。后垮掉派诗歌,和垮掉派诗歌一样,同其他美国诗歌流派(美国禅宗诗除外)的分水岭是它超越了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的狭隘价值观,尊重不源于西方古典传统的第三/第四世界的多元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3.
藏族汉语诗歌受到了汉语文学的直接促发,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新时期以来,随着藏族汉语诗人民族意识的觉醒,他们的创作表现出对母语和母族文化的深刻依恋,从而在汉语创作与母语文化、走向世界和回归民族传统之间,呈现出一种徘徊、游荡的精神旅程和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4.
通过国内外诸多名家的翻译,唐诗,如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歌,在西方得到了广泛传播;然而,唐诗的译介仍然面临挑战,这是因为: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必然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形式转换、意义传递或文化移植都需要发挥译者主体性.在对译者主体性进行诠释的基础上,可以借鉴哲学阐释学的相关理论,从"诗歌意义中未定点的存在与阐释"和"译者主体性是唐诗多译本现象的内在理据"两方面探究李商隐诗歌英译的多元阐释现象;多义性作为李商隐诗歌的内在本质,是促使译者发挥主体性、对源语文本进行多元阐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丁惠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52-54,59
简要介绍了1949年前现代主义诗歌给中国新诗带来的新奇比喻、韵律、音乐性、异域风味等因素,尝试在多元系统理论的视域下探究它被中国文学接受的文化、文学、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以及冲击、影响中国文学系统而又最终被其所吸纳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6.
翻译文学对"五四"新文学影响深远,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外国诗歌的译介对中国新诗的形成上。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来看,处于"五四"翻译文学核心的汉译外国诗歌加速了中国传统诗歌创作模式的瓦解,并对中国文化传统范式的颠覆和新文化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胡适、梁实秋、郭沫若等人的新诗创作便与他们的外国诗歌翻译紧密相连。总之,译诗是中国新诗诞生的最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7.
刘克庄对众多相得益彰、相互补充的诗歌风格主张兼容并取 ;对那些性质相反、优劣互见且相互损害的各对诗风范畴 ,主张弃劣存优 ;即使风格优良 ,他也主张不能强调过度 ,要有限制。其中有的主张是对当代诗歌风格学的回应 ,更多的是对当代诗歌风格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杨万里在宋代诗坛的地位超过陆游,这是南宋人的看法.严羽评宋代诗体时认为,南宋独有“杨诚斋体”.全面看,陆游成就大于诚斋,但杨万里诗歌艺术创造性更高.该文详论了杨万里对刘克庄、张镃、姜夔、永嘉四灵以及江湖派的影响,认真评析了诚斋对金元诗坛、明清诗坛的影响;也仔细分析了历代对杨万里诗歌的反面批评.  相似文献   

9.
刘克庄针对宋诗师法前人的失误之处 ,提出了相关的师法原则 ,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各条师法原则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建立了中国诗学上独特的师法理论。其诗学意义就是适应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要求并纠正了宋代乃至整个古代的一些诗歌在师法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10.
诗歌翻译是艺术的二度创作,其难度很大.唐诗翻译更是让人望而却步.一是唐诗的古汉语比较难懂,二是诗歌的隐喻特点,三是诗歌英语难以驾驭.为了当代英语读者欣赏唐代杰出人民诗人白居易的亲民思想和朴素的诗歌风格,同时也为了彰显当代英语学人的历史责任,经过英译白居易诗文100首之后,总结、归纳和讨论白居易诗歌翻译策略、经验和困惑就显得有意义和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在对韩、柳古文运动及其理论研究中,人们对于文道理论尤为重视,而对于古文的文体创造与体性却有所忽视.本文指出,韩、柳古文的创造主要遵从了三条路径:从时态上看,是非今革古之路;从语体上看,是融合骈散之路;从观念上看,是出文入笔之路.正是这几条路径的选择,创造出了韩、柳古文这种混合今古、以散带骈、跳出文笔的全新文体,中国散文学史也因此从文笔对举阶段走向了诗文并称的新阶段.对于以往研究中诸如古文运动以骈文为对立面等不实认识,本文也有所纠正.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封建科举的影响角度 ,分析了唐诗繁荣、北宋古文运动兴起与元代戏曲小说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直辖10年来,少数民族文学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诗歌、小说、散文、文艺理论及文学评论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了一批优秀少数民族作家,创作果实累累,就如花满春山。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运用中国古诗文,是以美好的形式和情怀阐释民族理想、时代潮流和人民需求,可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借鉴。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适当运用中国古诗文,坚守文化自信,整体探寻中国文明、革命与现代化之道,可将大学生的思考引入更深广的领域中;加强中国古诗文运用,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利于向高校学子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其传播中国好声音;合理运用中国优秀古诗文,可促进大学生明确其理想、信念,提升其智商和情商,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5.
牛僧孺是中晚唐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现存政论文、碑志文、寓言、诗歌、传奇等。政论文宣扬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结构缜密,富有思辨色彩;寓言注重事物的细致描摹和寓意的自然生发,庄谐兼有、寓意深刻;碑志文奇偶交错、古雅简练,但是,这些作品并未得到应有重视。本文通过分析牛僧孺的散文作品,综述他在党争活动之外的古文观点、散文创作活动,尤其与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家的密切关系,由此评价他在唐代古文运动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刘勰首先将"本色"一词用于文学批评,初步探讨文学自身的规定性。刘勰的"本色说"在宋代得到回应,在明代七子派手里得到充分发展。七子派的"本色论"在批评实践中表现为十分重视体制之辨,他们维护各种文体体制的纯粹性,维护不同体式诗歌体制的纯粹性,对不同体式诗歌的体制坚决加以区分,其目的是为明人的各体诗歌创作提供典范。  相似文献   

17.
关于林纾的《韩柳文研究法》,学界至今未给予足够重视,学者也多只在论及林纾的古文理论或赏析韩柳文艺术时加以引用论证。事实上,《韩柳文研究法》虽残留有传统古文评点的痕迹,却深受近代学术思想的影响。该书以韩柳文并重,是对自宋迄清争论不休的韩柳优劣论的反驳,同时也标志着林纾对桐城派古文理论的修正,更是其毕生"力延古文之一线"主张的具体实践之一。更重要的是,它是第一部独以韩柳文为整体加以研究的理论著作,其研究视角与命名方式的独创,在韩柳文研究史上具有道夫先路的学术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的辞赋作品共有25篇;其内容有铺写名胜古迹,抒写身世之感,刺世讽世劝世,单纯咏物,描写灾荒,描写日常生活情态六类,部分作品足以与赋史上最有名的篇章比肩;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题材、主题的开拓与创新,风格的多样性,具有明显的情节性、故事性因素,体式、语言的灵活运用四个方面;蒲松龄足以占据二流赋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卢前任教成都期间,与刘咸炘关系密切,论学频繁。刘咸炘对自己作于八年前的《曲论》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散曲论的内容,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曲学理论;而卢前则在诗歌、散文等多个方面借鉴了刘咸炘的观点。二人各自以彼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提高了各自的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20.
何其芳的新诗理论与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俊明 《南都学坛》2005,25(6):57-61
何其芳的新诗和散文以及在文学史研究中的成就已经成了研究者的共识。何其芳的新诗理论与批评有着相当的重要性,如对新诗本体的认识,对诗歌发展道路问题以及民歌的看法都有很大的启示性。何其芳认为判断是不是诗并不在于简单的外在的分行排列,而在于要尽可能提供感人、新鲜、深刻的内容和相当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诗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和具体的诗人都有着个性和独特的创造,但是其共同的特征是有着形象的优美与丰富,语言的精练和谐、富于音乐性。同时,可贵的是,何其芳在肯定新民歌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时,也指出民歌体是有局限的,不是完美无缺的。当然,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因素,他的新诗理论与批评也有着不可避免的缺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