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社会发展,但是,社会发展本身并不具有自明的合理性,并不必然导向社会和谐。马克思主义不仅设想了社会和谐的具体内容,而且正确指出了社会和谐的根本实现方式在于社会合理发展和人类合理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基于目前我国的社会流动现状,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的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教育制度,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摘要]社会建设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之一,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建设必须以切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不断促进收入分配公正,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建立社会和谐运转机制。  相似文献   

4.
社会结构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社会和谐是当代中国在从旧式现代性转向新型现代性的过程中凸显出来、迫切需要解决的时 代性课题。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和体制改革导致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革,而社会结构的状况又直接体现了社会 关系的状况,构成社会稳定、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结构与社会和谐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构 建合理的社会结构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社会和谐源于社会结构,特别是社会阶层结构的协调和整合;另 一方面,社会更加和谐目标的实现,又会进一步促进合理的社会结构的形成,二者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看行政管理的现代走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现代行政管理的两个基本取向。从本质上说,这两个取向具有相辅相成的统一性,但这种统一性并不表现为一种自然的和谐。比较起来,决策的科学化突出的是功能效率,具有技术性特征,并因而合乎逻辑地导向专家治国;而决策的民主化强调的是社会公正,具有政治化色彩,并因而合乎法理地要求公民参与。两者在矛盾中形成了一种张力平衡。现代行政管理的发展方向只有透过这种张力平衡才能得到合理的把握  相似文献   

6.
"和谐"思想的源流并不为中国道德哲学所独有,西方道德哲学亦独立地产生了类似于中国的"和谐"文化思想。对肇始于古希腊、结束于近代的西方道德哲学中的"和谐"理念架构进行爬梳,从"和谐与自然"、"和谐与人心"、"和谐与社会"三个层面来澄明西方"和谐"理念的逻辑脉相,这对于正确理解社会的和谐发展将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科技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状况和社会发展理念密切相关.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理念和我们所追求的社会状态,为科技的健康发展和合理应用提供了基本准则和价值向度,其中所蕴涵的社会发展的和谐论为科技多重功能的展现提供了条件,社会关系的和谐性赋予科技以人文的意义和关怀,人与自然的和谐观规定和引导着科技发展和应用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8.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首先必须做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经历了"和谐-不和谐-新的和谐"的十分曲折的过程.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类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价值观、生产现、伦理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法学理论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从自然法视角出发,财产权是一种自然权利;从社会学视角出发,财产权是一种社会权利。财产权的自然权利和社会权利双重属性并不是矛盾的,而是内在和谐的。  相似文献   

10.
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旋律。教育通过培养在“仁”“智”诸方面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实现社会的和谐。文章梳理了中西方和谐教育思想的演变,阐述了和谐教育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的价值目标,显示了我们国家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但是,"全面"并不排斥"重点",富强是党执政兴国的首要目标.当代中国治国理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部署各方面的工作,依靠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社会和谐包含消费和谐,消费和谐是一种科学、人文、协调和健康的消费理念,它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还涉及到政治和伦理问题。构建和谐消费伦理,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教育引导,树立和谐的消费理念;制度约束,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科技支撑,引导合理的生活消费,规范生产消费等。  相似文献   

13.
拥有房产是被视为中产阶级的一个重要标志。许多研究者认为,中国业主阶层有着更强的权利意识,更倾向于参与集体行动维护自身权益。基于CGSS2006数据对此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这种观点并不完全符合当下中国的现实:当集体行动对参与者有利时,业主群体参与集体行动的概率并不显著高于非业主群体;受过不公平待遇的业主群体参与集体行动的概率也并不显著高于非业主群体。最后,提出了建立合理的机制去引导各种集体行动事件,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4.
党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小康”的目标,以“发展是硬道理”的决心和理念引领中国的发展,主要是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为着眼点。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和谐社会”的目标,在“小康”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人文和社会指标,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拓展:发展并不等同于经济增长,它内涵着增长、稳定、公平、民主等诸要素。“和谐”理念的加入,突破了传统发展观中单纯以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的富足程度作为社会基本发展指标的评价体系;中国社会发展目标由奔“小康”到建设“和谐社会”,内在地蕴含了中国政府在社会发展观上的成熟与飞跃。  相似文献   

15.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的语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迅速发展并为大众所接受,进入人们的语言库存。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当下网络流行语从进化性、多样性、和谐性三个方面进行生态系统分析,发现其存在的社会问题,并从“和谐观”的角度提供合理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必须肩负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责任。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确立人对自然合理利用的生态价值观;确立在生态文明条件下的生活方式;确立人对自然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生态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17.
和谐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资源,其传统意蕴表现为天人合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个人身心和谐三个层面。弘扬中华传统和谐思想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对促进社会成员的身心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倡导“和为贵”的行为准则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8.
对资本主义异化现实的无情批判促生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哲学。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其和谐哲学的最高境界和实践完成。对人与人及人与自然对抗危机的一体化改造则是其和谐哲学的实践路径。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和谐哲学的当代图景并不具有实践的均衡性,当代社会已经分延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两重和谐向度。  相似文献   

19.
[摘要]西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区位、民族、宗教信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影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众多,维护这一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在这里,一方面,经济社会正在快速转型、快速发展,社会大局基本和谐稳定,另一方面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和因素依然存在,在局部地区或一段时间内甚至表现的还比较突出。把握这一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状况,厘清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原因对进一步做好这项政治性极强的社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资源的稀缺与人对资源需要的无止境追求构成了社会的一个根本矛盾。为使社会在和谐有序,而不是冲突无序的环境中发展,就要使社会资源通过协议的方式分配,就要树立合理的需要满足观,就要通过协议的民主化来保障合理的需要满足方式在社会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