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文化发展过程,一个科技文化价值观发生作用的过程,科技文化的价值观已广泛渗透到技术创新过程中。但科技文化价值观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对技术创新中科技文化价值观冲突的有效调适,因为科技文化价值观的冲突时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制约技术创新的发展。科技文化价值观冲突集中表现为传统社会意识与现代社会意识的对抗、本土观念与外来观念之争,在理性与非理性、宽容与制约等方面存在矛盾,我们必须对科技文化价值观冲突进行有效调适。  相似文献   

2.
风险投资是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行业.在引入我国的过程中,它面临着种种文化冲突身份承诺与契约承诺的矛盾和冲突;私私分明与公私不分的矛盾和冲突;追逐知识与追逐财富的矛盾和冲突.这些都制约着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发展.风险投资能否在我国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对风险投资观念的调适和融合.  相似文献   

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价值观念作为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在文化观念上的反映,并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当前,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目标取向的确立,传统的价值观不断受到有力的冲击和挑战,新的价值观念层出不穷,身处"象牙塔"的大学生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和嬗变。因此,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形成原因等问题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科技与人性之间存在冲突,表现为科技颠倒了人的主客体地位、科技发展使人的不自由程度加深、科技发展冲击着人的基本尊严与人权。在现代科技发展背景下,人性自我调适具有必要性,应加强人性自我调适,保持人在科技中的主体地位,维护人的精神自由和创造性,尊重人类伦理生活,保持人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以实现科技与人性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高科技企业文化建设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持续的技术创新是高科技企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理性选择,企业文化是企业实践过程中精神层面上企业家精神的结晶,是其延伸到文化层面的一种人文关怀。中国高科技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着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割裂,同时也面临科学技术所代表的西方文化与企业生存语境的东方文化之间的冲突。中国高科技企业文化建设困境之根源在于上述两种文化矛盾,基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须要弥合割裂、破解冲突,寻求文化间的互补与融合,特别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理念和包容性是对西方文化孕育的现代技术所引发的异化进行修正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6.
科技文化所内含的科学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在当前反邪教斗争中发挥着其他文化所不能取代的特殊的社会功能。科技文化的弘扬能够从根本上揭露掩藏在现代科学外衣下的邪教的本来面目,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规避邪教;能够逐渐瓦解、摧毁邪教“亚文化”系统的存在与发展的制度和组织基础;能帮助人们树立科学和理性的观念,从思想深处构筑反邪教的心里关卡。  相似文献   

7.
科技文化所内含的科学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在当前反邪教斗争中发挥着其他文化所不能取代的特殊的社会功能.科技文化的弘扬能够从根本上揭露掩藏在现代科学外衣下的邪教的本来面目,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规避邪教;能够逐渐瓦解、摧毁邪教"亚文化"系统的存在与发展的制度和组织基础;能帮助人们树立科学和理性的观念,从思想深处构筑反邪教的心里关卡.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的冲突及其调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在思想观念领域出现了多元价值观并存且相互冲突的局面 ,对此必须加以有效地调适。在正确处理一元价值导向和多元价值取向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一套适应时代要求和符合我国实际的新的价值观体系 ,进行观念上的整合 ,同时通过强化社会价值导向和建立合理的制度规范等手段 ,形成有效的调适机制 ,以此缓解冲突。  相似文献   

9.
只有基于伦理智慧的技术创新,才是更可靠、更长久、更具威力的"经济发动机".没有伦理优势的技术创新,是行不通的.技术创新的伦理智慧,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有来自于科技本身发展的制约;有来自于伦理观念受社会发展变化的制约,有来自于自然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条件、社会文化、企业文化的制约.技术创新的伦理智慧应该是在开放性的技术创新-伦理智慧的轨道上,"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应该是在企业伦理守则的保护下,最大化地发挥技术创新的能量,从而推动世界进步.  相似文献   

10.
论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整合过程中的价值选择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西文化冲突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文化背景.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文化抵御外来文化强制的历史合理性相交织,必然引起近代中西文化冲突的剧烈与持久.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文化的人格化代表--知识分子就在不断地探索调适中西文化的途径,文化传统主义、文化折衷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就是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整合过程中依次发展的三种价值选择模式,也是中国人整合西方文化、建构中国新文化的尝试.近代后期,伴随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王国维、陈寅恪、鲁迅等一批知识分子超越了这三种价值选择,在理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融合西方文化、建构中国新文化的主张,表现了中国先进人士整合中西文化的理性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1.
吴趼人文化观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趼人文化观的构成是多层面的 ,从其发生和发展来看 ,它以体认“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为起点 ,以接受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的思想为中介 ,在吸收和批判西方文化思想的过程中 ,表现出对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回归。在探索中国未来的道路时 ,其文化观的形成与中国社会各种思想的交锋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且是其小说创作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2.
科学创造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创造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这一活动过程除了要受到科学活动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影响外,还与其他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文化和教育对科学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普遍性原则、自主创造原则和现代的竞争、合作观念是科学价值创造的主要的文化环境,而现代科学教育的思想、手段、内容和结构则构成科学价值创造和实现的重要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价值冲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个人主义价值观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冲突、个人价值选择多样性与社会要求统一性的冲突、此岸肉体价值和彼岸精神价值的冲突。对待这种冲突,一是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引导和整合;二是要切实建构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价值观体系;三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4.
翻译与时间     
本文从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视角 ,在对翻译与时间的动态关系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共时翻译和延时翻译理念 ,并根据这对理念探讨了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演进过程、翻译指导思想、文化冲突和文化误读方面的问题。文章指出由于文化误读 ,中国和西方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经由延时翻译输入对方文化的。延时翻译不仅在原著和译作之间产生较大的时间差 ,还给译入语文化带来时代错觉 ,使译作在目标语文化里的接受、影响和审美等方面都受到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重新审视师生冲突——一种文化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校教育中的师生冲突,从文化角度来看,是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亚文化与以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亚文化之间的冲突.调适二者的冲突,要进行学校文化的整合,教师应具备多元文化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文化导向,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6.
试论和谐网络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抢滩"网络文化以占先机的时代背景下,面对网络社会中多元文化冲突的挑战,应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正确处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实现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整合,培育网络时代的民族文化创新能力,建立健全促进和谐网络文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从而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网民的思想意识中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及其对社会学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社会科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结构-能动性、系统-行动者、主观-客观等诸多二元对立的现象,皮埃尔.布迪厄试图通过自己颇具特色的实践理论超越这些二元对立。本文认为,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关注实践过程和实践未经表达的逻辑,反思是其实践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实践理论。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社会学研究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首先,布迪厄对社会学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的反思有助于增强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性。其次,布迪厄指出社会学也是一种政治科学对于认识社会学学科性质、促进社会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他为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工作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思路和概念。  相似文献   

18.
人类面临个人身心、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对于上述种种矛盾,仅仅依靠西方文化是难以解决的,而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中所包含的个人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经济和谐等和谐思想却为解决上述矛盾提供了可能,也是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所应当吸取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  相似文献   

19.
意境、妙悟是中国文论史上两个极富价值和生命力的范畴,它们是中国本土固有的概念"境"、"悟"与外来佛教文化碰撞、融合的结果,都对佛教文化有所吸纳、融化,同时更是在中国本土文化的滋养和长期的批评实践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实现环境伦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嫁接,毫无疑问是完成环境伦理学本土化的重要环节。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伦理思维并不是一种完全对应契合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诸多的冲突或矛盾,主要体现在混沌的整体性,宗法伦理的阴影,回归自然情绪中的无奈与矛盾。正视这些矛盾和冲突,是完成环境伦理本土化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