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翻译与时间     
本文从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视角,在对翻译与时间的动态关系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共时翻译和延时翻译理念,并根据这对理念探讨了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演进过程、翻译指导思想、文化冲突和文化误读方面的问题。文章指出由于文化误读,中国和西方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经由延时翻译输入对方文化的。延时翻译不仅在原著和译作之间产生较大的时间差,还给译入语文化带来时代错觉,使译作在目标语文化里的接受、影响和审美等方面都受到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唐诗在美国的翻译与接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唐诗在美国的翻译与接受,在范围、形式、影响和理论探索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在西方汉学领域确立了坚实的地位。从历史发展与现状、主要译作简介、译文评析、对现代美国诗学与诗歌创作的影响以及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对话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对20世纪中国与西方在文学文化的译介与交流方面的重要活动与成就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3.
异质文化间的文学翻译都会在某种程度上产生“误读”。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对“文化误读”进行研究,对加强文化交流、促进异质文化之间的对话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揭示不同文化各自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我们认识在跨文化、文学对话中,外国文学是怎样通过本土文化的“过滤”而传播和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4.
文化霸权最先是由葛兰西提出,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向第三世界国家输出其文化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强势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向弱势文化输出其各种文化以达到殖民的目的,结果导致弱势文化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特色且陷入被强势文化同化的危险。《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描述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在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英译版本中,他关注的是情节的连贯性、整体性以及西方读者对译作的接受力,很少考虑到传播中国文化给西方读者的重要性。以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英译版本为切入点,探讨了文化霸权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其目的和意义在于使更多的人了解到文化霸权的存在,并且唤起人们保护民族文化、建立平等文化交流的意识。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桥梁作用。由于目的语读者在解读译本时受到本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译者应具备必要的目的语本土知识,并将其运用于翻译过程,译本才能更好地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通过运用词语替换性补足和原语文化意象阐释性补足等技巧,译者可以有效减少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读,使译本更好地发挥文...  相似文献   

6.
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每种语言都包含了特殊的文化内涵。葛浩文是近年来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数量最多的西方学者,他的译作不仅忠实于原作,而且翻译策略灵活变通,推动了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出国门,实现了中西不同文化的融合。本文从葛浩文译作中的文化内涵,文本的选择和翻译原则的角度,对葛浩文译作中的文化介入与翻译文本行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译作乃是新作”是庞德从译作的接受角度和文学翻译的意义出发提出的翻译原则。这一翻译思想对西方翻译界影响很大。本文通过分析庞德的诗歌翻译原则和艺术性来阐明诗歌翻译的艺术原则和个性特征 ;同时强调加深对庞德的中国文学和文化译作及其翻译理论形成的背景和现当代翻译理论发展动态的了解, 从而以文学翻译的多元视角来认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译作乃是新作”是庞德从译作的接受角度和文学翻译的意义出发提出的翻译原则。这一翻译思想对西方翻译界影响很大。本文通过分析庞德的诗歌翻译原则和艺术性来阐明诗歌翻译的艺术原则和个性特征 ;同时强调加深对庞德的中国文学和文化译作及其翻译理论形成的背景和现当代翻译理论发展动态的了解, 从而以文学翻译的多元视角来认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庞德是开创现代主义诗歌的诗人和翻译家。庞德的翻译涉及面广,大量译作反映了明确且系统的翻译理念。庞德译作体现了翻译生态的平衡、翻译生态的"适应和选择"规律、翻译生态的进化,其平衡体现在译者和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和谐统一,适应选择规律体现在庞德对社会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环境、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行为和其主观选择对环境的促进作用,进化则体现在庞德"译有所为",利用译作推动意象主义诗歌、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作用上。  相似文献   

10.
中国翻译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每次均对当时的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晚清翻译译作虽多,却因普遍对原文"不忠"而饱受诟病.不少论者借用西方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只看到中国翻译对于西方翻译的"共性"部分,却忽略了对中国翻译活动中"个性"因素的研究.晚清翻译之所以"不忠",有着其历史必然性,翻译传统在其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译者的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都受到翻译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汉学家的《中庸》译本或享有以经解经的美名,或因用中国哲学话语翻译而著称,都获得了尊重儒学文本的称赞,但细审之下却发现它们在形而上学层面都有背离儒学义理的情形。反观辜鸿铭的翻译,表面上看似偏离了儒学概念内涵,或因直接引用西方思想家的章句而饱受扭曲中国文化之讥,但在儒学义理上却保持了与原文本的一致。这种差异解读可归因于各自的文化认同及其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的共同作用。此外,辜氏用西方话语翻译儒经意在诉诸目标语接受者的文化经验,使儒学义理与目标语接受者产生文化共鸣。这是辜氏对译本目标语文化接受的历史文化关系制约深入思考的结果,有其历史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All Men Are Brothers 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唯一译作,也是《水浒传》的首个英文全译本,历来因其对源语语言与文化特质的尊重和尽可能保留而遭受非议。而大部分批评者不是断章取义地横加指责,就是站在强调目的语文化及其价值观立场上,忽视了相异文化间的开放性和可融合性。考虑到赛珍珠希望忠实再现汉语及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初衷,并将其译本与其他两个重要译本加以比较,我们可以肯定,赛珍珠的翻译实践反映了她向西方展现和阐释真实的东方的努力,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跨文化交流价值。诚如尼采所言,翻译是一种征服。而这种征服应是双向的、互相的,而非单向的支配与控制。在当前的后殖民语境下,《水浒传》赛珍珠译本更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鉴于翻译所涉及的原著文本的特殊文化价值,尤其是近代以来东西方文化之间展开明显的力量悬殊的较量,赛珍珠作为一名来自西方阵营的译者对西方文化进行自觉反叛的勇气与卓识,值得我们肯定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朗费罗名诗《人生颂》经历了多次"被言说"与"被阐释"。本文选取其中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汉译本进行历时比较,旨在厘清对原著的误读和误译,审视诗歌翻译中文本模式的流变,讨论以旧体诗和新诗体例进行翻译的利弊得失,关注不同时空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理念对译本生成方式的影响以及译者如何把原诗涵濡的文化图景加以改造并重构于宿语文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电影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电影字幕翻译也成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电影字幕翻译不仅要从语言学和语用学相关角度着手,而且必须平衡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从跨文化角度对《白蛇传说》的字幕翻译进行分析可以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各种差异,如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命名等。字幕中通过合理的称呼彰显了人物的个性特征,运用还原意译和异化翻译等方法注入大量的佛教词汇以及习语的翻译,更好地传递了中西方文化因素。译者在翻译中深刻透视着中国文化,并恰到好处地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真正实现了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从语用翻译的视角,在词汇空缺方面探讨了"文化补遗"在英汉翻译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进而指出语用翻译中的"文化补遗"不仅能达到译语与原语的语用等值,而且还能传播文化,增进中西方的相互了解.  相似文献   

16.
英汉两种语言在修辞手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翻译时应尽可能的用直译手法(即用词和修辞结构上都与原文一致),做到形神皆似;但因为中西方在思维方式,美学观念和文化方面存在差异,有些英汉修辞格并不对等,在翻译时不便照搬原文的修辞格式,应采取意译的方法,重求神似。  相似文献   

17.
张华先生英译的《中国的神仙》一书功力深厚,观点独到,但白璧微瑕。书中有关中国古代官职的名称,大部分在英文中缺少对等词。中国特有的道教哲学体系,在英文中是一个文化空缺,而有关“玉”的文化暗含,在中西文化间有很大的差异。译者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采用音译、音译加注释、意译等方法。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境是认知语言学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过程中,由于语言形式的转换,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原文化意象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必须在另一种语言所沉积的文化环境中重新构建,而这一构建完全受到译语、译者及读者的认知语境的制约.本文旨在对认知语境理论及其操作紧扣汉语古诗英译这一焦点进行阐述,并着重以此理论来探讨汉语古诗英译实属认知过程,从中发现极难克服的认知障碍及原因.  相似文献   

19.
翻译的创造性误读是指译者对原作进行的有意识的改变和重写.从著名翻译家林语堂的英译本<中国传奇>出发,作者分析了翻译的创造性误读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前结构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创造性误读并非是对原作和文化的亵渎,而是文学生产和文化接受过程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对翻译研究与翻译实践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语际翻译与文化翻译——兼论中国传统典籍翻译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语际翻译不只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只有深谙的语和原语两种文化的译者,才能在译文中准确地表达出原语的文化意蕴。就中国传统典籍的对外翻译而言,只有交互使用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方法,更多地保留中国文化的色彩,才能使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准确而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