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现代科学世界和技术理性的支配下,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疏离,变成了纯粹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的教育.道德教育应与生活世界密切相联,以生活世界为基础,在生活世界中进行.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用日常的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代替科学世界的道德教育,而是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动态的生活世界中进行道德教育,并在适应的基础上超越现实生活世界,走向一种未来的可能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2.
重视道德、道德教育与生活间的密切联系 ,是古希腊伦理和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揭示古希腊时期“生活道德教育”的思想智慧 ,对今天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是人的德育最基本的部分。现代道德教育在功利化和政治化的影响下与学生生活发生脱离。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时代精神和现代德育改革的发展趋向。生活德育的实现必须依托以生活为基点的德育理念,坚持德育来自于生活并回到生活,关注道德主体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提法具有其合理性,但却忽略了学校道德教育的特殊性,错误地理解为生活先于教育.其实,学校道德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是:学校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是双向互动的关系,是可能的道德生活与现实的道德生活的辩证统一.学校道德教育生活性的意蕴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一是前提维度,立足于现实的道德生活世界;二是目标维度,培养具有道德实践力的人;三是内容维度,现实的立场与批判的精神;四是过程维度,"外塑"与"内生"的协同作用过程;五是方法维度,重视"知行统一"的教育方法.学校道德教育生活性既包含它的生活性意蕴,又包含它的生活性特征,分别是主体性特征、实践性特征、文化性特征、生成性特征、整体性特征.实现学校道德教育的生活性,是未来学校道德教育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回归生活世界:当代道德教育的呼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教育根源于生活,旨在导引并成就一种可能的幸福生活。现实中,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背离使回归生活成为教育界日益强烈的呼声。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为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提供了理论基石,而道德教育自身与生活世界相融的特性也使其回归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在对道德教育现状的反思和对生活与道德教育之关系的重新理解的基础之上 ,可以看到 ,道德教育陷入困境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严重脱离了生活 ,这主要表现为道德教育的政治化倾向和知识中心主义的扩张。生活的观点在道德教育中应该具有基础性地位 ,回归生活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要实现道德教育向生活的回归 ,应注重对受教育者生活情感、自主理性以及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道德教育要凸现人性化的色彩,凸现生活特色,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是当代教育的主旨。道德以及道德教育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融合在生活之中的,然而,随着科技理性的发展,促使道德教育开始与人们的生活相背离,这恰恰是造成当代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生活: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所谓德育载体,简而言之,就是指能承载道德教育内容或信息的形式.德育载体是实现德育主客体双向交流的渠道,是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道德之源和目的的生活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回归生活,以生活为中心,是道德教育走出高投入低实效困境的理路.  相似文献   

9.
生活价值教育计划是世界教育工作者间的合作项目,它通过给教师及家长提供各种实践方案及方法,以帮助其促进学生12种价值观的养成。该项目的实施提示我国的道德教育应关注生活价值教育,并采用多种方式,整合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力量。  相似文献   

10.
国外道德教育的走向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视和加强道德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特征。世界道德教育的主要走向为:把培养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注重主体性道德素质培养;倡导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所有这些,为深化我国学校德育改革,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目前,人们对艺术教育与德育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一些误区,认为确认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会导致艺术教育"德育化",或者认为艺术教育是德育的"附庸",只是实现道德人的手段。美育与德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两者是并列的关系,因此,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最主要内容,其与德育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审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2.
文章旨在通过对我国高校德育中各种现象的反思,找到其背后存在的理论根源,剖析其德育实践中的道德观,讨论德育模式和公正团体德育模式中蕴涵的主体德育理念。同时,还结合我国高校当前的德育现状,吸收柯尔伯格理论精髓中的合理成分,探讨如何塑造我国高校的主体德育理念。  相似文献   

13.
大学交往德育模式是在交往德育理论指导下,依据德育过程的规律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大学德育程序及其方法体系。高校应通过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环境、建立"个人成长导师制"的制度环境以及构建"回归生活世界"的实践环境,为大学交往德育模式的实施提供环境保障;通过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育情境、"回归生活世界"的生活交往情境以及"互动合作"的主题活动情境,为大学交往德育模式创设情境模式。并通过讨论教育法、生活交流教育法、熏陶感染教育法以及生活实践互动法等方法推进大学交往德育模式的实施,从而实现大学交往德育从理论到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探索以人为本的德育实践要做到: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新观念,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课堂,在实际生活中延伸德育课堂,坚持德育的可持续发展,养成终身德育、修身为本的良好道德习惯。  相似文献   

15.
试论道德责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有道德责任,道德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大学生道德价值选择的层次性。正确的职业观、学习观、人际观、金钱观是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形式,因而可成为道德责任教育的切入点。澄清有关“四观”问题的模糊认识,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体悟履行道德责任对人生的积极意义,进而形成强烈的道德责任感,是高校德育应完成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6.
教育过程的生活性、教育对象的生命性和道德内化的实践性.决定了主体性道德教育必然在生命体验中展开。而生命体验,则通过以体验课程诠释德育课程、以生命故事体验生命意义、以道德描述替代道德灌输等方式.来丰富并阐释主体性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7.
生命教育:高校德育的缺失与补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意义虚无、生命困顿和践踏生命等现象,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比较突出和困惑的问题,高校德育对此显得无能为力,这与高校德育缺乏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密切相关。生命教育不是独立于德育之外的教育形式,但是作为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内容整合和方法论依据,融入到高校德育的实践,是对高校德育生命价值缺失的补救,也是提高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8.
历史和社会现实造成大学德育陷入重重误区,人们疾呼道德重构。道德重构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德育反思:道德教育应该保持自身相对独立的形态,不能在“大德育观”中迷失自我;道德教育必须重视道德实践,使德育研究与道德践行同步;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言行去证明道德理论的正确性,还须帮助学生领会由幸福感而衍生的道德对个人的生命意义和对他人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引发了幼儿道德教育变革的重大历史契机,幼儿道德教育逐渐摆脱政治化、成人化、教条化阴影,向幼儿的道德主体性和生活世界回归,更加注重幼儿主体价值和社会性发展意义,以培养幼儿独立人格和道德生命为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