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5 毫秒
1.
潘岳、陆机悼挽作品同中有异。潘岳悼挽选材范围广,陆机悼挽集中在东吴集团故老人物上。悼挽以潘岳胜;伤逝以陆机为先。潘岳悼挽亡妻关注普通人死亡,在伤悼之情唤起和渲染表现模式上对“见景生情因景达情”、“物存人亡倍加伤情”模式把握更为娴熟。陆机发挥秋冬肃杀之气给生命个体带来的悲剧意识,多用日月、风、云意象,力图与宇宙、生命“非永恒性”相接,对宇宙人生哲学思考深刻。潘岳感情较丰富细腻,选用物象较具体,对亡人思念每多睹物思人模式,常用松柏意象。潘陆二人开拓了后世作家关注视野,使一些惯常表现模式固化和成熟,密切了特定创作主体与悼挽题材主题关系,有助于中国诗学范型等成熟。  相似文献   

2.
潘岳父讳,《晋书》作“潘芘”,《水经注》作“潘茈”。据古人取名之习,《晋书》所载当是。潘岳母族,《晋书》未载,据潘岳所作《悲邢生辞》和后人所作《邢峦墓志》《邢伟墓志》可考为曹魏河间邢氏。潘岳与王堪的关系,学界多以为姨表亲,其实当为姑表亲,且王为兄、潘为弟。潘岳与阮赡的关系,学界多以为潘岳为阮赡妻兄,其实亦为姑表亲,且潘为兄、阮为弟。  相似文献   

3.
作为“二十四友”之一的潘岳,无论人品还是文品都屡遭诟病。本文试图以潘岳的人生经历为参照,通过对其作品的文本分析,探求潘岳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心态变化和创作感受,辨析其复杂、矛盾的情感诉求,力证元好问“心画心声总失真”的批评并不准确。  相似文献   

4.
“文人无行”说由来已久,其前提为儒家品文模式“文如其人”。潘岳成为“文人无行”代表人物纯属偶然。“文人无行”现象揭示了封建社会文人人格被肆意扭曲和无情蹂躏的悲剧,文与人的矛盾普遍存在。而透视潘岳人格系统自身的矛盾,则发现文与人又存在某种一致性。因此,肯定“无行”文人情辞俱佳的成功之作,既是对文学创作规律的尊重,也是对人类向善之心的褒扬。  相似文献   

5.
潘岳作为西晋著名的文学家,其作品以“情”字贯穿始终。“情深”是潘岳创作的底里,也是作品 最突出的艺术特征。他的诗缘情而绮靡,具有多种抒情手法。他又融多种表现方式于一炉,各种句式兼而有 之,行文流畅毫无板滞之感。潘岳是把“缘情”发挥得最为成功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6.
潘岳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岳是西晋著名文学家,然而由于史书所载的几件“丑行”,后人大多对其持否定态度。然究其实质,“望尘而拜”一事证据不足;“构陷怀大子”虽有其事,但应具体分析,主谋是贾后,潘岳充当其刀笔工具乃不得已;“二十四友”是为修国史而筹备的写作班子,诸多亮直之士皆在其中,难以说明潘岳人格低下。贬潘现象,是古代文学批评中的“因人废言”所至,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人品与文品.人格与文格的关系是评论界常涉及的重要问题。二者之间的矛盾与背离的现象.人们常举潘岳为代表论之。对潘岳的人品,人们依据《晋书》本传对潘岳“性轻躁、趋势利”拜尘贾谧等的记载.认为潘岳人品卑劣.因此对他的代表作《秋兴》、《闲居》两赋表现出来的希求归隐、闲居的情怀,常斥之为“失真”的矫情。“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夏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元好问《论诗绝句》)有的研究者则撇开以人论文,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隐逸风气说明潘岳等文人在作品中表达的隐逸思想是有其时代背景可寻,即使未付诸实践,也允许作家在脑中想想,所以在创作这样的作品时也会有真情实感的流露。  相似文献   

8.
潘岳的诗文通过对逝者的哀悼表达了命运不能自主、人生无法掌控的憾恨感,他对隐逸高情的抒写则建构了一个理想的自我.这两者都是潘岳面对人生困境的自我救赎:在“哀情”的叙写中,人生挫败感被引导、召唤出来,从而得到疏解和清除;在对“高情”的抒写中,人生的价值感得到重新确认,“失败”的自我也被重新建构.两者互为补充,折射出魏晋时代人们对于“情”的自觉.  相似文献   

9.
潘岳出任河阳令的时间,学术界看法不一,论者一般认为在咸宁四年.文章详细考证了潘岳出任河阳令之事当在咸宁五年春,并分析了此事发生的原因,认为不仅是潘岳个人的因素还涉及到西晋党争.潘岳被裴楷一派视为贾充之党羽而加以排挤,出为河阳令,将其赶出了朝廷.这是致使他题<阁道谣>的直接因素,而<晋书>本传系此谣作于河阳时,其行文在逻辑关系上明显有误.  相似文献   

10.
潘岳人品和文品的关系历来是被后人评价褒贬不一的一个问题。笔者通过论述潘岳生前的三条史实来论证其人确实存在“人品和文品”不一致的现象,并分别从人格、思想、社会三个因素深入挖掘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浙江诗人李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了多部诗集,近期出版的《随笔诗》是一部诗歌自选集,可以看到中年李浔的诗歌中所有的抑郁、感伤以及摆脱现实束缚的渴望。他的诗歌有着一贯的温婉细腻,有的幽默风趣。新疆体验,使他的诗歌呈现出亮色。然而,他担心的是,回到故乡该怎样去生活,他所热爱的诗歌是否在三十年之后还有读者。  相似文献   

12.
颜延之是南朝宋重要的文学家,一生写作了大量的诗文,为当时的文坛领袖。由于他的一些作品写作时间不详,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诗文本身以及对颜延之的深入研究。本文结合各个方面材料,就其中四篇作品的写作时间进行考证,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影响极其深远。其中他的幸福观是其伦理学研究的核心。他把“幸福”作为人生追求的最终目的;认为幸福在于德性,实践性的现实活动;指出中道原则在实现幸福中的重要作用。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亚里士多德的“幸福”太理想化、圣化。不过,其幸福观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约翰.邓恩在探寻人生之初就与女性结了缘,女性成为他早期作品中主要描写的对象。从邓恩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两个方面来解读邓恩的女性情缘,邓恩既有美化女性的一面,又有批判女性的一面,这有助于结构邓恩的诗歌及其女性观,这也是邓恩诗歌艺术魅力的一种凸现。  相似文献   

15.
施拉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了历史的、理论的考察,提出了许多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观点,其分析框架也不乏可取之处,能给我们以很多启发。但由于其意识形态、知识背景和学术范式的影响,施拉姆的观点中也存在着某些缺陷不足。   相似文献   

16.
针对米勒在中国学界受到普遍关注的现象,分两个阶段梳理了国内学界以往对米勒解构批评的研究,指出:具体问题上有一些深入的研究,整体研究则尚多泛泛之论;重解构理论轻批评实践;重探讨米勒的解构批评与解构主义的关系,忽视其和新批评的渊源。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梳理为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散文,语言自然清新,音韵优美,给人以夏日沐春风、心旷神怡的清爽感觉。这除了作者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娴熟的语言驾驭能力外,其散文有取自其诗歌的类似的语言风格:朴实自然、善用修辞、讲究音韵等。不难看出,其散文语言及其风格是对其早期诗歌含蓄、凝炼的语言风格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8.
作为20世纪法国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罗兰.巴特在上世纪80年代初通过译介始为中国知识界知晓。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至今已历20余年。中国知识界最为熟悉的是他在广义理解的文论方面提出的某些真知灼见。面对巴特文论在中文语境下的引用率居高不下这一现象,实有必要关注巴特著作汉译过程中某些具有“误导”作用的译介环节和中国学者研究与运用巴特文论过程中某些特殊的接受现象,以正视其文论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具有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想象·纪实·批评--解读V·S·奈保尔的"写作之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写作之旅”中,奈保尔以后殖民社会为主要写作对象,以想象与纪实为写作手段,以尖锐的批评为写作目的。他作为“有机知识分子”的写作实践,呈现为虚构作品日渐衰落与非虚构写作日益加强的过程。虽然其右翼立场决定了他的写作难免失之偏颇,但是他的作品也确实展示了后殖民社会的部分真相,使之成为在当今西方知识界有重要影响的作家。  相似文献   

20.
罗兰·巴特的《写作零度》集中地体现了他的文学语言观。作者从现代诗歌的写作风格出发,揭示了现代派文学与传统文学截然不同的特征,对传统写作风格所要求的明晰度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在他的眼里,现代诗歌在文本意义上已彻底地告别“所指”,具有巨大的“能指”能力,而且从根本上实现了社会语言向内心语言的转换。这种一味强调“语言符号”和“超语言符号”的反文学理论尽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与不足,但至少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目光或一种直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