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随着人们闲时、闲钱和闲情的增多,尤其是休闲阶层即中间阶层的不断扩大,休闲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然而,娱乐休闲领域鱼龙混杂,沉渣泛起,休闲产业发展幼稚,给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带来不利影响。高校休闲教育旨在坚持休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培养健康进步的休闲文化。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对休闲的需求,高校休闲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郭晓君、赵建辉在《哲学研究》2005年第12期中撰文指出:人的现代化是指人的自身生产、综合素质、实践活动能够适应并推动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传统人向现代人全面转化的过程。人的现代化与整个社会进步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是一个整体进化或转化。现代发展是综合发展,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主体、中心和终极目的。实现人的现代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人的现代化就谈不到人的全面发展,更谈不上构建和谐社会。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建设中,有时见物不见人,片面强调经济现代化,留下了深刻教训。进入21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已经构成,可是我国人的现代化程度却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不仅在城镇中存在大量的法盲、科盲、市场盲,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问题同时存在,现代社会更需要人们在思想层面进行深入反思。和谐观的提出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赋之以时代精神并最终归之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和谐是手段,不是目的,其最终价值旨归是“人”。文章对它与时代主题的关系和作为一种世界观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是人的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其中所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坐标和精神动力,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结构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基于当代大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缺失比较严重的现象,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标的人文教育显得十分迫切。大学应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把人文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着力提升大学的内涵,努力培养出理性的、高雅的现代化人才,以此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是中国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向基于民主、自由的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结构、人民生活方式都经历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剧变。笔者以中国休假制度的更迭为切入点,分析其从局部到全面转变背后休闲文化的嬗变。同时,将休假制度纳入休闲学视野考量,即是搭建中国休假制度休闲学研究的历史平台,也为复兴和改革中国传统休闲文化提供历史源流。  相似文献   

6.
休闲是人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休闲思想的论述富含了深刻的生态意蕴,构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休闲样态。其中,生产力高度发展下自由时间的积极利用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生态休闲的首要条件,“人类同自身和解”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解”相统一基础上的劳动和休闲的统一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生态休闲的必要条件,而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生态休闲最终旨归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共产主义生态休闲思想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生态启示。  相似文献   

7.
我国小康社会大众休闲价值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培养和倡导积极的小康社会大众休闲价值观,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倡导的休闲价值观应是充分结合了我国传统和西方优秀休闲文化、认识到休闲是人们在小康社会快节奏高效率工作压力下保持健康和全面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力量,是真正体现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体现出可持续性特质的休闲理念和休闲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森林文化与森林可持续经营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与文化密不可分,本文分别阐述了森林文化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内涵,并对这二者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森林文化与森林可持续经营之间具有彼此相依、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森林文化是现代林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依托于森林文化的森林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经营模式,这对当前林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小康社会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理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得小康社会的理想逐渐成为可实现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休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使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产生变革:价值追求从物质生活型向精神生活型转变;休闲消费方式从节约、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生活样态从封闭、庸俗、单调型向开放、文明、丰富型转变。这种变革带来的必然是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生命质量的全方位释放,内动力来自人们对富裕生活的渴望与人本价值的觉醒。  相似文献   

10.
现代休闲运动的长时间化、大众化、个性化、高消费化等运动特点,可以很好地融入高消费的旅游运动中,为休闲运动提供更为广阔的社会氛围和发展空间;在旅游运动中进一步融入适宜的体育运动项目,为休闲运动提供更为丰富的活动内容和文化背景,形成一种健康文明的社会需求与休闲文化特色,将大大增进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福建森林文化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文化是以森林为背景的文化现象,森林文化旅游资源是指人们在认识和利用森林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并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总和。福建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森林文化旅游资源区位优势明显,文化形态多样。福建省森林景观文化、森林民俗文化、树文化、花文化、茶文化、竹文化、古树名木文化、风水林文化等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福建又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客家文化、闽台文化、畲族文化和森林文化相互融合、交相辉映。森林文化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今遗存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精华,需要人类倍加呵护,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特色战略、品牌战略和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12.
林火文化:森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薪材为燃料的木质能源是人类最早利用和掌握的能源,是社会基本能源之一。从利 用、保存和控制林火,到人工钻木取火,林火(薪火)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 挥了巨大作用。林火不但帮助人类驱除黑暗,焚林而田,刀耕火种,进入农耕社会,林火还 引 发种种文化现象,构成森林文化绚烂的一面。在工业化背景下,从森林文化视域讨论林火文 化的发生、发展和延续,确立林火这一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文化作用,无疑具 有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从经济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更多的自由和闲暇。工作不再是定义自我和衡量幸福的唯一方式,休闲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开始对人们的生活起到重要指导作用。休闲的自由和社会互动等性质为人们提供了深入认识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时间和社会空间,有助于解答“我是谁”和“我们是谁”等认同问题。由此,个体能够以一种展现自我的生活方式扮演不同的人生角色,构建较为稳定的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发现和实现人生意义。休闲塑造文化认同的历史源远流长,至今仍然发挥巨大作用。在休闲时代和全球化持续发展的双重背景下,休闲塑造和传播文化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因此,休闲与认同关系研究对个体发展、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试论我国森林旅游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森林旅游不只是游览自然景观,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有源远流长的森林旅游文化传统,悠久的历史已将自然山水、林木景色熏染上浓浓的文化色彩,形成了许多融自然和人文为一体的旅游景观.从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到如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的文化理念应当成为森林旅游文化的核心内涵.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森林旅游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5.
森林文化是人类在认识森林、改造森林、利用森林过程中形成的,既是对人与森林之间关系的概括与体现,又是指导人与森林关系的规范。探讨森林文化与人居的相互关系,对于更好地促进建设美丽中国意义重大。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介绍了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经过数千年的洗礼和沉淀,在我国已经形成的比较完整的森林文化体系的主要内容。其中,人居活动在森林文化中占有主体地位,即衣、食、住、行等方面处处体现了森林文化。人居活动离不开森林,又无处不浸润着森林文化;对森林及其产品的利用给人类带来了物质和精神的享受,在这些人居活动中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人文情结。研究庭院树木的选择与文化特性,有利于更好地选择树种,加大森林培育和保护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更好地发展森林文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和谐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6.
休闲视角下健身气功在我国城市中的推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是现代城市生活的标志,健身气功是集中体现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民族体育。面对当今的城市社会环境,健身气功在我国城市社会中推广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健身气功在城市中推广,适合人们的休闲文化需求,可调节城市人的身心健康,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城市社会的稳定,还可维护和培育民族文化生态。但是,健身气功在城市中推广要讲究一定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2013年7月,由北京林业大学主办,国际木文化学会、亚洲绿色文化国际交流促进会、呼伦贝尔学院协办的第五届全国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成功召开。此次会议提交的报告从森林的视角,重新解读了历史与当代的森林文化,为森林文化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研究思路,充分体现了森林文化的4个基本特征,即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和人文性。无论是对于自然环境,还是对于历史文化,森林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森林文化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类与森林长期相处形成和发展的文明现象。  相似文献   

18.
良性有序的文化生活、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的有机统一构成现实的社会生态系统。文化、经济与政治生活之间,即社会与自然与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平衡流动,就能展示社会的和谐统一以及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也就是人们所期望的自然生态复位的到来。因此,只有全面系统的现代科技文化(自然科技与社会科技的统一)才可能成为社会生态文明的灵魂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可靠根据。  相似文献   

19.
森林文化是一个整体,不同的森林文化形态构成森林文化的整体。原生态的森林文化一般由树种文化(如松文化、竹文化、茶文化等)形态组成,具有明显类的特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森林文化形态突破树种文化的制约,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如地域的与民族的森林文化形态,城市的与乡村的森林文化形态,外在的与内在的森林文化形态,产业的与非物质的森林文化形态等。森林文化形态的多样性表明:在工业社会背景下,非主流的森林文化并没有退出文化领域,相反,森林文化对工业社会进行渗透和扩张,以其独特的生命力和深邃的意境,在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