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文科”和“课程思政”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界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两个热点主题。新文科之“新”在文科教育的变革上主要体现为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新的课程建设思维、新的教育技术手段、新的组织管理结构。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新文科人才培养体系革新的核心内容之一,应主动适应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变化,聚焦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担当课程思政育人使命;适应新文科融合创新趋势,推动“思政”与“课程”大融合;运用新文科教育技术新手段,激发课程思政教学活力;立足新文科管理体制新变革,构建全链条式育人格局。  相似文献   

2.
"金课"的提出为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质量提供了新契机.基于"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思政"金课"建设标准,主要包括"坚持知识性和价值性统一""反映时代性和前沿性统一""符合政治性和学理性统一";针对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不强、部分教师教育职能弱化、教育介体的纽带作用欠缺等问题;思政"金课"的构建要激发学生主体性,构建学习共同体;强化教师教育职能,提升教师素质;改革思政课程内容,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联动、打造思政"金课"格局.  相似文献   

3.
新文科建设是目前高校专业学科建设的重要发展战略,对《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在传统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上,探究《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新路径”,结合专业知识挖掘行业时政中课程思政“新元素”。高校应发挥《管理学原理》课程“育人、育德、育才”的基础优势效用,从教师层面贯彻OBE教学理念,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水平;根据新文科建设教育特点,落实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提质增效”;创建适用于应用型高校的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管理学课程思政体系,为培养新时代管理类高素质行业人才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新文科是相对传统文科而言,是对传统文科进行重组,实现各文科之间以及文科与自然学科之间交叉与融合。新文科背景下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研究,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教学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英语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为例,从新文科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意义以及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提出有效举措,为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大思政"是一种全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其特点是工作体系立体,教学内容涵盖面广,重视大学生全面政治素质的提高.在这样一种思政课宏观教育模式的引领下,如何构建适应思政发展的教学策略,是当下高校思政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基于"大思政"对思政课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当前思政课存在的教学形式单一、课程构建缺乏"大思政"思维等问题,提出重视思政课教学、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改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搭建思政实践教育平台、完善课程评价平台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从教育政策、外语学科属性和外语教育现实需求三方面分析了实施外语课程思政的理据。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提出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五条路径:1)创建校院两级组织保障体系;2)按课程分类挖掘思政教学内容;3)融课程思政于外语课堂教学全过程;4)提升外语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5)健全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7.
语言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对高等教育亦产生重要影响。高校外语教育中课程教学长期受西方理论的负面影响,国家意识和民族文化教育普遍欠缺,因此外语课程思政的建设尤显重要。在这一建设过程中,外语教师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语言本体知识教学中要遵循语言习得整体式融合原则,在语言本体治理和语言运用治理中强化课程思政的意识,提升“外语课程+课程思政元素”融合的能力,构建跨学科的“外语课程+课程思政”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群体系,引导学生成为本土现实自觉者,思政自我教育者。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教育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经管类 专业也应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 分析了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的课程思政改革路径,以市场调查与预测这门课为例,介 绍了课程思政理论、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政治教育元素、价值观元素、中华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的融入,提出“全员”参与 课程思政、“全过程”融入课程思政、“全方位”渗透课程思政等提升教学效果的措施。 以此实现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知识教育和 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大学生,为其他高校相关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提供一定的 借鉴。  相似文献   

9.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折射出党和政府对"立德树人"工作的高度关注。了解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并研究教师背景性因素与教学效果的相关性有利于更有针对性地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通过对江西省五所高校思政课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效果总体上处于比较好的水平,得到了学生比较高的认可,教师对教学充满热情并用心投入,但教学能力与教学策略还需提高与优化。由于受教师的性别、教龄、学历、职称及任教课程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呈现不同的差异和特点。为此,需要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策略;更好地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热情与投入;依据学情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的校本化设置。  相似文献   

10.
深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是在当前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坚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主阵地的重要举措。"四史"与思政课堂特性的匹配、教育目标的一致及内容上的重合性,使得"四史"融入思政课堂成为可能。推进"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注入新动力的同时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1.
高校会计专业打造"金课"是提高教学标准、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目前高校会计专业"金课"建设存在缺乏"金课"教学理念、师资力量不强、课程建设不完整、多元化考核未成型、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会计专业"金课"建设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应当融合.需要优化会计专业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课程建设,开展多元化考核,以产教融合强化会计实务实践教学.同时,要加强会计专业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教学评价,指导教师改进教学,优化"金课"建设.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型教学模式将成为常态,势必要求教学理念应"因势而新",教学内容应整合深化,课堂形式应抓住"云"机遇,考核评价体系应与时俱进,教师应不断提升综合素养.重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有利于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利于高校思政课加快建设和改革创新的步伐,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应用型本科高校能够为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立德树人理念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素养已经成为高校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构建思政课程时,教育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实践课程建设,立足“三全育人”角度,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真正为国家培养更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基于此,本文详细阐述了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的具体价值与现实困境,构建了“123”实践教学体系,为建设高质量思政课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聚焦某全国性大学外语教学比赛32支参赛团队的教学设计,通过对教学设计文本的统计与分析,探讨教师如何在课堂实践中融入思政元素以及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参赛团队在教学设计中呈现了完善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能根据教学目标在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中融入思政元素。但不足之处是思政目标的设置不全面,思政内容的设计较单一,思政元素的选择标准不清晰以及思政元素融入的教学环节缺乏有效衔接等。本研究对提升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素养、促进教学赛事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课程是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针对高校普遍存在的"水课"现象,需要从教学观念、学校顶层设计、办学条件、教学管理制度、教师、学生等层面进行认真研究与分析。新时代本科教育要淘汰"水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多维度系统化的"水课"综合治理体系,包括领导要高度重视与常抓不懈,完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转变教学观念,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实施课堂革命,健全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各类型"金课"等,方能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全面推动一流本科建设。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有利于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增进高校思政课的社会认同。它是一定教育主体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管理提质增效,从而高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系统性工程,内蕴理论规划与实际操作、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整体推进与局部推进之辩证关系。为了有力推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高校思政课需遵循坚持党对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领导与“八个统一”原则,制定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与期待为起点与归宿、以高校思政课高质量改革创新模式为主体内容、以高质量的高校思政课建设保障体系为基础支撑的策略,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是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创造性实践。围绕就业指导课程思政目标是什么、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元素有哪些、思政元素如何融入教学、如何提升课程思政实践等四个问题展开研究,以期为课程实践提供借鉴经验。最后得出结论,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通识教育课程,需要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水平,推进教学素材中思政内容的建设,倡导交流-对话的思政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8.
对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而言,数字化转型既是机会又潜藏危机。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趋势,并引发其在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技术媒介等方面的逻辑转向,表现为从集群化“思政课+专业课”到数字化“大思政课”,从思政知识“口耳相授”到数智思政“具身沉浸”,从思政课堂“云上平台”到课程思政“数字生态”。其间,亟待澄清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理性、内容理性与过程理性,秉持课程思政教育思维与数字思维,兼顾思政理论知识与虚拟仿真体验,协同“三全育人”与思政数字治理。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数字化转型实现共生发展,需要警惕数字技术异化,重塑高校课程思政的制度体系;分类组建数字联盟,打造高校课程思政的数智生态;探索多元表达方式,构建课程思政的数字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9.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创新举措。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够进一步丰富教育内容,增进教学互动,优化教学情景,提升教育实效。落实这项工作,应当遵循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基本理念。近年来,西南大学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主要表征为做好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引流课程思政源头活水、打造育人金课多维格局三个方面的实践样态,以期为其他高校探索开展这项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高校学术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外语学科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举措。高校教师应基于课程思政的内涵,深入探索学术英语课程教学素材中的思政内容建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专业特色为依托”的原则,将国家战略政策、中国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融入学术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融媒体资源,推进学术英语思政教学,构建协同育人大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