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试图分析海子抒情短诗的意象系统及其构成,揭示其诗中地、天、人三类意象群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丰富意蕴。海子对自身、人类和宇宙的思考,通过三类意象群显现于他的诗歌创作中,大地意象是海子精神游历的基点和皈依。  相似文献   

2.
海子对现代诗歌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他追求生命的高远、浪漫、炽热,开辟了中国诗歌的自新之路。海子是一位有世界眼光的诗人,既吸收了西方文化精华,又充分发扬本民族诗歌传统。海子诗歌的主题也围绕着古今中外众诗人的探索展开和发展,其中田园情结、基督式博爱、神性的召唤等主题元素阐释了海子与中西方诗人先贤们在思想层面、精神气质和语言形式上的渊源。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国都市的畸形繁荣,都市文学逐渐兴起。现代都市作家一方面被都市文明所代表的现代性而吸引,另一方面又常常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审视和批判具有“异质性”的都市文明,尤其是都市文明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发展的负面效应。因此,这一时期的都市小说在主题表达上,往往呈现出一种与现代西方文学及中国传统文学都迥异的特质,一些极具都市文化特性的异化主题、漂泊主题、性爱主题等,在小说的表达上,都带有明显的现代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纠缠的痕迹。正是在这种纠缠与挣扎中,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现代都市文学的主题表达,具有一种独特的现代性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4.
世纪之交,散文审美意识出现了既有多声部复合变奏,又存在审美理想趋同的复杂局面,尤其是都市生态危机和都市美感危机中的审美理想趋同最为突出.当前都市散文审美理想相当大程度上是以乡土田园所代表的农业文明审美风范为参照而衡定.乡土田园的古典美已构成对都市现代美的遮蔽.当前都市散文审美意识应在吸取古典人文资源的同时,努力张扬自身的现代美内涵,给人们提供富有时代内涵的审美经验,实现当前散文创作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黄轶 《南都学坛》2007,27(5):57-60
京派在挤压的都市文明之外,为我们展示了淳朴的乡土风景画、风俗画、风情画,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想重构显示了京派另类"民族想象"的独异之处,表明了它与五四新文学对接中的反叛。沈从文的创作分乡土抒情、都市讽刺、民族或民间传奇的重叙三部分,他在多重文化冲突中张扬文化综合和重构,其对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开掘标志了京派对民族性格和心理探求的深度。但对于落后的农耕文明下的乡土中国,京派呈露了不合时宜的奢侈。这也正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文化境遇。  相似文献   

6.
从海子与西方圣典和巨匠、西方抒情诗人以及蒙藏高地的关系三个视点,透视出异质文化对于海子及其诗作的意义所在,重新认识和定位了海子的诗歌身份。通过将以上研究与关于海子失恋挫折的观察相结合,解释了其相应诗篇中澄明孤独的神性之所由,以及其不同时期诗歌意象的分类及其质态的升华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诗人在当代诗歌中对都市的抒写;认为诗人对城市建筑意象的集中抒情,表现出其自身的精神取向和价值追求;建筑意象既隐含着抒情者的现代强国梦想,同时也牵涉着诗人诸多细微的私密经验,如时间感、道德感、精神存在感等;这些由混凝土搭建而成的城市辨意系统,丰润并完善着诗人的现代精神谱系。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历史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繁盛,源于中国现代作家与土地、乡村、故园的精神血缘,源于他们对尴尬的现代都市生存体验的反抗。放逐、漂泊与回归的不同精神历险与生命体验,形成了现代作家不同的乡恋心态。对乡村文化的反叛与眷恋,构成了现代乡土小说的基本主题形态。而“整合”——西方近现代艺术精神,同民族文学传统的不断冲突融汇、整合发展,并最终走向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中国文学——成为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艺术选择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栗原荻系中国当代著名青年诗人,也是当代少数民族先锋诗歌的重要代表之一。出版诗集多部,其中,抒情短诗《黄房子》及大型影视剧诗《血虹》在世界华语诗坛产生了重大反响。其诗歌在诗艺的探寻、意义体系的深层揭示与全新建构上具有典型的个性化、独创性品质,为中国当代诗坛作出了独到的贡献。本文就其坎坷人生、抒情短诗创作、影视剧诗创作三方面评述栗原小荻艺术创作与诗意人生追寻同步,文化批判与文化建构同步,艺术境界追求与艺术哲学思考同步,从而走向更美好的审美人生的主要的生命历程与精神轨迹。  相似文献   

10.
<上海摩登>所显现的都市美学无疑是西方的,致使它超越了乡土型的都市研究传统.但当李欧梵在重绘上海现代都市的时候,他几乎远离了中国语境,而完全用西方的现代文化理论或文学精神作参照讨论.由此在论述中出现了两个最显著的问题.西方参照系与分析对象之间的非吻合,导致在本书中描绘的上海现代形象有些模糊不清.以西方的文学理论或文学精神作为分析上海摩登的参照体系,也折射出了作者的意识形态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代表了30 年代前期田园浪漫主义的成就。他综合了乡土小说和创造社、新月社一些作家的艺术特点,又横向吸收了外国文学的营养,形成了他自己优美抒情的田园牧歌风格。从他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发展演变轨迹、各种风格的彼此消长及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从他与左翼文学思潮的关系,可以探究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命运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废名小说创作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废名小说创作简论王才路以笔名“废名”而饮誉中国现代文坛的冯文炳,是我国三十年代一位风格独异、别有拓新的现代乡土小说作家。他以其具有静美朴呐风格的乡土抒情小说,为我们中国中部农村谱写了一首首清丽素朴、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从而成为中国现代田园小说创作的先...  相似文献   

13.
王淑萍 《南都学坛》2010,30(4):68-71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都市环境,都市的吸引和排斥为文学提供一种背景、主题和美学。在文学中,"城市"与其说是一个客观的实体,毋宁说是一个隐喻。中国现代诗中的"都市"形象,与现代性的追求密切相关,而且与时俱变。20世纪40年代九叶派诗人比起30年代的现代派诗人来,是一批都市畸形生活与病态人生的更出色的表现者与批判者。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潮的影响,笔下的丑怪意象更具有现代都市化气息与被异化的现代自然形象特征,显示了20世纪40年代诗歌对都市文明的批评姿态。  相似文献   

14.
圣杯意象作为西方文学中追求某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的原型,见证了西方人不同时期的精神追求,体现了西方文学与文化追求向上飞升的超越精神。圣杯意象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其文化内涵不仅体现了西方的价值体系,而且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力。道德理性的规约、超越精神的外化及生命意识的焦虑是圣杯意象的三大文化内涵,而圣杯意象的传播性、故事性和世俗化是其产生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曹文轩成长小说乡土抒情的美学风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与文学密不可分的除了思想还有审美。曹文轩成长小说的美学风格一乡土抒情体,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恬淡、忧郁的农业文明意象;淳朴、厚重的民风、民俗;理想化了的现实人生;论述的道义力量和悲悯精神等。  相似文献   

16.
唐君毅一生以弘扬中国文化和人文精神为己任,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之背景下,积极参与和推动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对话,阐述了孔子精神与西方文化精神之异同,对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儒学之精神价值进行了理性的诠释,从而彰显了孔子精神的历史地位和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都市和女性坐标交叉点上的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新时期”作为研究的指定时期,用女性主义视角对这一时期女性文本中出现的都市意象进行阐释。都市和弄堂是女性都市文本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本文从女性对都市空间的建构、空间与文化记忆、古老文化的象征与琐细的女性人生四个方面,对胡同与弄堂等都市意象进行深入文化肌理的剖析,认为在女性的都市文本中,胡同和弄堂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存之地,而是被赋予了精神的意义,是古老的文化象征。透过这些意象,女性表现的是和都市文明的同质同构。  相似文献   

18.
作为现代最大的文化符号,都市是一场同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盛筵。现代都会语境衍生出的种种消费习俗与生活方式,丰富了新诗拓荒者的话语资源,拓展了他们的诗学经验。城市文化使得新诗有着不同于古典诗歌的全新境遇并且改变了诗人认识世界、感觉世界的基本模式,促进着他们的现代精神体验和审美经验的形成。在追求“前卫”与“创新”的诗美过程中,现代诗人逐步确立起都市抒情主体的独立精神形象。  相似文献   

19.
成龙影片体现了西方现代体育精神,同时体现中国传统武术精神,达到一种"武"与"不武"境界的结合,成为一个跨文化传播的介质,引起了西方观众的共鸣。其中在成龙影片中,一个最核心的意象就是对身体极限的超越。这一意象在中西方文化中找到契合点,使成龙影片走上国际化。  相似文献   

20.
张炜精心设计自己小说世界里的意象,通过营造山水田园意象,他不仅找到了激情喷发与道德言说的艺术支点,也搭建起了他理想与道德的精神大厦,同时也使他的小说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田园诗的抒情特色。因此,研究张炜小说中的山水田园意象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