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通过绘制并解释了奥格本的社会变迁模型,详细阐述了托克维尔对大革命前后法国社会变迁的叙事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奥格本的变迁模型忽视了适应文化的能动作用。我们既要重视适应文化滞后所带来的社会变迁问题,也要重视适应文化超前对社会变迁的巨大推进。由于政治与文化精英的分离、对社会空间丧失与社会不平等所造成的危害认识不足、意识形态控制力的衰弱、对人民不守诚信等原因,政府希望通过改革来推进社会变迁的尝试有可能带来巨大社会风险。模型分析因其强大的解释力越来越成为社会学学科化的要求,而托克维尔的解读视角则暗合了目前社会学研究中的叙事倾向。  相似文献   

2.
耿瑛 《东方论坛》2010,(4):30-34,125
有多少种研究社会的视角,就会形成多少种对社会变迁的理解。社会学研究者们将人类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的多种方法和技术引入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研究的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视角。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流动和社会文化等视角梳理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研究成果,对于继续深化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妇女与艾滋病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艾滋病研究与社会性别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其研究过程可以分为1998—2002年的起步阶段和2003年以来的发展阶段。社会性别视角下的艾滋病研究突出了作为主体的女性,认为社会性别不平等是艾滋病流行特别是在女性中流行的深层原因,主张在艾滋病防治与研究中实行社会性别主流化。  相似文献   

4.
关于家庭暴力产生原因的社会性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暴力的产生不仅仅是因为特定个人、特定家庭的原因,而是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传统的原因,这个原因从社会性别视角来看,就是一个由男权文化和夫权思想所制造出来的不平等的社会性别关系的存在。如果把家庭暴力的深层原因,停留在社会变迁、社会宽容、人的素质低下和女性自身的软弱,而不去进行更深层次的反省,反而会遮蔽家庭暴力产生的根源,不利于彻底去除家庭暴力这一破坏家庭平安、社会和谐的毒瘤。  相似文献   

5.
在库利的个人社会化理论的基础上,从家庭社会分层的角度来研究个人受教育的不平等,成为自布劳和邓肯开辟社会分层研究以来西方教育不平等社会学研究的主流,并先后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正确认识家庭所在区域、家庭经济状况和性别传统观念等因素在我国新旧体制的交替中对个人受教育的独特影响和作用,则是有效地运用西方教育不平等社会学理论的精髓和视角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教育不平等(差异)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就业性别歧视的文化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性别分析的工具,从文化的视角把身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巨大变迁中的弱势群体—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指出就业中存在性别不平等状况,揭露了性别不平等背后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分析了社会制度和结构中造成和影响性别不平等的文化机制,认为经济转轨时期社会文化的堕距是女性就业性别歧视的根源,提出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对解决性别歧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尝试用性别分析的工具,从文化的视角把身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巨大变迁中的弱势群体———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指出就业中存在性别不平等状况,揭露了性别不平等背后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分析了社会制度和结构中造成和影响性别不平等的文化机制,认为经济转轨时期社会文化的堕距是女性就业性别歧视的根源,提出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对解决性别歧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女性犯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处于急剧的社会变迁时期,社会变迁带来的社会角色的变迁、社会地位的分化、社会整合力的减弱以及社会流动的加速,是当代女性犯罪不断上升和蔓延的重要原因.本文从社会变迁角度探讨当代女性犯罪的复杂成因.  相似文献   

9.
作为建构男女两性平权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建制,女性媒介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种十分重要的传播现象与文化现象,关于其生存态势与社会功能的学理思考理应成为当今传播与文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以传播社会学理论为阐释框架,采取文化研究、女性主义的分析视角,从男权文化传统、市场经济利益、传者性别意识等社会结构层面入手,有助于我们深入挖掘阻碍女性媒介社会理想实现的现实社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0.
作为建构男女两性平权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建制,女性媒介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种十分重要的传播现象与文化现象,关于其生存态势与社会功能的学理思考理应成为当今传播与文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以传播社会学理论为阐释框架,采取文化研究、女性主义的分析视角,从男权文化传统、市场经济利益、传者性别意识等社会结构层面入手,有助于我们深入挖掘阻碍女性媒介社会理想实现的现实社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1.
女性犯罪并非仅仅主体为女性的“男性犯罪”,从一开始便呈现出与男性犯罪相异的“轨迹”。以往的研究者对犯罪行为的研究多进行单维研究,或注重分析犯罪主体的个体因素,或注重分析社会变迁、流动诱发女性犯罪行为的作用,很少有研究者将犯罪行为放在一个动态、综合的因素体系中进行考察。本文试图将女性犯罪置于一个社会关系的综合体系中予以分析,以期把握女性犯罪所异于男性犯罪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近30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变动,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相应转变。在物质实利化、文化世俗化和价值多元化路径引导下,原有的许多道德标准开始由趋同走向变异,道德问题作为普遍社会问题也很快浮出水面,并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领域产生危害。通过社会学理论视角的分析研究认为,只有从道德主体的社会化和社会控制入手,才能找到解决道德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从日常生活角度来看,农村女性的家庭权力总体上得到了提升,但仍然存在局限性。从性别间来看,表现为父权制与父权文化的延续,这种延续既有显性表征又存在隐性影响。从性别内部看,农村女性的家庭权力状况由于受到农村社会分层的影响而产生阶层差异。因而我们应当关注限制农村女性家庭权力充分实现的多重因素。现阶段的乡村治理应注意性别盲视问题,需将性别问题纳入决策过程,实现性别主流化,为女性提供更多参与发展的机会,提升农村女性地位,进一步实现农村基层治理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家庭、童年经验、同辈群体、逆反心理、学校教育和社会控制的角度,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分析了“蓝极速”案件的起因和人的社会化的关系,目的在于引起社会的思考,警醒社会不要再发生类似惨案。  相似文献   

15.
女研究生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密切相关。传统社会性别规范制约着女研究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合理配置。社会性别影响着女研究生个人和劳动力市场双向选择的过程和结果,女研究生就业个人选择受到传统社会性别约束,劳动力市场存在社会性别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女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若干对策,目的在于提高女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打破“女性就业难”的性别怪圈。  相似文献   

16.
社会性别作为女性主义一个重要的分析范畴,重点强调两性在资源、责任及权力分配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平等,以及由此而来的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从社会性别视角来看,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其实质是男权文化和夫权思想所导致的男女不平等的性别关系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以现代性社会理论为研究视角,从井冈山革命社会外在自然的物化、井冈山革命社会内在自然的社会化、井冈山革命社会系统外环境的影响等三个层面来分析井冈山根据地的社会调节功用,可知,井冈山革命社会能够顺利运行两年零四个月,是社会系统各因素成功调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社会学所讲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因为大学新生需要完成由学习主导的高中生角色向具有高度自我管理自由的大学生角色转变。文章从预期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大学新生的角色转变,其中存在着诸多可能是误区,通过对照这些误区的社会学分析,回归到大学新生的社会化过程中,力图避免种种误区和困惑,在此基础上,将与其社会化之于大学新生的价值现实化,正面探讨了如何促进大学新生按照预期社会化的目标自我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The debate on women and crime has been dominated by two paradigms during the last decades: The “power-paradigm” predicted a steep rise of female crime rates, as a result of the thorough change of gender roles in this period, while the “victim paradigm” directed attention to rising rates of alcohol and drug addiction as well a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suicides among women. Both paradigms have been linked by the proposition that the low involvement of women in crime was compensated by their higher rates of all types of passive problem behavior like depression or addiction. In this study, which covers the period from 1965 to 1990, both paradigms are examined by analysing female and male crime rates, as well as respective rates of alcohol and drug addiction, mental disorders, and suicides for all of Germany (before reunification), an urban metropolitan region and a rural state in the North of Germany. The results clearly show that both paradigms were wrong in exaggerating a negative impact of the process of emancipation. Until the early 1980s, female crime rates as well as proportions of other types of problem behavior only slightly gained compared to men, but since 1985 this trend has levelled off and has been inverted, most visible for crime rates. In contrast to both paradigms,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women profited enormously in terms of mental health and other problem behaviors from the opportunities opening up in the process of emancipation. They clearly lend more support to two more recent theories, the “power-control” theory by Hagan and the “control-balance” theory by Tittle that both stress potential gains for women. Susanne Karstedt is an asociologist and criminologist. She is Professor of Criminology at the Department of Criminology of Keele University, Great Britain. In the field of gender studies she has pbulished on female criminality, problem behavior of women in social crises (postwar Germany), on the definition of social problems by the women's movement in the 19th century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nd on the women's movement from a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20.
在几千年社会发展中,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性别文化生态。中华民族戏曲艺术从产生至成熟的千百年间,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从女性性别角度研究中国性别文化和中国戏剧文化土壤中的女演员群体极具新意和学术价值,而分析当前女艺人特别是近代平津沪三地京剧女演员的现状,总结这一领域研究成果,透视其间存在的问题,对推动当前益愈趋热的女性性别研究,以及当代娱乐业流行文化的研究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