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中德文化差异比较—从中德称呼语的不同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比较汉语和德语中对称呼语的不同定义以及两个文化群体对家庭称呼语,泛亲属称呼及家庭称呼语社会化的不同运用出发,并通过研究与此相关的社会现象,探讨其根源文化的差异.而这种文化的差异又是和教育传统的差异紧密相连的.文章指出,在研究跨文化交际的今天,只有扬长避短,找到两国教育的正确融合点才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称呼的语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 ,称呼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差异。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 ,语境的动态意义要求使用不同的称呼 ,而且 ,不同的称呼常常能传递某种特殊的语力  相似文献   

3.
称呼语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翻译研究一直备受广大学者的关注,尤其在译介中,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关于称呼语的翻译一直没有相同的准则.本文选取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从语用等值视角了探寻红楼梦中不同情境下不同人物的称呼语翻译,描述了语用原则下的称呼语翻译现象,阐释了语用等值在称呼语翻译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称呼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在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社会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社会称呼语和亲属称谓语又是称呼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民族文化心理主要表现于人们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念,以及人们较为广泛地认同和遵守的规章制度、风俗习惯和行为规范.中英民族文化心理的不同导致了英汉语言在称呼语方面的差异.因此,探讨民族文化心理及其在英汉称呼语中的映射将有助于消除语言文化的障碍,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中英称呼语的分类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选择恰当的称呼语是说话者社会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英称呼语的分类比较,讨论了两种语言中称呼语运用差异,指出能否正确使用称呼语是汉英跨文化交际成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称呼语是一个很敏感的语言现象,它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从语用学的角度看,称呼也是一种言语行为,必然受到礼貌原则的制约。本文作者根据Scollon的面子理论三个构成要素分析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称呼语对面子理论实现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使用与语用失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称呼语作为语言的组成部分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否正确使用称呼语直接关系到日常交往的成败,关系到能否得当地建立和处理人际关系。在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正确使用尤其显得重要。本文从交谈双方的社会关系分析了影响称呼语选择的主要因素,指出权势关系或同等关系是各种语言中决定称呼语选择的普遍因素;对比了英汉两种语言称呼语体系的异同;分析了亚文化和跨文化交际情况下由于称呼语误用而导致的语用失误现象。指出在外语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注意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称呼语体系的差异,培养社会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8.
称呼语能体现出一种语言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称呼语的使用进行分类比较,进而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历史文化因素,使读者对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不同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中产生出的不同称呼语体系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称呼语的选择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权势与同等等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可以体现说话双方感情、亲疏关系、短暂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若不了解对方文化中的称呼语使用习惯,就会造成称呼语的语用失误。文章讨论了称呼语与权势及同等关系、称呼语变异形式在社会交往中的角色关系、暂时态度等信息的传递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语用失误现象。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中日两语言称呼词的使用异同。分析了中日两国在人际交往中,交际双方根据身份、地位、角色以及说话者和听话者的亲疏关系选择不同的称呼词,来反映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提出了中日两国同属东方汉字文化圈,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理解在称呼词的使用方面的异同,不仅可以加深对两国国民之间思维方式的相互理解,而且也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1.
称呼语的语用特征及其语用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 ,探讨了称呼语在动态使用过程中的社交指示作用及其言外行为的语用特征 ,并指出称呼语的翻译应根据中英文化的差异 ,结合具体语境 ,分清交际双色角色的关系作出语用等同的翻译。  相似文献   

12.
称呼语是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称呼语转换是受目的驱使的重要言语行为,是言者实现其预期交际目的的手段,也是言者有意拉大或缩小双方心理距离、社会距离等目的的表现。本文以《北京人》剧中曾思懿的称呼语转换为例,运用目的原则等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称呼语转换策略对处于目的一致关系和目的冲突关系中的言谈者实现其交际目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称呼语的选择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权势与同等等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可以体现说话双方感情、亲疏关系、短暂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若不了解对方文化中的称呼语使用习惯,就会造成称呼语的语用失误。文章讨论了称呼语与权势及同等关系、称呼语变异形式在社会交往中的角色关系、暂时态度等信息的传递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语用失误现象。  相似文献   

14.
"老师"称呼在社会发展的历史上经历了一定的变化,现代社会中这一称呼尤其应用广泛。大学校园作为"老师"称呼使用频繁的社会场所,对其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北京地区的大学生在校园中使用"老师"称呼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着重研究了"老师"称呼在一定社会范围中的泛化问题以及造成这种泛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每一个历史时期官场流行的称呼模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这一时期的政治生态,然而近年来学术界对国内公务员群体的称呼模式关注较少。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法,从称呼语的使用频率、受欢迎程度、称呼语选用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调查了北京地区36家党政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的称呼现状,发现其四大称呼特征:职衔类称呼语大肆盛行,拟亲属称呼语举足轻重,同志类称呼语风光不再,“老板、老大、总管”几个庸俗通称并未泛滥。称呼语的规范应该成为语言规划的重要内容,文章提倡上下级之间践行民主平等的称谓观,减少职衔类称呼语的非对称使用,鼓励相互使用平等型姓名类称呼语。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称谓语和称呼语应该重新界定,两者存在着一种交叉关系。称谓语可以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大类,两者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称呼语可以分为亲属称呼语、社会称呼语及姓名称呼语三大类。称谓语同称呼语的差异体现在:(1)称谓语是一种相对处于贮存状态的静态的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稳定性;而称呼语则是一种处于使用状态的动态的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非系统性、灵活性。(2)称谓语在一定的区域内具有社会性、全民性,全体成员都会按照社会的约定自觉使用;而称呼语则更多地带上了使用者的个人色彩,往往具有特殊性、个性化。(3)称谓语在本质上具有书面语性,而称呼语在本质上具有口语性。称谓语和称呼语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区域性。  相似文献   

17.
日语经常被指出是带有性别差异的语言.语言是社会的镜子,因此,在语言中必然能够反映出性别的差异.本文围绕日本人夫妻间的称呼,结合社会语言学的有关理论,将称呼与性别相结合,证明了日本人夫妻间使用的称呼语中亦存在性别歧视现象.并从此现象中揭示出了日本人传统的家庭观念以及妇女在家庭中的身份、地位以及所处的社会阶层.  相似文献   

18.
称呼语的使用受制于诸多因素,包括人际关系。称呼者与被称呼者和/或第三方的社会关系往往影响称呼语的选用。本文结合《红楼梦》会话,讨论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的身份、地位等客观因素和态度、动机等主观因素对称呼语使用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维吾尔语亲属称谓的社会称呼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亲属称谓是亲属关系的名称 ,亲属称呼是亲属接触时所用的口头称呼 ,两者在语义特征和适用范围上都有不同。维吾尔族亲属称谓的社会称呼法大约有两种 :一是原形转称法 ;另一种是改形转称法。维吾尔语亲属称谓转化成社会称呼的根本原因是初层权利和义务的扩展和次层感情的扩展  相似文献   

20.
李军 《延边大学学报》2000,33(1):101-104
夫妻称呼是称呼系统中较为复杂、较为敏感的问题。影响汉朝两个民族夫妻称呼的因素有 :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除此之外 ,还有性别语言接触、场合、民族心理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