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事业线”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有了全新的意涵与表征。它从手掌这一中性的身体意象中“逸出”而投射到了女性的胸部,同时形成了对女性身体的物化和贬损,而这种现象在青年女性的职场生活中显得尤为突出。在身体社会学的视野中看来,“事业线“是一种青年女性的职场新污名。这一污名来源于男性的凝视、身体资本的积累逻辑以及身体消费便利性等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并负面地影响了青年女性的身体健康。探索新污名的生成机制、社会后果以及治理策略对青年女性在职场中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祝少琪 《现代妇女》2014,(11):52-53
当今众多网络女性红人纷纷靠"露肉"出位,引起舆论一片哗然。那么女权主义阵营内又是如何看待这种如今泛滥的"女性身体消费"现象的呢?我们听到的是这样两种互相对立的声音。批判者的观点可以理解为:女性身体被对象化、客体化,被规训的身体是男性的欲望对象,是消费社会的牺牲品,女性因此而丧失了主体性;支持者的观点可以理解为:女性身体是快乐和表现自我的载体,女性消费是一种解构策略,女性的主体性可以在消费文化中得以更好的确认。而笔者认为女性在表达自己身体自由主张时,务必要警惕掉入被父权制下的消费世界的"被身体消费"的陷阱。  相似文献   

3.
张琳 《现代妇女》2013,(10):25-26
笔者认为,女性身体的解放对女性解放以及全人类解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透过分析马克思《巴黎手稿》这一经典著作,发现马克思对“女性身体”做出如下阐释:第一,从国民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女性身体异化的社会状态,揭露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女性身体”沦为“机器”、“商品”和“被消费”的境遇;第二,从新唯物主义哲学的角度阐发“女性身体”的存在应遵循“感性原则”,认为“女性身体”是有“生命的、现实的和能动的”存在.这样的一种阐释,或多或少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这是个空气中都充满了消费主义味道的时代。“80后”后现代式的叛逆和痛苦、尴尬的遭遇,与这个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当分析产生于他们身上的角色偏差问题时,习惯性地忽视或无视消费社会的影响往往成了人们思想上的盲点。因此.透过这个时代的镜像去阐释“80后”角色偏差问题无疑是新颖的,也是很有必要的。同时,通过对“80后”角色偏差问题的体认与反思,我们更能意识到在消费时代人文精神缺失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5.
《职业》2011,(7):11-11
据第六届中国女性消费高层论坛发布的“2010年城市女性服装消费调查报告”,城市女性消费以“服装服饰”为最大开支,网购日渐成为女性重要的购物方式之一。本次调查表明,以服装服饰、化妆品、美容美发等为代表的美丽消费,已经成为城市女性个人消费的重头戏,呈现出消费普及化、  相似文献   

6.
“身体写作”在中国当代文坛掀起了一个惊世骇俗的高潮。本文将从“身体写作”的定义入手,通过分析“身体写作”与女性解放、与道德观、与消费性文学的关系,来认识“身体写作”。“身体写作”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信仰缺失、精神世界空虚的必然产物,也是部分作家的一种写作策略。“身体写作”的出现带给我们对文化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青年女性整容过程中的身体实践为研究对象,在传统父权和女性主义相互协商的时代背景下,聚焦青年女性如何处理和回应以上两种性别文化对女性身体要求的张力。研究发现,整容女性使用了“符合科学的标准”“适当的整容次数”“不是整容的整容”三种文化策略,来进行象征性的划界实践,最终区隔出“自然脸”和“网红脸”两种取向。通过指认“网红脸”是父权文化的产物,整容女性经由“自然脸”得以归属于想象中的、具有反抗性的身体。然而,这种以身体实践的方式所达成的对于传统性别规范的破除与自我认同的重建,最终却造成了整容女性新的自我分裂。她们借由划界工作所获得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她们的实践为我们进一步思考女性自我“赋权”的理论提供了本土化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海明威深受达尔文、弗洛伊德、尼采等哲学家的影响,在作品中呈现了独特的女性身体观,即女性身体的动物性。与维多利亚时代相反,女性步入公共空间,然而尚不能与男性竞争以获得独立的经济能力。在这样的社会适应过程中,许多女性沦为性消费对象,即用身体的交换来获得生活保障。这传递了海明威对女性的同情。  相似文献   

9.
有关罗玉风的新闻报道不断充斥于各种媒体,可谓“愚乐时代”中的一件“盛事”。如何看待该现象,我们除了“一笑而过”之外,还应收获些什么?本文从底层小人物女性的角度出发,反思浮躁社会中人们的“成功焦虑”,以及审丑消费中媒体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唤起公众对于底层女性为实现理想世界所经受痛苦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创造一种抗争文体(aresistancegenre)———一种期望打开个体抗争经验的崭新可能性的次文学(aminorliterature)。这种抗争文体浪迹于一个身体痛楚的地带:当前中国经济特区工厂生活中的尖叫(scream)和梦魇(dream)。我将追溯一个来自农村的“打工妹”,在中国结合到世界经济体系的情况下,如何被资本主义、现行体制以及当地男性文化的势力撕裂。我还将显示一个女性属民(subaltern)如何面对强大的社会,以及身体痛楚如何在工厂中产生。我认为,痛楚的身体并不是一个失败的身体,而是一个抗争的身体。而无论纪律监管的力量怎样厉害,那个女性身体也能透过工厂中的种种慢性痛楚来加以反抗。按照巴特勒(Bataile)的说法,尖叫和梦魇显示了人类忍受痛苦的限度以及获得自由和叛离的可能性,是人类经验的极限。而根据福柯(Foucault)对梦的解读,我认为,“打工妹”的尖叫和梦魇,在意识与无意识的交界挣扎,是人类自由的一次长途跋涉  相似文献   

11.
女性身体写作以其叛逆的革命性姿态试图对抗男权话语霸权,但是在欲望化叙事的误导之下,身体写作陷入了种种误区和道德滑坡的泥潭。如何从私人化写作的狭小空间中抽身出来,摆脱身体写作的肉身化倾向,是当下女性写作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文中对于不同文本的解读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自我认同与大学生身体消费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与认同的联系是十分明显的事实,消费在社会学意义上的重要性之一在于它既是用于建构认同的原材料,又是认同的体现和表达。身体消费越来越成为人们“自我表达”的主要形式和“自我认同”的主要来源。大学生对身体消费的关注程度正说明了他们对身体外在表现的关注正通过消费来建构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2005年和2020年两档代表性选秀节目中的中性化女性冠军李宇春和刘雨昕的形象对比,剖析偶像形象变化与社会、媒体、粉丝的关系。李宇春作为第一个选秀高峰时期的女性中性偶像代表,强调对女性身体和性别刻板印象的打破;刘雨昕则展示出第二个选秀高峰时期审美的多样性和性别的灵活性。偶像形象作为一种文本,是中国社会从改革开放到经济高速发展两个不同社会阶段的产物,从单一的反抗到多元审美的重塑,折射出社会审美需求的变化;媒体深谙这种变化,将偶像形象作为一种“生产性文本”进行构建,以获取最大范围的粉丝和流量;不同粉丝群体对其进行不同的意义解读并促进意义的传播。从“阳刚之气”到“雌雄莫辨”,女性中性偶像形象的变迁植根于社会变迁的土壤中,并由媒体和粉丝共同书写。  相似文献   

14.
“身体写作”最早由西方女权主义者提出并倡导。它旨在反对男性中心的话语方式,建立女性自己的言说方式和书写向度。而当代中国文坛上流行的“身体写作”,却是一种“欲望写作”,偏离了女性自觉的轨道。我们应倡导女性自觉状态下的“身体写作”。  相似文献   

15.
美国养老产业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老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是很流行的一种产业,它不是按常规的一、二、三产业的划分方法来划分的,而是以其主要的消费群体——老年人而形成的一个特殊产业,主要体现在老年人需要解决的生活照料、身体保健、精神慰藉等方面”。 中国于1999年进入了老龄社会,成了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如何“变老为宝”,发展养老产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末,西方社会学界在经历了语言学、解释学、修辞学等一系列转向之后又开始了“身体学转向”。“即把身体问题化,成为社会理论的组成要素,同时也认识到身体是当代政治和文化中的一项重大话题”(特纳,2 0 0 3:5 78)。这种理论转向的深层现实背景是对消费、休闲、时尚以及大众文化的关注,并且身体在从生产向消费、从劳动向休闲、从精英向大众、从传统向时尚的视点转移中,也承载着自身的转变。国内学者近年也开始注意到社会理论的“身体学转向”问题,但纯粹在社会学理论视域中就身体论本身进行分析的尚不多见,《社会学研究》2 0 0 3年第1期…  相似文献   

17.
电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微时代"的来临,"微电影"成为张扬个性与时代文化的显性场域,本文进行的工作就是试图分析"微电影"特有的草根性、碎片化以及大众狂欢性质,来解读其自身体现的文化镜像。  相似文献   

18.
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和“黄金产业”。  相似文献   

19.
“婚补”消费在兴起叶明时下,一种温馨的“婚补”消费正在悄然兴起,日渐成为中国都市消费潮中的一朵别致的浪花。披婚纱──重温往日的恋情如今的年轻人结婚大多要拍一张身披婚纱的结婚照,以留作永久的纪念。而在中老年夫妇中,不少人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没能留下一张像...  相似文献   

20.
在消费社会中,身体消费已是一道无处不在的风景,而处于青春期的女生其身体意识正在构建当中,本文从消费社会的身体审美、消费型偶像取代传统型偶像、消费社会中的个性崇拜及消费工具的导向性作用等不同角度,结合访谈资料深入探讨了身体消费对青春期女性身体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