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彰显本质之维,体现人民性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坚持以人为本,对人民群众的实践作出及时的总结与有效的引领;需要彰显其核心之维,增强其引领能力,发挥其指导方向、凝心聚力、增强动力的“主心骨”作用;需要彰显其特色之维,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滋育与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在德性幸福的主体之维上,荀子更多地把普通人可以企及的君子人格作为幸福的主体,由成人之道塑造德性人格进而实现德性幸福。在德性幸福的规范之维上,荀子更加重视外在的礼乐制度的功能,强调通过礼乐对大众的行为矫正、情欲调节进而实现德性幸福。在德性幸福的实践之维上,荀子具体地提出了"积善"、"注错"等可操作的道德实践,由切实可行的道德活动锤炼德性、实现幸福。主体之维、规范之维、实践之维以"成人"为中心构成德性幸福的实现路径,德性人格与德性幸福内在相通。  相似文献   

4.
人民主体思想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之一,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一脉相承,它至少包括价值主体、动力主体、权力主体三大哲学维度。价值主体之维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动力主体之维体现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和依托,权力主体之维表现为对社会主义国家公共权力本质的正确定位,三者有机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人民主体性实践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从大学精神的视角透视校园文化建设,挖掘大学精神的人文关怀实质,主张从伦理之维和审美艺术之维来建设校园文化。对于前者而言,就是营造理性启蒙和自律理性的文化氛围;对于后者来说,就是倡导艺术自由、审美个性的文化氛围。二者的共同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自然山水诗的写作是当代中国诗歌思潮的一种重要走向,人类所处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诗人们开始关注除人之外的自然对象,然而以车延高为代表的抒情诗人并没有在自己的作品里表现出深厚的生态意识,而只是将自然山水当作一种审美的对象。其诗以观察自然、发现自然、探索自然中的自我、人文与哲学意识成就了审美的独立性与创造性,正是这种审美的力量造就了其华山诗诗意的独到高远。然而如果能够将审美之维与生态之维相结合,则可以让当代中国的自然山水诗写作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对世界自然山水诗的写作也将是一种贡献。  相似文献   

7.
“和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也是对一个执政党的执政能力进行深度考量的重要标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执政理念上的又一次重大升华。从审美视角观照,和谐社会表征为社会主义的伦理、制度、生态等三个维度的内在和谐统一,蕴示着道德之美、秩序之美与生态之美。  相似文献   

8.
<莉姬娅>是埃德加·爱伦·坡恐怖小说之精华,是他美学原理的集中代表.精心选择的故事主人公和叙述者,用心安排的故事发生时间和地点使坡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由敬畏之美,毁灭之爱和不灭之意志交织而成的壮美而恐怖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9.
鲍旦旦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4):39-40,65
在细读《大地》三部曲的基础上,选择时间之维的脉络为切入点,分析赛珍珠在这一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叙事特点。从宏大的时间主维着手,分析三部曲的史诗性特点,特别是《大地》、《儿子们》和《分家》中典型人物的时代特征;结合文本中时间之维的印迹,解读文本暗合的时代背景;转而探寻文本中碎散的时间节点的存在,并试图阐释其艺术效果及深刻寓意——赛珍珠经历了大地上的变革以及随之而来的多年的动荡时代,她所目睹到的人与事,还有她对这一切的深深思考,都在她精心的绣织之下,按照粗细有致的时间之维,在《大地》三部曲中得到了生动再现。  相似文献   

10.
太宰治的《维庸之妻》虽然不是典型的成长小说,但存在鲜明的成长主题。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出发,解读妻子成长与自我觉醒的契机、逐渐成长的过程、成长的阻力、顿悟与最后的蜕变这一成长主线,并探究妻子成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关于正确义利观的重要论述,业已成为我国外事工作的重要价值导向。这一科学观点的形成,是一个以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为理论之基、以中国传统义利思想为文化之源、以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伦理智慧的演进为历史之维的建构过程。在理论之基上,习近平关于正确义利观重要论述继承了国家利益观、国际主义思想、自由人联合体思想、道德和正义原则的理论精髓,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向当代形态的转换;在文化之源上,习近平关于正确义利观重要论述科学地把握传统义利关系中“义”“利”的价值定位,实现了对传统义利思想的超越;在历史之维上,习近平关于正确义利观重要论述是对毛泽东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义利观、社会主义义利观等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伦理智慧的演进发展,实现了义利关系由国内战略向国际战略的视域转换。  相似文献   

12.
法律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社会生活条件和需要的反映。社会生活不仅产生各种问题即法律需求,还蕴藏着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资源。因此,每个国家的法律发展都是一种本土化的创造性活动。法之理也在社会生活中,在社会生活中思考、发现、检验和证明法之理,是促进法律发展和法学进步的方法。在社会调查中思考法之理,北京理工大学法学理论硕士点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党的百年奋斗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与积累的历史性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框架,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呈现出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制度逻辑以及实践逻辑互嵌共变的逻辑特征。深究其中原因,党的百年奋斗轨迹与呈现出的逻辑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民至上”“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等多维动力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理论逻辑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伟大飞跃,是引领党和国家事业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从价值逻辑来看,“人民至上”是党百年奋斗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中国国家事业和改革实践坚持“人民性”在新时代的表达形式。从制度逻辑来看,“中国之制”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制度密码,既对当下现实问题进行了回答,也为建设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提供了新契机、新思路。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国之治”植根于中国历史与现实土壤,是对中国国家治理进行解读与分析的原创性理论范式,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黄春宇 《社区》2012,(32):16-17
人们常用玉来比喻美好、高尚的人或物,如冰清玉洁、琼楼玉宇。古人说:“君子比德于玉”.将人们的品德与光洁温润的玉联系在一起。可见古人看重的是玉的品质.玉所具有的美好的品质,正是君子修身所要追求的目标,所以孔子说玉堪比君子之德。  相似文献   

15.
西方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时间之维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之维在不同的西方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的笔下有不同的个性化的表现形态。西方后现代主义小说往往拥有一种“非连续”的时间观,崇尚怀旧的情绪,但是,后现代的怀旧不是以一种理想破碎、焦躁失落的形式出现,而是沉浸在“现在”时态的狂欢和精神分裂的“当下”生活当中。在小说中,过去、现在、未来从同一平面展开,削平了作品的深层含义,人物的意识呈分裂性游离状态,而以零散化和非主体性消解了人生的意义。因此,西方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时间”参与了或者说是共谋了人物的命运构成,是小说这种虚拟世界里的强有力的、重要的暴力因素。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和马克思作为哲学史上的两个革命家,前者通过对"此在"的现象学的存在论分析提出了"语言是存在的家"的命题,后者通过"感性活动"的存在论原则得出了"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的结论。正是在终结形而上学和开启"思"之道路上,正是从生存论-存在论来理解"语言",两位思想家不期而遇。  相似文献   

17.
残雪与卡夫卡,从来没有表达过他们的作品中有哲学观点,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的作品都不约而同的对个体与存在的关系进行了思考,都指向了人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处境,只是,残雪表达的是个体之雉对社会关系处境的叩问,而卡夫卡表达的是个体之维与传统关系处境的叩问.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文学的发展以形成民族共同语为鹄的,而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又以便于建立民族国家为最终的旨归。"国家"与"语言"的这种隐性关系,决定了现代文学史的"文学"与"语言"的关系,不是"文学"的发展带出"语言"问题的讨论,也不是"语言"论争和运动配合着"文学"的发展,作为文学史发展的零部件而随其运转。恰恰相反,语言是"辕",文学是"轮",驾辕的"语言"决定着"文学"之轮的方向和快慢,而国家意识形态则是挥鞭人,统率着驾辕的马。  相似文献   

19.
孟子王道政治学的人文之维 ,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 ,从思维方式看 ,它以为道德是“整体” ,政治是“部分” ,道德是决定政治的 ;其次 ,从价值取向看 ,它既确立了人民本位的理想目标 ,又突显了君主道德的决定作用 ;第三 ,从实际运作看 ,针对在人民与君主之间出现的二重主体性 ,它制定了“俊杰在位”的宏观策略。这种旨在为智识分子以义仕派风格介入现实政治实践而张目的王道政治学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 ,曾经产生极其深远的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20.
理性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现实之维是拓展和深化文化自信的理论之维、凝练与提升文化自信的价值之维的逻辑起点。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诉求、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文化较量、推进“四个全面”进程中的文化引领是呼唤文化自信的现实场域;虚无主义的历史观、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拜金主义的人生观是泯灭文化自信的现实表征;国内文化建设、对外文化传播是提升文化自信的现实向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