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文字编辑的五笔字型教学中,我们时常遇到有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众多的汉字,很难做到准确无误地给出他们的五笔字型编码。个别汉字,即使利用万能键“Z”有时也难以达到目的。为此,笔者在分析了CCDOS2.13的键盘管理模块CCCC·COM与五笔字型接口模块KWB·COM、五笔字型处理模块WBZX·EXE的链接关系及有关功能的基础上给出了2.13五笔字型编码表数据结构,介绍了用于2.13五笔字型的词典程序的设计思想,并提供了词典程序的关键程序段。运行该词典程序后,操作者便可利用其它汉字输入方法(如“拼音、首尾、区位等)查询所有国标汉字的五笔字型的各级编码。另外,根据本文给出的五笔字型编码表结构及其在WBZX·EXE的位置,可将该表提取出来,设计一可在任何汉字系统下运行的五笔字型学习程序。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讨论全汉字操作系统的全汉字库及其编码的设计;建议成立能贯通古今字体、字类的智能化汉字库;提出“类层区位”的内码设计方案;倡议为汉字所独需的标引和格式安排内码;探讨汉字编码的一些基本原理;强调汉字编码专家系统的重要性;介绍拼音拼形、基本输入/快速输入、高层次/低层次输入法“大统一”的CM—2汉字编码方案;提出输入法一定要和汉字的特点密切结合,要允许使用所有的常用部首,部首命名要和部首本身相联系,要允许一字多码、一字多音,才能成为一种“多快好省,易学难忘,规则少方法多,好普及宜提高”且对用户友好的输入法.  相似文献   

3.
汉字的识字法有很多,这是好事也是坏事。识字法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汉字难”的问题,但往往使人有时不知某字到底应该用哪一种。本文主张用“字理识字法”统帅其他识字法。“字理”为主,其他为辅,融成一套完整的汉字识字法。“字理识字法”认为:成千上万的汉字是由200来个基本字构成的。构成的方法也只有两种:一是以形示意;二是用已有的字表意兼表音。学会了这些基本字,再掌握了汉字的构成法,所有汉字就会迎刃而解。这种识字法符合人的认记规律,老师好教,学生易学。对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对外汉字教学,繁体与简化字沟通等,都有极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五笔字型是由王永民先生等人研究出来的一种汉字编码和汉字输入方法。五笔字型输入法是我国目前应用最广、装机机种最多、在国内外影响最大的汉字输入技术之一。它的特点主要是输入有规则可循,输入简便,重码率低,有较多的词组(词语),便于盲打,因此深受用户的欢迎。国家科委成果局经过广泛的调查,听取了众多用户的反映,于1987年11月决定开始组织向全国推广五笔宇型输入技术。但是经过笔者反复实践,列举以下几个方面关于五笔字型输入法存在着的不足之处,并为更好体现五笔字型输入法的特点和汉字的规范性,提出修改的观点。1.有些…  相似文献   

5.
五笔字型输入法虽说难,但也有规律可寻。笔者对五笔字型速成进行了研究,新编了五笔字型字根歌诀,增添了五笔字型字根键盘困中的字根(210个字根),筛选了五笔字型码本中难拆的偏旁和常用字590个。其目的是使学习者减轻学习中的难度,减少学习时间。只要掌握了难拆字表中的590个偏旁和常用字,就不需去查码本了。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和《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汉字书写和书法教育有一定的要求,目前已经出版和正在编写的《书法》或《写字》练习教材大多以《语文》生字表作为硬笔字的习字内容.由于采用楷体印刷的生字表中有不少“重捺出锋”的汉字,这些汉字不宜直接作为习字的范字,书写这些带有“重捺”的汉字时,应遵循楷体结体的“避重叠”法则.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汉字创始以来,对汉语语音的研究,明显地呈现出两大发展趋势,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方向,走着两条不同的研究道路。一、对语音音系自身的研究与应用从汉字的造字和应用来看,象形、指事、会意这三种造字法,以象形为基础,所创造的汉字一般讲每个字都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在“象形”“指事”“会意”中有音。假借摆脱了汉字形体表义的束缚,使汉字走上了表音的道路。假借字(包括“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同音通假)的广泛使用,说明了当时人们对汉语中的同音字和音近字,对语音的表义功能的深刻认识。形声造字法,是自觉地运用汉字的表义功能和表音功  相似文献   

8.
“五笔字型”输入法教学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高职的培养目标和对高职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出发,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为指导,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提高学生使用“五笔字型”录入汉字的速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清朝以前中国四套数码字系统及其来源清朝以前我国位值计数系统中的数码字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同时,作为上述数码字的“大写”,还有第二套数码字,即“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这两套十进位的数码字构成了我国独自的计数系统。  相似文献   

10.
汉字五笔字型输入法是目前汉字电脑输入法中优秀方法之一。它属于汉字形码输入法。由于它的特点是将汉字进行结构的拆分,拆成一个个字根,然后把汉字输入电脑的目的。随着五笔字型的普及,它将给汉字规范化带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笔画法同序现象与笔画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在笔画序中存在同序现象 ,造成同序的原因在于“三同字”的存在。“三同字”分为标准“三同字”和准“三同字”两类。同序现象可以通过笔画细化加以消除 ,但是这种方法只适合准“三同字” ,对标准“三同字”不起作用。笔画细分为 30种 ,才可能消除准“三同字” ,从而使汉字定序率提高到 99%。  相似文献   

12.
我在《古汉字三重定义法初探》一文中,重新探讨了古汉字定义的原则。在这以前,文字学界曾有过“顾形生义”说、“联想规定性”和“单纯”“表音”说。就古汉字完整字义的考释而言,上述三个学说,都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3.
该书从教学和实用角度出发 ,介绍了“郑码”的特点和编码方法及如何安装、使用及上机操作 汉字输入法“郑码”规范易学 ,快速通用 ,简、繁体字编码一致 ,既能输入常用汉字 ,又能输入不常用汉字和古汉字 ,还能用计算机检索 在附录中给出了供读者使用的简码、拼音等多种学习辅导资料以及上机用郑码键位图 本书既可作为大中专院校计算机和非计算机专业人员在DOS和Windows环境下学习汉字输入的教材 ,也可以作为各类人员学习汉字输入和上机培训的教材 此书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定价 :1 6 0 0元 崔彦文副教授与熊正合著的《郑…  相似文献   

14.
“得”字极耐人寻味,它典型地反映了汉字的表意功能,具有深层次的内涵与民族心理的特点,显示了汉字声旁本身就有表意功能,它优于西方的单纯表音的拼音字母。  相似文献   

15.
汉字在技术应用中是困难的:在明码电报技术中多了四位阿拉伯数字的无理代码;在中文机械打字机上必须用四个字盘;在铅字排版中要铸造和分拣数以万计的铅字块儿;汉字进入电脑需要编码,机内码需要65536个代码,点阵字库需要240以上的栅格;在词处理和句处理中存在着“字”与“词”的复杂对应关系和歧义切分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方块布依字”及其在布依族宗教典籍传承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块布依字”是布依族民间流传的一种仿汉字的记音符号 ,主要通行于宗教职业者群体。布依族宗教经文手抄本中的用字和造字方法主要有四种 ,或用与布依语相同或相近的音来记录该语音 ,或根据布依语词义、用汉语方块字的字符重新造字 ,或用与布依语同义的词来记录 ,或直接用汉字本身来记录。“方块布依字”在布依族宗教典籍及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 4 0年代在美国诞生的电子计算机 ,延伸了人类用于思维的大脑 ,使人类的智慧挣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开创了人类改造自然同时也改造自身的新纪元。计算机在西文国家应用如火如荼。而在我国 ,由于汉字的字数太多 ,字型复杂 ,难于机械处理 ,与现有计算机的硬件不相适应等原因 ,使汉字在信息处理中的速度和效益不能与西文同日而语。汉字输入已成为计算机在我国普及与应用的障碍。 80年代 ,王永民经过 5年钻研 ,3年推广提高 ,终于发明了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该方法最高输入速度每分钟输入 2 5 0个汉字 ,为计算机处理中文信息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庞大的汉字体系中,存在着正反两义共涵于一字的现象,人们通常称之为“反训”,其实这个称名并不科学,我们将之称为“反义共字”;而对于“反义共字”的界定,学术界也有分歧,比较混乱,“反义共字”作为世界语言文字的一个普遍现象,有其产生的理据。汉字的“反义共字”产生于中国古典哲学中始终相生、正反相因的思想沃土上。  相似文献   

19.
西夏文是记录古代党项羌语言的文字,共约6 000字。在近百年的西夏历史文化研究中,如何保存、利用、出版西夏文献,一直是几代西夏学学者努力奋斗的目标。如何基于方正书版V9.X/V10.X,解决甲骨文、金文、籀文、货布文、石鼓文、陶文、小篆等汉字古文字及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八思巴字等少数民族古文字与标准汉字及英、法、德、俄、日、西、韩等多种外文的混合录入、编辑、输出,成为社会各界和出版工作者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制作西夏字库要经过设计字稿、扫描输入、程序拟合、人工修饰、质量检查、组织字库、测试字库、安装使用等几个主要过程。其字库从总体上采用GBK编码便于安排这6 000个西夏文和一些常用的符号,便于西夏文信息的处理、交换、存贮、显现、输入和输出。编码思路与设计、制作字库与应用、CID字库与输出等问题和方法,适合于上述各种字库的解决与制作,并且测试完成,已形成了甲骨文、小篆、西夏文等适用于PC和Mac电脑的标准WindowsTrueType字库和标准MacTrueType字库。西夏字库开发的直接目标是能够在计算机及相关的书刊编辑系统中输入、编辑、显示、输出,以实现西夏字与标准汉字及多种外文的混排,告别铅与火的时代,实现激光照排,适应西夏语文出版物的出版需要。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一些古代典籍时我们会发现在表示“沉没”意义时“沉”字和“沈”字经常混用。“沈”和“沉”是一组异体字的关系。所谓异体字就是彼此音义相同但是形体不同的字。异体字的使用常会造成文字使用的复杂、混乱的现象,然而在汉字实际应用中,汉字使用的经济性和明确性原则又会制约并影响着异体字的发展。本文试通过分析“沈”“沉”二字的起源及两者关系的发展变化,力图从中理出汉字发展演变的一些脉络。“沈”字起源比“沉”字早,在甲骨文就已出现,字形为、、、等。罗振玉先生说:“此象沉牛于水中。殆即貍沈之沈字,此为本字。周礼作沉,乃借字也。”此说甚是准确。对这些甲骨文字形分析我们可知,字形外面的两条线是甲骨文少了表示河水的点的“川”字,用以表示河的两岸,中间则象是或正或倒的“牛”、“羊”之类的祭牲的象形字,整个甲骨文象将祭祀用的牲畜沉入水中之形。这一解释还可以在甲骨文卜辞中找到依据。如:“尞于河三,沈三,俎一”(《合.三三九》)②“使人于河,沈三羊,三牛。”(《粹.三六》)③壬子贞:其求來于河,尞三,沈三,俎牢。(掇二.四零四)古人最重祭祀,从上述卜辞中可以看出,“沈”为用牲之法,而且都是出现在祭“河”上。“沈”应该是古人以牲祭祀川泽的仪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