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伊斯兰文化研究的一部新作─《伊斯兰教与西北穆斯林社会生活》评介马燕西北辽阔的大地孕育了伊斯兰顽强的生命力。在这里,伊斯兰教与回族等穆斯林民族互为一体,相互依存。伊斯兰文化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当地穆斯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同时,...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之重大蹙变,西北回族社会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变迁.主要表现四个相互驱动的变迁过程:人口聚合及集居格局的稳固;朝觐风气的兴盛;门宦发展、教派分化以及教争的新动向——西北回族社会自治的实现,以及穆斯林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苏非主义在元代传入中国,明代以后大量苏非著作从各种渠道流传国内,明末清初一些苏非著作被列为回回经堂教育的必修科目和参考书目。随着回族内部“汉文译著”活动的兴起,一些苏非经典又被译为汉文。同时西北甘宁青穆斯林社会受新疆依禅派和中西亚苏非派影响,很快形成了门宦制度。门宦制度的确立改变了自唐宋以来在西北穆斯林社会形成的教坊组织制度,门宦被称为扩大了的教坊,组织程度更高,组织方式也呈现多样化。  相似文献   

4.
海南回族长期以来一直与国内外穆斯林保持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往来。论题从海南回族到内地回族聚居区的游学、内地穆斯林来海南以及海南回族与国外的往来三个方面详细叙述了海南回族与国内外穆斯林的交往情况。  相似文献   

5.
本论文从西北穆斯林文化变迁的角度,以西北回族音乐文化中的宗教特征作为研究主体,从历史的纵向和现实的横向对西北回族音乐文化及其宗教在音乐文化中的作用进行考量.本文认为,西北回族音乐文化是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而产生、发展的.由于伊斯兰文化与多种文化的碰撞融合,积淀下深层的文化,在其音乐文化中得以忠实地保留.  相似文献   

6.
论回族婚姻及"女子不嫁外"婚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经典规定穆斯林不得嫁娶非穆斯林(或不信仰伊斯兰教者)的规则是回族婚姻通则,回族婚姻规则中没有所谓的“族外婚制”;回族“女子不嫁外”的婚姻规则自回族形成时期早已有之,是社会生活多种因素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教法对回族道德观和习惯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伊斯兰教法作为一种法文化 ,对整个穆斯林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回族作为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 ,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渗透和体现着伊斯兰法文化的精神实质。伊斯兰教法不仅在回族道德观的形成和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且对回族习惯法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乜贴”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文化现象 ,广泛存在于回族社会 ,是回族穆斯林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 ,它在回族穆斯林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族群凝聚、社会整合等各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宗教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作用,国内研究比较缺乏。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开发西北步伐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注意到文化价值观念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作用。伊斯兰教作为西北回族撒拉族等民族的主导文化价值,直接影响着这些民族的经济行为及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开展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仅对进一步开拓伊斯兰教的研究领域,正确认识伊斯兰教的社会功能,而且对正确认识和引导穆斯林的经济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依据近年来我们在回族撒拉族地区进行社会调查所获得的实际资料,具体分析伊斯兰教对回族撒拉族穆斯林商业经营行为与交换行为的影响作用,为此我们首先对伊斯兰教的经济思想作个概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穆斯林习惯法是规范和调整穆斯林之间民事行为和关系的重要之"法"。《古兰经》《圣训》里的"主命"概念、亲权观念和夫权意识等法文化内容塑造了我国穆斯林习惯法的一些具体制度,"口唤"制度即为其中典型一例。"口唤"制度是我国穆斯林基于伊斯兰教信仰而形成的一种通过"许可"或"命令"的方式来调整民事关系领域内人们之间权利和义务的习惯法。"口唤"制度在西北民族地区各族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以"口唤"制度为代表的我国穆斯林习惯法应当在国家法律的框架内充分发挥积极作用,避免消极影响,并进一步中国化,从而为推动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在西北回族话中,保留了不少颇具特色的近代汉语词汇,这些词语已经被赋予了浓郁的伊斯兰宗教文化色彩,有着特殊的民族宗教文化内涵,成为回回民族形成和发展历史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2.
教育作为文化的生命机制,以其特有的方式作用于文化,同时教育也深受文化氛围、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近年来,在西北回族聚居地区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回族业余教育,是回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的产物,是回族传统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相适应的结果,是回族群体为了进一步提高群体成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加强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有效探索。  相似文献   

13.
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历史上伊斯兰文化对回族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回族又是在中华大地形成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其形成与发展中吸收和承载了大量中华传统文化,并经历了对中华传统文化到中华民族再到国家的高度认同过程。文化认同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崇尚统一"的中华文化价值体系被回族接受后指导着每个回族成员的思想行为。近现代以来,回族在反对分裂、抗击外敌入侵、维护国家统一、捍卫国家领土完整方面作出了应有贡献。这与历史上回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具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4.
回族武术是我国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文化底蕴。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3项少数民族武术,其主体内容均与回族有关。回族武术的形成有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留存状态和发展现状在其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多元的文化系统。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语音、语法、词汇、语言表达的特殊形式等方面,对甘肃省临夏市八坊回族聚居区所特有的方言“八坊话”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乜贴”是回族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文化现象,其扎根于回族当中,世代相传,在回族内部有始无终、周而复始地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回族社区的贫困问题,加强了回族共同文化心理,体现了回族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7.
“花儿”歌谣与回回民族及其历史有密切的关系。元代回回多聚居于西北地区的历史实事,是“花儿”产生的人口因素。元明两朝,大量的回回人迁移到太西北屯田、戍边的情况,可谓“花儿”诞生的人文背景。屯田的苦难生活正是“花儿”歌谣产生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8.
回族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以伊斯兰文化为特征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认同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础。民国时期,随着西方近代国家意识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和影响,回族社会的自我认同与国家认同意识亦显示出近代意义,积极参与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和各种重大政治事务,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尤其在抗日卫国等救亡运动中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人类学角度对回族语言代码进行分析,在汉文化的宏观语境下,回族因为历史和文化原因而使用汉语。但在其语言中保留了部分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成分,同时部分词汇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回族语言代码在文化内部认同与整合下,在异质的汉文化语境下不同族群之间互动、边界刻画作用下反映出独特的民族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