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为晚明戏剧宗师的汤显祖,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临川四梦》这份瑰丽的文学遗产,他的一些戏剧理论也是弥足宝贵的,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戏剧理论家。汤显祖大声疾呼“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在其剧作中沤歌了活泼泼的“真情”,鞭挞了“吃人”的封建礼教。汤强调创作要以“情”为主,没有真情实感就不要勉强创作,“世总为情”,而”情生诗歌”;他尤其注重作品的内容:“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蔑视形式的外在束缚;他还清醒地看到了戏剧的社会教化作用,大胆自觉地以“情”抗“理”。因此汤显祖的戏剧观点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汤显祖的浪漫主义戏剧美学是明中叶以来经济、政治、思想、文艺的崭新背景前的产物。汤显祖与当时激进的思想家有着密切联系但有其特别之处,其戏剧美学表现出以“情”为主的浪漫主义倾向。汤显祖所说的“情”与程朱理学所宣扬的“理”相抗衡,包含着“现代的性爱”的成分,又始终带有梦幻色彩。这一倾向贯穿在他的戏剧作品论、创作论和声律论之中。汤显祖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一文在戏剧的本质论、功用论、表演论等方面多有发明,显示了深厚的哲学意蕴,是其浪漫主义戏剧美学的总结。  相似文献   

3.
晚明无行文人阮大铖是中国戏曲史上无可避开的剧作家。他遭废斥后,侨居南京终崇祯一朝,却并未“匿居”,与当时著名诗人、曲家王思任、冯梦龙等有着较广泛的交游,成为其戏剧创作的“黄金时代”。他学汤显祖而别成一家,谐趣喜剧《石巢四种》在当时和后代都有较大影响。他的悲喜交融的娱人观,创作“臆也”的虚构论,编剧要“易歌演”的实践主张,以及“一笑有悟”的灵感论,也都是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4.
汤显祖是明代极富于理论思辨的兴趣和独创性的文学家。在他名世的剧作“四梦”中,显现出他人生活动的一大特色,即把对社会、人生及思想理论的勤奋探索和戏剧创作紧密结合起来。汤显祖身处中国封建时代末叶,近代社会的前夜,系统深入地研究他的思想,不仅对更加深入准确地理解他本人的文学创作,特别是戏剧创作的指导思想极为必要;并且,对于认  相似文献   

5.
文章仅以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为例,分中举之前、中举入仕至辞官归家和弃官家居三个时期,看汤显祖的诗文以及戏剧创作,得出结论:汤显祖一生的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科举经历有关,他一生的科举经历在诗文及戏剧创作中都有所表现,从而也可以说屡次科举成就了汤显祖。  相似文献   

6.
汤显祖是我国十六世纪伟大的戏剧家,也是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写有戏剧“临川四梦”和诗文一千五百余篇。以前,学术界对他的伦理思想研究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汤显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利于深刻把握汤显祖作品的思想内容。汤显祖伦理思想散见于他的诗文和戏剧作品中,他的伦理思想体现了鲜明的反程朱理学的时代精神。本文试图通过汤显祖的诗文和戏剧作品探讨他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仅以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为例,分中举之前,中举入仕至辞官归家,和弃官家居三个时期来看汤显祖的诗文以及戏剧创作,从而得出结论:汤显祖一生的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科举经历有关,他一生的科举经历在诗文及戏剧创作中都有所表现,从而也可以说屡次科举成就了汤显祖。  相似文献   

8.
汤显祖和屠隆罢官闲居时期的心态与戏剧创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显祖和屠隆都是明代重要的戏曲家,生活在明代嘉靖、隆庆、万历年间,二人的政治理想、文学观念、仕宦经历多有相似之处,罢官回乡后都付出相当的精力致力于戏剧创作,抒发胸中的不平之气,戏剧的题材也与佛道思想相关。但是思想、性格的差异影响到了二人罢官闲居期间的处世心态、行为方式和创作水准。本文旨在通过对二人上述方面进行比较,互为参照,从作家生活处境和创作心态的视角更加透彻地解读“二梦”和“凤仪阁乐府”的主旨。  相似文献   

9.
《紫箫记》与汤显祖的戏剧创作道路段庸生能够确立汤显祖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自然是“玉堂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紫萧记》作为汤显租不成熟的戏剧创作,其文学成就远不及“四梦”,加之该剧在创作过程中中道辍笔,故事梗概还未...  相似文献   

10.
马基雅维利将政治学从伦理学与宗教神学中独立出来,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的非道德政治观主要包括人性恶、国家观、君主专制和君主霸术四个方面。文章从社会背景、马基雅维利本人的教育背景及他的从政经验三个方面来说明他的非道德政治思想产生的原因。并以国家利益这个“大善”为出发点和着眼点,说明马基雅维利主张的“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政治思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罗汝芳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被称为泰州学派“唯一特出者”。出生于南城县,一生研习理学,传播理学,门人众多,影响深远。罗氏为南城望族,人才辈出,而汝芳又是其杰出代表。汝芳世居南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因而其生平及其家世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2.
罗汝芳一生大量的时间都在从事教育活动,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入其门称弟子者、讲会上的论辩者、听众等。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人修身,然后“明明德于天下”。他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即:“求仁”、“赤子之心”、“孝弟慈”、敷演“圣谕六言”等。在教育方法上,他主要的方法有宣讲式和互动讨论式。互动讨论式主要是由学生向老师问问题。或老师向学生提问题,再大家针对问题辩论,堂上为了活跃气氛还可插入歌吟等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在学习方法上,他强调多思、发愤、时习、作疑、悟,他重视老师问题,他认为老师应是“善之至”、“立人之极”。他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有学者认为《明儒学案·师说罗汝芳传》中邓先生指邓以讚,罗先生指罗洪先,“罗近溪汝芳”这一传目是误置增入,此篇应并入前一篇《师说罗洪先传》。这种说法实际上破坏了《明儒学案·师说》原来完整而严密的思想体系。通过对罗汝芳、邓元锡、罗洪先、邓以讚生卒年代及地域关系、学术师承及特点、邓元锡《祭罗近溪先生文》的分析,可知邓先生指邓元锡,罗先生指罗汝芳,《师说罗汝芳传》逻辑清晰、结构完整,完全能够独立成篇。  相似文献   

14.
与诗歌相识、相知、相爱,无论是支边,还是返乡,罗鹿鸣都心存感激,诗歌恰如他生命的火焰与春天,给他信心和力量。罗鹿鸣的诗歌创作在经历了活跃期、沉静期、回归期和专注期之后,他生活的积淀更加丰富,表现手法更加成熟,他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15.
韦应物作诗博采众长,尤其得陶诗精髓。他成功创立了"韦苏州体",同时又能较好地处理关心国事与寄情山水、心归佛禅之间的关系。因此,其诗歌传到朝鲜半岛后,受到文人和政府的普遍欢迎。朝鲜诗人赞赏韦应物的吏隐之道和高洁品格,认可韦诗"淡""清""近禅"的风格,并以选录、摘句、注释、比较等方式积极评价韦诗。很多诗人还以效仿、次韵、和诗、集句、引用、化用等方式学习韦诗。虽然朝鲜诗人对韦诗偶有误记,但他们对韦应物的接受乃是韦应物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中朝两国诗歌交流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6.
由于历史文籍记载的差异,对唐代初期吴少微的籍贯、登科年份、仕途经历及卒年等事,都互混淆,致使吴少微成了复杂人物。文章广搜资料,对吴少微生平履历驳讹正原,对其"词人莫不叹美"之诗、"词最高雅"之文,予以鉴赏与评议,证实吴少微为享誉神州的第一位杰出新安人。  相似文献   

17.
罗汝芳之学以求道为核心,以安顿生命为目的,所以他把学问的生命修成了生命的学问,形成了独特的生命智慧,他通过仁者寿的观念而拥有了人生之方向与人间生活之准则。罗汝芳也因此成为了晚明儒家学者中的特异者,阳明后学泰州学派的巨擘。  相似文献   

18.
罗隐的诗歌一直以来备受后世文人学者重视,但对其应用文的研究却被忽略.罗隐的文集<湘南应用集>以应用文命名,第一次以应用文结集个人专著,这是我国应用文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罗隐一生在求仕与为官过程中写作了大是应用文,为我们研究晚唐历史和古代应用文写作提供了大量资料.  相似文献   

19.
在近代唐宋诗论争中,曾国藩秉承姚鼐的诗学观点,深受当时宗宋思潮的影响,崇尚宋诗。他论诗着眼于诗文相通的原则,形成了"艺通于道"的诗文观,强调积理养气对诗歌的重要作用,主张奇崛和不俗论,也注重才情,标举"机神"说,初步合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于一。作诗取径杜、韩、苏、黄,尤其推崇黄庭坚,晚年诗径有所拓展。其宗尚对同光体有很大影响。其诗学观的褊狭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20.
上海租界寄居生活的生命体验刺激了沈从文,使他体会到了强烈的“民族”屈辱感,处处感受租界殖民话语的凌辱。这种“生命体验”,对沈从文的心理乃至其乡土小说写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沈从文于北京时期通过乡土小说的写作实现完成的对自我苗族族群族属身份认同的立场得到了强化,他开始理性正视自己已经“重新发现”了的“本质身份”,将苗族血统族属身份的“隐蔽历史”去蔽还原,端正并将自己苗族身份的族群本位立场推向历史前台,以关于苗族的历史记忆、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以及傩事信仰活动,婚恋中的民间歌谣、狩猎、龙舟、放蛊、行巫、落洞等民俗文化作为书写的中心,以苗族族群民众所具有的淳良朴素德行品性作为对“民族”文化重造的思考,塑造民族“想象共同体”集体记忆的“认知物”,进而完成对“中华民族”这一民族国家的想象性建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