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2 毫秒
1.
《诗经》的宴饮诗反映出仁爱精神与道德理性在周代文明中成长了起来,它塑造了情感兴发的诗教传统以及即生活即宗教的儒家人本精神。在《诗经》的宴饮活动中,重在情感抒发的“乐”与重视人伦秩序的“礼”统一成为儒学的文化特质。《诗经》中情感兴发为开端的诗教精神与《易传》中忧患敬畏为开端的教化思路,共同构成了儒家的教化传统。《诗经》的礼乐精神,经过情感本体论的现代诠释,可以成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美学之维。  相似文献   

2.
《诗经》素被尊为“六经”之首。“以诗为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附》教传统形成与确立过程中,儒家早期代表孔子、孟子、荀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儒家的“持教”理论与实践既体现在他们高度重视《诗经》的政治伦理内涵和社会教化功能,又体现在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正确认识、理解和评价《诗经》的伦理原则和审美原则。从而对后代中国“待教”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诗学的国度。早在春秋末期以上,做诗、教诗、学诗、用诗便在我国蔚成风气。孔子生当春秋末期,既是既往诗学的集大成者,又为后世中国儒家诗学奠定了基础。他在学《诗》、用《诗》、教《诗》、研究《诗》、整理《诗》的过程中,必然有所主张,而且应该自成系统。全面揭示孔子诗学的理论体系.对于更为深刻和全面地了解孔子,了解中国传统儒学,  相似文献   

4.
孔子《诗》论及其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和《诗经》有着密切关系。孔子又是儒家诗教的奠基人。孔子论《诗》继承了春秋时“赋诗言志”的传统,既重视《诗经》的社会功效,又把《诗经》中的诗句和个性修养相结合,与仁礼教化相结合,为儒家诗教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孔子论《诗》注重诗的本体特征,有较高审美价值,对人们认识《诗经》的文学价值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古代文学中的“诗言志”与“诗缘情”是评论诗歌及其创作的基本理论。秦汉以前,在诗歌创作及其评论中大都是沿用“诗言志”的理论,强调文学为政教服务,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就是其中有代表性并对后世有影响的理论。孔子的“温柔敦厚”诗教说,孟子的“知人论世”说,荀子认为诗是阐明“圣道之归”的看法等,都是把诗歌当成经学的附庸。汉代诗论的代表作《毛诗序》在继承儒家诗  相似文献   

6.
儒家诗教以它凸显政治教化、强调"温柔敦厚"的风格影响着后世的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对其被长久奉行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的论文尚不多见。拟从礼乐政治与《诗》的关系,"为政以德"的儒家政治诉求对诗教的需求,政教合一的体制下儒学的主流意识形态对诗教的影响,士大夫政治使得儒学、进而儒家诗教的长期奉行成为可能等方面来分析儒家诗教历代承传的原因,并强调要正确认识儒家诗教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7.
《诗经》诠释在早期儒家哲学展开过程中作用独特而重要.出土文献中引《诗》论《诗》内容为研究提供了重要而可靠的新材料.简本《缁衣》的“子曰诗云”模式是“子曰”加“诗云”的格式,形式上的“引诗为证”实为作者深于《诗》教而使“子曰”与“诗云”相互发明的著述方式.竹帛《五行》之引《诗》实已将《诗》句融入到对“五行”说的阐发中,《诗》句构成了思想阐发不可或缺的内在要素.《民之父母》之以《诗》句作为话题而展开儒家政治哲学阐发的方式在传世文献中也时有所见,是早期儒家通过《诗经》诠释建构哲学的另一种文献形式.《孔子诗论》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儒家《诗》学专文,其出土使早期儒家经学范畴上的“《诗》学”清晰起来,对深入探讨早期儒家《诗》学与哲学之关系有重要启示.总之,这四篇文献分别代表早期儒家《诗经》诠释的一种形式,共同表明早期儒家《诗经》诠释在其哲学建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8.
《论语》和《诗经》的关系非常密切,过去人们多有论述,但仅限于一般的引《诗》用《诗》,所以,相对表面化。本文全面考察《论语》引《诗》用《诗》情况,重点在于暗引部分,以揭示出孔子与《诗经》的关系及其儒家诗教的渊源。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歌,向以含蓄为尚。这自有其审美心理之必然,亦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本文试图从儒家诗教、道家哲学、史学传统等三方面,探讨形成中国古典诗歌含蓄美的文化机制。先看儒家诗教的影响《礼记经解》、引孔子的话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这就是被几千年来的文人所遵奉的“温柔敦厚”的诗教。简简单单四个字,凝聚着极为丰寓的内涵。所谓“温柔”,前人训为“颜色温润”(孔颖达),“宽缓和柔”(《尔雅释诂疏》);所谓“柔”,前人训为  相似文献   

10.
儒学五经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中国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正确地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应从认真研读儒家经典著作开始。《诗》、《书》、《易》、《礼》、《春秋》是现在的先秦儒家创立时期的五部经典,也是后来儒家学说演进的源头。本文对作为中国儒学之源的这五部著作,分别作了鸟览式的述评,并对某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从时代语境与知识谱系来看,文化背景的变化、孔圣身份的认同与儒学主题的坚守,使得孟子提出以意逆志说《诗》。孟子以意逆志之学总结孔门《诗》学经验、解决《诗》学现实问题,实现了儒家诗教传统的继承与开拓。  相似文献   

12.
论诗教的文化渊源与历史形态刘怀荣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教的影响几乎是无孔不入的。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将诗教与儒家诗教作为同一概念加以使用,而往往忽略了二者之间的差别。事实上儒家诗教并非凭空产生,它也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只是我们这个民族向来对事物...  相似文献   

13.
荀子系统总结了先秦儒家各个学派的成就,构建了自己一套完整的诗学理论。荀子规范了"诗言志"的概念内涵,剔除了其中的情感因素,将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纳入这一理论中,是春秋时期的赋诗言志说发展到汉代儒家诗教理论的中间环节。他不仅提高了《诗经》的地位,而且将礼贯穿其中,认为学习《诗经》是为了认识并实践礼。荀子引《诗》主要是为其礼义学说服务,是先秦儒家将《诗经》政治化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4.
《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以赋体论文的创作论.它针对儒家传统的诗教理论,首次提出了“话缘情”的观点,明确肯定了诗歌抒情化的本质特征.揭示了文艺创作中的某些艺术规律.“诗缘情”不同于“诗言志”.《文赋》不是一将形式主义的文学理论文章.其独到之处在于刻意追求文学创作中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合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诗》在先秦得到广泛的应用与传播。春秋时期,赋诗之风兴盛。进入战国,诸侯争霸,周王室丧失了天下宗主的地位,朝聘、盟会等活动不得不终止,"赋诗之风"这种文化现象失去了发挥原有作用的社会条件,用诗之风在诸子尤其是在儒家著书立说中得以继续。本文将从用《诗》的角度分析孟子对孔子诗教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大文化,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由统治者定位并灌输给百姓的文化。千百年来,它已经深植于人们的心灵深处,挥之不去。张謇文化性格深深地烙上了传统文化之印痕。一、儒家文化之核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里,儒家思想文化占据着核心地位。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亦是儒文化。儒学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演进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历史进程。儒家宗祖是孔子,儒学圣典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儒学经过了创立、发展、演变、衰落的过程。战国时期,通过孟…  相似文献   

17.
屈原从巫术文化中吸收营养,创造出《九歌》这样瑰丽辉煌的绝唱,在中国诗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笔者试就《九歌》的艺术特色作一粗浅的探讨。真诚直率的感情美诗歌是表达感情的。《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强调诗歌是感情的产物,这是我国古代诗论中一个传统看法。孔子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说明儒家又是以伦理道德来规范诗歌感情的表达。而代表楚文化精华的屈原,  相似文献   

18.
[摘要]孟子从“学孔子”的儒家一统取向出发,构建了孔子与《春秋》的文化关联:一是作《春秋》的时代背景——“《诗》亡然后《春秋》作”;二是孔子作《春秋》的两难心境——“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三是《春秋》的儒家政统意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一构建在残酷、现实的权力斗争之外发展出冷醒、理想的政治批判传统,承诺并敞开了传统儒家孜孜以求、念兹在兹的政统视界。  相似文献   

19.
“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是儒家古典诗歌理论的重要范畴,对我国古典诗歌产生极大影响。近代以来,西方个性解放主义思潮传入我国,诗教传统已不适应社会和诗歌发展的潮流。一些深受文化传统影响的诗人在创作中开始不自觉地冲破“温柔敦厚”的樊篱,中国传统诗歌承载了更多个性解放的时代内容,因而具有了现代意义。陈三立的许多作品中保存并发展了晚明以来诗歌流露出来的那种自我意识急速膨胀但又严重受制于现实的哀伤、敏感与悲愤,尽管由于自身以及时代的局限,陈三立没有在思想上彻底摆脱纲常名教,但在诗歌创作上回应了晚清民初小说界的“哭泣”主题,他的两难处境,实际上也是晚清时期处于新学旧学交界时的文人的两难处境,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20.
汉初文学思想的历史继承与转换刘怀荣《诗经》、楚辞的创作实践和儒家《诗》教在先秦时代的盛行构成了汉初文学思想的两大先在前提,并决定了其基本的发展方向。《礼记》对乐教和《诗》教的总结、三家诗对《诗》教伦理精神的发扬及汉初楚歌和骚赋作者对楚骚艺术精神的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