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鉴于当代中国休闲文化及其美学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如何使休闲真正重返人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本质,学会聪明地休闲、把握生存的审美境界,深入发掘和弘扬中国休闲的民族传统和精神智慧,建立当代休闲文化及理论的中国特色和中国话语,是休闲学研究的当务之急。美学如何走出传统的抽象领域和艺术中心论,走进当代社会大众丰富活泼的日常生活审美领域,更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使之具有更多的现实性品格,更切实地发挥应有的社会文化功能,让美学从纯粹的"观听之学"成为生动的"身心之学",是美学研究的当务之急。美学提升休闲,引导当代健康的休闲文化;休闲文化丰富美学,推动审美切入人本生存,使美学拥有更多的现实话语和功能。两者相得益彰,共同提升国民的生活品质,助益实现美丽和谐的"中国梦",这也就是相关学科学者的使命所在。因此,通过当代休闲文化的美学研究,提升当代生活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走向休闲、深入休闲、引导休闲文化是当代中国美学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向,休闲美学应当为当代中国美学的重要、必要组成部分,深入系统地构建中国休闲美学已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从“歇心”、“无事贵人”、“立处皆真”三个基本范畴可看出,禅宗体系具有丰富、透彻的休闲美学思想。在中国传统休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禅宗休闲美学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醇化了僧人群体对闲适安居精神的追求,提升了文人士大夫的山林回归境界,同时又融通了僧与俗、世间与出世间的二元对立,唯以“歇心见性”为最终标准。现代休闲美学研究正处于上升势态,但其学科理论之建构显然远未完成。以禅宗的基本理论视野为参照,不但可反思现代休闲美学之不足,更可从中汲取必要的理论养料。  相似文献   

3.
韦拴喜 《中州学刊》2012,(2):189-193
审美之维与文化之维的会通不仅缘于它们自身的天然联系及本质内涵的一致性,也是当代文化语境中美学学科向纵深发展的现实需求。审美文化学与文化美学试图通过对生命价值与人类文明之理想形态的知识建构,促成审美之维与文化之维的深层会通,从而开启美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方向。基于审美之维与文化之维的联姻关系日益密切的趋势,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理应坚持理论思辨与现实关切相结合,以反思性、批判性意识干预大众的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以开放与恪守并举的姿态实现与中国传统资源的有效对接以及与西方外来文化的平等对话,从而建构既适应时代的文化现状又体现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现象学美学的接受与中国新时期美学基本理论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宣国 《学术月刊》2012,(2):95-105
中国新时期美学理论的建构,受到现象学美学的深刻影响。现象学美学的诸多理念,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存在许多可以融合沟通的地方,有助于破除传统的美学观念,转变中国当代美学家的思维方式。叶朗建构"美在意象"的理论,强调审美活动是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张世英以"显隐说"而不是"典型说"的思维方式看待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突出想象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叶秀山将美和艺术看成是人与世界的基本交往形式,认为审美活动的意义首先在于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新实践美学"以存在论在补充实践论,将美看成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突出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都与现象学美学重视人与世界的本源关系,强调美就存在于现象中的思想密切相关。这一接受事实说明,现象学美学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设和思维方式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谷鹏飞 《文史哲》2006,9(6):155-162
西方经济学和美学是两门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西方经济学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明显的美学意味和阶段性特征,即古代经济美学思想的德性之美、近代经济美学思想的德性之美与功利之美、现代经济美学思想的丰裕与幸福之美、当代经济美学思想的和谐与快乐之美。把握这些特征,有利于加强我们对于经济学和美学学科自身性质的认识,可以使我们在学科意义上深化对于经济美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6.
文化变革与90年代中国美学学术讨论会于9月25日至28日在青岛市召开。会议由中华美学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青岛市美学学会、青岛市青年文学学会联合主办。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和青年美学工作者共四十多人。现将讨论的主要内容介绍于后。关于美学研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与会同志认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社会经济领域的进步,还需要思想理论、伦理道德等文化建设方面的进步,“纯美学”是不可缺少的。应用美学的学科基础亦要依靠丰富而深刻的美学理论来提供。美学关注社会现实,不仅要参与指导实用工艺,而且更应关注现实社会精神信念的状态、人格心态的轨迹及其感性表现。美学实际起到了调节人的精神活动,建构新的文化心理形态的  相似文献   

7.
进入90年代以来,美学学科的话语转型问题虽然为美学界普遍认同与思考,审美文化现象的研究虽然也引发了一次次的学术热点,但是,客观而论,美学界对以上两大命题的研究仍有诸多困惑,我们至今对审美文化问题的探索仍在现象域徘徊。譬如,当代美学从理论层面转入审美文化这一特定语境,其转向的合法性根据如何,审美文化理论型态的内在精神与品格如何,其实践和操作的原则是什么?尤其是在当代文化日趋纷繁复杂的背景下,审美文化应关注哪些现象和问题,如何去关怀和介入现实,如何去合理地解决当代文化情境中的诸多矛盾与困惑等等。在学…  相似文献   

8.
中国生态美学建立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底色的水文化的根基之上,而与植根于盐文化的西方传统美学有很大的不同,表现为一种植根于水文化而极富水的意蕴的生命活动论生态美学形态,并由此构成其独有的原生性特质。这种特质在中国独具特色的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建筑与山水园林等山水艺术中得以具体体现,呈现出特有的生态智慧与美学魅力,这为中国美学的建设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传统资源。我们不能割裂传统而一味地盲目追随西方话语,否则就会造成话语建构中的根性失落与根基错位,而应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需要出发,加强本土理论资源与文化传统的深入开掘,使植根于中国水文化传统而富有原生性特质的生命活动论生态美学,在当前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在文化变革的九十年代,古典美学研究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当代美学研究的沟通将是深化古典美学研究的重要途径。古典美学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古代美学的理论材料,而要面对更丰富更活泼的美学发展现象,尤其是一些以物质形态存在并保留至今的古典美学材料,如建筑、雕塑、工艺品、服饰、家具等等,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创造经验。总结这些丰富而活泼的审美创造经验,会使我们感到古典美学理论的生命力,同时又感到它给当代美学的现实发展提供了理论材料和遗产的借鉴。我读过台湾美学家蒋黝先生《美的沉思》一书,就深深为该书丰富而生动的美学材料所吸引,同时又感到它  相似文献   

10.
谭好哲 《文史哲》2013,(1):155-164,168
吕荧先生是著名的左翼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和美学家,一生多病、多难,却始终不改"真"而"纯"的艺术理想和求真爱美的人生操守,纯正做人,倾心治学,在动荡困顿的岁月里留下了大量文学翻译、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论著。他为人真诚真率,爱憎分明,坚守学术真理,维护人格尊严,成为当代正直知识分子的楷模;他坚定捍卫并深刻阐发了现实主义的文艺真实性观念,强调艺术之"真"包含着作家主观情感上的真诚、真挚,更要求作家在理智认识上真实地把握客观生活现实的本质,要求在理智和情感深深地透入现实的运动过程中,揭示出现实的运动和发展,既表现现实,又变革现实;他不仅懂得艺术中的美,珍惜生活中的美,而且将对美的理性思考凝聚为美学的探讨,提出并论证了美是一种意识形态性的主观评价,是人的一种观念,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中四派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于今观之,吕荧先生强调文艺家应以实践的姿态介入现实的运动过程,作现实的变革者、创造者,强调美的本质的思考不能囿于哲学认识论一隅,需要从本质论、认识论、实践论三方面进行探讨,特别是他通过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命题的再阐发,试图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然人化观念为依据,在社会生活本体论的基础上,从人类社会生活实践来论证美和美的观念的历史生成,打破由于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哲学分野而在心与物、美感与美的二元分离上所造成的种种理论困境,不仅在当时具有理论独特性,在当下和今后的文艺学、美学研究和观念建构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1.
身体美学是目前国际美学界关注的一个前沿问题,介绍到中国后,中国美学研究界结合外来理论资源和自身特殊的学术背景对此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近四年来,中国美学界的相关研究者们围绕着有关身体美学的西方理论资源和学术观点的译介、身体美学兴起的原因、身体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中西方身体美学史的建构及身体美学研究和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互动等五个方面开展研究,努力推进着身体美学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宋代是平淡诗学范畴真正确立并有了成熟理论形态的时期.平淡诗论是宋人追求自然平淡之美的文化心态和审美趣味的反映,是宋代不同思想基础的人的共同审美理想.平淡诗论中蕴含着真、善、美不同层次的精神活动范畴.宋代平淡诗论在建构诗歌理论和实践诗歌创作的同时,展示出了丰富的中华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3.
历史地看,实践美学并不像其反对者所说的那样,是意识形态的宠儿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生硬复述者.把境界论引入实践美学,是实践美学突破实体性思维,建立自身之审美超越性的理论深化,是对审美活动的终极意义的建构.同时,倡导审美对于人生境界的提高,确立境界和美之间的深层联系,也体现了实践美学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4.
当代文艺学和美学:没有说完的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立元认为,20世纪中国文论和美学,并非"全盘西化"的过程,而是既不同于古代传统文论和美学、又不同于西方文论和美学的现代文论和美学新传统的建构、生成过程。20世纪的中国文论和美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新传统。其在当前的发展中面临的深层问题在于基本理论缺乏与"史"和批评的互动、互通。当代中国文艺学和美学走出困局的必由之路,仍在于立足于如何解决当前中国文学所面临的这一现实问题,并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达到理论、批评、历史三方面的协调和统一,形成整体突破。高建平则认为,我们只有来自西方的"美学在中国"和美学的史前史,没有中国美学。提出"文化多样性"口号的背后有着深层的审美的普世性与地方性之间的张力关系。今天我们需要建构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普世性的"中国美学"。王建疆认为,学科首先要讲公理、范式、共性,而不是盲目追求所谓特色或个性。同时,也不能从学科发展的水平高低来论断该学科是否存在,而是要放眼现实。其发展也应该遵循自然之道,而不是盲目的重构。  相似文献   

15.
休闲美学的内在理路及其论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美学视角研究体闲是由休闲、美学等各自特征以及交互关系所规定的.休闲在本性上是一种快乐,是一种追求日常生活意义的美;而美学的审美内涵实际上又与自由的游戏(体闲)特征极为一致.两者之间的内性关联为确立体闲美学奠定了合法的基础.当代休闲美学研究应着手于日常闲暇活动的审美关联,着眼于日常休闲体验的审美提升,并着力于日常休闲生活的审美建构.  相似文献   

16.
美之深邃,是审美中达到美的极致的暗中动力,它渗透在个人、时代、文化、宇宙之美中,主要与宇宙的深邃相连,但不是各文化建立起来的宇宙观念,而是既与宇宙观念相连又与之有所不同的东西。理解了美之深邃,方能理解审美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现象,如灵感和创新,才能进入美学新的深度中去。特别是关注到美的深邃中出人意外和人不可控的一面,对于美的历史上的产生时刻、美在历史中的变革时刻以及美对于宇宙人生的深邃意义,都会有更深的体悟。  相似文献   

17.
论崇拜与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范畴群的对称、对偶结构,使人立刻想起与审美这一美学范畴相对应的一定还有另一范畴,它其实就是崇拜。崇拜两栖于宗教学与美学。传统美学由于对那在文化宏观上与审美关系密切的崇拜现象往往缺乏必要的关注,使诸多美学问题的实质,可能变得有点模糊起来或者甚至被曲解了。其实,无论对于美学自身抑或与此相关的宗教学、艺术学、哲学、科学、心理学等等,研究崇拜与审美之关系问题,都具有普遍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美学的逻辑出发点是"美文字之艺术"、人文化了的艺术.本文以美学范畴的原初本质为依据,对风靡世界的后现代主义重要作品<哈利·波特>进行解读,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美学虽然是建立在对一般意义上的传统文学美学的批判基础之上,但是这种批判并没有危及和否定"美"学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是对美学本质的捍卫,使美学获得了涅槃.在更深广的社会维度上,后现代主义文学发掘出了文学艺术"美"的本质,甚至建构起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汇方向,在人类社会未来总体发展中发挥了某种"救赎"作用.  相似文献   

19.
美学基本理论的建构,长时期内都是在它作为艺术哲学的学科定位上展开的。近几年,这种建构虽展现出向文化审美敞开的趋势,却仍主要是对原有理论的一种延展。当代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从感性学来看,既推动了感性审美向身体感性和虚拟感性的拓展,又强化了身体的技术性延伸,进而革新了审美方式,拓展了审美范围;从艺术哲学来看,由于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深度介入,促使艺术与技术由对峙走向和解,同时又导致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消弭,引发了艺术审美的深层变革。因此,审美无论是审"感性"还是审"艺术",现实审美实践都因技术进步而在审美态度、审美体验、审美价值等层面发生了深刻变革。审美活动的变革促使美学基本理论在五个层面产生了理论位移:审美时间与审美空间侧重的转换;审美静观的弱化与审美流观的强化;精神审美的低落与感官审美的兴盛;审美意象的内缩与审美事象的凸显;崇高之美的解构与媚世之美的建构。因此,美学基本理论应将审美变革作为生长点以实现当代重建。  相似文献   

20.
景:物色之美     
人们在山川自然的观照中发现了物色之美,称之为风景、美景、景色、景观,又将它摄入诗、画,创造出艺术之景。与"情"范畴相对,形成了美学与艺术理论中的"景"范畴。在表示审美客体的诸范畴中,景.可以说更有纯粹的美学意义。它直接由物色观照中产生,是审美主体对自然对象美的一种发现与概括。与其它的客体对象范畴相比,景,更具有空间审美意识和自然人化的美感趣味,因而成为文学艺术与审美欣赏中一个常用的范畴术语。其特别的审美内涵、潜在的文化渊源和引人入胜的魁力,都颇有理论探讨的价值。山水美感的结晶自然风景,物色万象,自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