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有导源于汉代的几个论点,影响着两千多年的诗歌评论,也指导着两千多年的诗歌创作,这就是所谓:“风雅”,“比兴”,“美刺”,“讽谕”。这几个论点,分析起来,既有所区别,又互相联系。大体上说:“风雅”是创作的准则,“比兴”是创作的方法,“美刺”是写作的态度。“讽谕”是作品的目的。而这几个论点,又围绕着一个中心——政教,即政治和教育。换句话说,就是诗歌要为政教服务。以政教为中心的原则,假如说还不能概括两千多年诗歌的全部传统的话,那至少代表着  相似文献   

2.
“诗可以怨”是孔子提出的诗歌功能论命题,此命题反映了《诗三百》的内容特征,包含着诗人借诗抒怨、怨刺现实政治等重要的理论内涵,体现了受怨者以诗抒怨的合理性,因而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诗可以怨”对儒家诗学的政教功用论产生了直接影响,其后历代都有大量怨诗,此命题的重要意义为后世诗歌的创作实践所验证。  相似文献   

3.
文学教化论是贯穿于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的一条主线 ,它以“诗言志”、“美刺”说、“文以明道”为核心范畴 ,形成具有教化特色的文学本质论、功能论、作家论、创作论及风格论 ,从而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文学教化论体现出中国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 ,其实质上蕴涵着强烈的古代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诗学的“情景论”──中国古代诗学札记(七)毛正天在我国古代诗学中,“情景”论一直是诗论家们不倦的诗歌创美话题,源远流长而富有特色,在诗学理论中引人注目。“情景论”就是对诗美构成的原质──“情”与“景”的关系的理解表述。近人王国维概括得好,“情...  相似文献   

5.
“诗言志”。朱自清说它是中国诗歌理论“开山的纲领”。由于孔子又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以及“温柔敦厚,诗教也”的话,后人就把儒家这些注重诗的教育意义和社会功用的诗歌理论称为“言志派”;而把“情”视为与政教对立的“私情”,“因而在诗论中常常出现‘言志’和‘缘情’的对立”。(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尚书·尧典》篇“说明”。)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典政教之论在清代文论中的展开,主要体现在四个维面:一是诗论对政教之论的阐说,二是词论对政教之论的阐说,三是散文理论批评对政教之论的阐说,四是曲论对政教之论的阐说.上述四个维面,一、三两个维面的内容都围绕政教功用论和审美原则论两大论题加以展开,第二个维面的内容主要围绕政教审美原则论展开,第四个维面的内容则主要围绕政教功用论展开.它们相互生发、相互共构、相互融通,共同构建出清代文论政教之论的骨架.  相似文献   

7.
王夫之诗学“声情”论析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夫之作为我国古代诗学的一位杰出总结者,充分注意到诗与乐的同一性,极为重视对诗歌音乐美特征及规律的研究,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用“声情”这一概念论诗评诗的诗学理论家,“声情”论是他的“诗道性情”命题的合乎逻辑的延伸,在他看来,“声情美”即诗歌艺术的“穆耳协心”,亦即在“动听”的同时又道“性情”(包括诗人和欣赏者双方的性情).“声情”论体现了王夫之对古代诗歌艺术审美特质和文体特征的精到认识,在其诗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黄灿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0):67-70
介绍了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所倡导的翻译原则"三美论",即"音美、意美、形美"。通过对许渊冲几首中国古代诗歌优秀译作的研究,分析了许渊冲在中国古代诗歌翻译过程中对"三美论"的具体运用,尤其是如何对"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这一要求进行实际执行。提出"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翻译观的精髓,是其进行诗歌翻译所仰仗的理论基础。"三美论"有助于将中国古代诗歌所具有的言简意赅、结构整齐和意境悠远等诸多特点原滋原味地呈现给西方读者。建议广大诗歌翻译爱好者把"三美论"作为翻译实践和译作欣赏的重要视角和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9.
“文气”是中国古代散文理论中一个居于核心地位的问题。从总体上看,文气说论古代散文风格,突出推崇阳刚之美。文气说本兼论诗文,但意境、神韵等新审美范畴产生后,诗论偏重于阴柔之美;而散文无论是理论概括描述还是具体批评阐释,对阳刚之美的崇尚都处于压倒优势。出现这种情况有多方面原因:古代散文注重传经明道,要求以浩然之气去打动人;古代散文理论的风格美与审美理想一致;古代散文理论受禅的影响小,文气说中很少有禅学成份;与贵阳贱阴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10.
“文气”是中国古代散文理论中一个居于核心地位的问题。从总体上看,文气说论古代散文风格,突出推崇阳刚之美。文气说本兼论诗文,但意境、神韵等新审美范畴产生后,诗论偏重干阴柔之美;而散文无论是理论概括描述还是具体批评阐释,对阳刚之美的崇尚都处于压倒优势。出现这种情况有多方面原因:古代散文注重传经明道,要求以浩然之气去打动人;古代散文理论的风格美与审美理想一致;古代散文理论受禅的影响小,文气说中很少有禅学成份;与贵阳贱阴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1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于其时代久远 ,对诗歌内容的诠释 ,分歧很大。而“美刺”说与“淫诗”说是传统的对《诗经》认识的两大误区 ,用历史的民俗的方法 ,辩驳了“美刺”与“淫诗”说。指出《诗经》中许多婚姻诗情诗 ,反映的是当时原始乱婚遗俗的孑遗。而儒家的礼教 ,就是对乱婚现象的纠正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与先秦两汉劝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古时,国家政治结构中血缘的纽带比较重要,劝谏主要是以“直谏”的形式出现的。《诗经》里就有许多贵戚之卿直谏君王的作品。“献诗”和“采诗”是《诗经》干预政治的两种方式。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血缘纽带松弛,君主专制加强,直谏越来越危险,人们越来越推崇讽谏。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汉代《诗经》学,形成了“美刺讽喻说”的方法论。这种理论把《诗经》中所有的篇章都附会于历史和政治,把很多本来没有讽谏用意的的诗篇,都解释成了谏书。“美刺讽喻说”对中国后来的诗歌创作、诗歌评论的影响都很深远。从政治史的角度来理解它形成的过程,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最佳标准。本文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比较了许渊冲和其他译者在唐诗翻译上的经典译本,得出“三美论”对于中国诗歌这种特殊文学形式的翻译具有很高的指导性,同时也对诗歌翻译理论有着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趣味”说入手,阐释中国古代的美感论,剖析其文化性格。中国古代美感论的民族特色有二。一是以“味”为“美”,二是以“趣”为“美”。以“味”为美,反映了重感觉经验浑融的中国文化特色和审美中的“口腔化倾向”;以“趣”为美,则是宗法社会“向心”文化派生的表现主义审美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对诗本质的探讨并不仅仅局限于“诗言志”和“诗缘情”两大说,从钟嵘的“滋味说”、皎然的“意境说”、……到王国维的“境界说”,反映了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史上由表层到深层探讨诗歌审美特质的过程。而对诗歌审美特质的认识,反映了中国古代诗论家们已不再是仅仅局限于从作者的角度,而是从作者和读者共同的角度去探讨诗的本体问题了。  相似文献   

16.
"经世致用"论是古代文学功能论的基本内容之一,主要包括"治世"说、"明道"说、"教化"说、"美刺"说、"劝善惩恶"说等内容,这些内容构成了"经世致用"论的基本理论系统。"经世致用"论体现了儒家对文学功能的态度。而这一理论系统的形成,与经学密切相关,因为经学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思想精神。"经世致用"论不但在古代文论史和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孔子“兴观群怨”之说 ,是古代较为系统完备的诗论。它以中庸之道为出发点 ,注重诗歌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表达形式、风格等的适中 ,美与刺、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等。用这一诗论审视唐诗 ,可以进一步发掘唐诗的欣赏价值、认识价值、中和之美、美刺特性、教育价值、学术价值等。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典散文政教之论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政教功用论的承传,二是政教审美原则论的承传.在第一个维面,其承传的内容主要囤绕教化、体道、明理、有补于世等论题加以阐说.在第二个维面,其承传的内容主要围绕微婉合度、中和之美、温柔敦厚等论题展开论说.上述两个维面,相互发生、相互共构、相互融通,共同构建出了我国古典散文政教之论的骨架.  相似文献   

19.
“诗言志”说是中国诗歌理论“开山的纲领”问题,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许多学者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一些论述,本文着重从“诗言志”的原本意义,以至古代诗歌言“志”的方式,综合论述了“诗言志”说成为中国诗歌理论“开山的纲领”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袁枚(1716——1797)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史上继叶燮之后又一位杰出的美学理论家和诗歌理论家。他的性灵说不仅在当时影响极大,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和美学理论,学术界以前多偏重从文学的角度论述袁枚的诗歌理论,本文拟从美学的角度对袁枚的主要美学思想作些探讨。性灵情真的审美理想袁枚的美学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理论中,我国古代诗歌理论非常重视诗歌的言情特征,认为诗歌必须表现诗人的情感,才能感动人,才有美感可言。早在孔子时代就已经认识到诗歌的情感特征,《毛诗序》更是明确地指出诗歌是情感的表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以后的讨论几乎都是沿着这一线索发展的。如朱熹曰:“诗者,人之心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严羽曰:“诗论者,吟咏情性也。”这些见解从理论上阐明了诗歌的审美特征。诗歌之美,从本质上说就是通过艺术形式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别林斯基说:“如果说任何人性的(不是兽性的)感情,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