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探究文化根源为主线,比较分析枯山水庭园在中国和日本生成的不同气质。一方面,从日本的禅宗渊源出发,剖析日本的美学基因与造园意境;另一方面,以中国的文化土壤和现实环境为依据,探讨枯山水在中国存在和生长的根本原因。不同的文化根基造就不同的审美情趣与意识形态,因此,品读中国人眼中的枯山水,必应立足于日本禅文化的祖源——中国佛教文化。以沈阳建筑大学办公楼内枯山水庭园为案例,具体阐释枯山水庭园在当代中国生成的新气质。  相似文献   

2.
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禅宗的化出,加强了中国文化的形上性格。知识分子的创作往往追求一种超脱尘世,宁静淡远之美,也就是禅境之美。禅境具有空灵美、静寂美、淡泊美、清寒美这四个主要特征。对禅境的认识与把握,可通过“妙悟”获得。禅境是中国美学意境中的重要内容,它不断得到发展、丰富、深化。  相似文献   

3.
浅谈禅宗思想对枯山水庭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宗思想主张修习禅定,其宗旨是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其提倡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从而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超脱与自由。本文主要通过对枯山水庭园的重要景观构成元素砂、石景观及其特定的宗教象征意义来阐述禅宗思想对枯山水庭园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被誉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有"诗佛"之称的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禅宗思维赋予诗人静观、内省型的美感心理结构和顿悟然领、淡化时空观念的审美方式,诗人以禅宗悟道的方式体验山水,梵我合一,我之"思"消融于物之"境"中,使其山水诗形神兼备,意境空灵,禅趣盎然.  相似文献   

5.
日本园林一般可分为枯山水、池泉园、筑山庭、平庭、茶庭等。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风格。公元六世纪,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学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内陆艺术文化。十三世纪时,佛教的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开始营造枯山水庭园。枯山水平庭多见于寺院园林,设计者往往就是当时的禅宗僧侣。他们赋予园林以恬淡出世的气氛,把宗教的哲理与园林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极端的"写意"艺术风格。它不用滴水以表现恣意  相似文献   

6.
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就是空灵、静穆、飘逸之美,概因华夏山水画艺术的精神境界惟有凭借饱含情感并诉诸直觉体验的禅宗形象体系,才能暗示、象征、启迪、感化接受者,使之真切体悟到意境形象所涵盖的、尚无直接表现出的“心随物游”、“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言外之意”,从而诱导世人去寻觅那蕴含有生命终极关怀意义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自由解放的精神妙境。  相似文献   

7.
禅:生命之境和最高审美之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南宗禅看来 ,“禅”既是修行 ,又是得道 ,既是手段 ,又是目的 ,既是方法又是本体 ,既是定又是慧。也就是说 ,定与慧是一体的 ,佛本是心 ,心本是佛 ,只要保持“平常心” ,就能进入“禅”境 ,以豁然晓悟 ,自识本心 ,万法尽通 ,全面、整体地体悟到宇宙和人生的真谛 ,达到自我生命与最高生命存在相融合一的“慧”境 ,即“禅”境。在此境界中 ,“禅”是定慧的圆融浑一。故就禅宗美学而言 ,则禅是生命之美的集中体现 ,为美的生命本原 ,既是审美体验的过程和途径 ,又是通过这种审美体验以获得的对生命本旨的顿悟以及由此达到的生命之境和最高审美之境  相似文献   

8.
苏轼对"平淡"风格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他对陶渊明诗歌"枯淡"美的批评上。"枯淡"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过程,体现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就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美学效果。从"枯淡"风格出发,苏轼发现了柳宗元、韦应物诗风与陶渊明"同源",并作出了"柳在韦上"的判断。苏轼还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这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诗禅合一”的角度,通过对禅境与王维诗境的分析,认为,静穆的观照与飞跃的生命构成“禅”的心灵状态,同时也构成王维山水田园诗“静”的意境的两极。静穆的观照即是以己虚静之心照彼境之静,飞跃的生命即是禅定、顿悟之后主体对生命作内外一如的重新肯定,自我与自然被肯定地而非否定地统一在审美观照之中。二者相即不二、圓融无碍即是王诗“静”的意境的圆成。王维“诗禅合一”的艺术实践为禅宗美学思潮之渊源。  相似文献   

10.
心灵的回响——禅宗美学中“听境”的审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禅宗美学中“意境”的概念出发,阐释了“意境”经营的构成要件与实现过程——从现实世界(自然的实境)向审美世界(心灵的虚境)转换。继而从“听境”这一心灵触动与禅者顿悟的关键入手,提出“听境”的审美观念及其对“意境”阐发的独特方式,再以大足石窟圆觉洞为例剖析了“听境”之美在建筑空间经营中的设计方法与物化过程,并指出“听境”在现代生活中依然具有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日本庭园与中国园林和绘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自汉唐开始 ,日本输入中国园林文化 ,最初形成池泉园 ,再结合国土环境 ,创造了枯山水 ;在宋元时期 ,中国画风对日本影响极大 ,一批绘画造诣精深的造园家把中国绘画艺术融入日本园林之中 ,在室町时代产生、发展和成熟了书画式园林风格。书画式庭园是用枯山水的形式表达的 ,最初是立式枯山水 ,后来发展为平立结合的枯山水 ,最后成为平式枯山水  相似文献   

12.
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论、不离世间觉的解脱论,是慧能禅宗思想在生命本质、生命境界、生命智慧等方面的渐次展开,集中体现了禅宗的生命解脱之道.慧能后学继“顿悟见性”而倡导“触类见道”,解决了传统佛教及慧能禅学对于现实人心与本体佛性两者之间无法相应而又必须相合的二元悖论.当代佛教“心灵环保”和“境解脱”思想的提出,则是传统禅宗“不离世间觉”思想的现代开展.  相似文献   

13.
在日本禅宗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的传播、消化吸收后,进而对日本的文学、茶道、书道、剑道、武士道、儒道、绘画、雕刻、建筑、园林等几乎所有领域的所有层面都产生了影响.禅宗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也渐渐成为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特点.首先对日本与禅宗思想的起源以及日本绘画与禅宗思想的互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分别从自然之美以及意境之美对日本室町禅宗对日本绘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世人多从庄子美学 ,来研究其与禅宗美学的关系 ,忽视了老子的美学思想。其实老子美学中的许多思想也值得我们去挖掘。本文旨在将老子之“道”与禅宗之“禅”两种抽象的审美指向加以比较 ,谈谈老子与禅宗两种自然主义审美风格的特点和异同。自然 ,是中国美学的支点 ,也是美的感性所在。窥豹一斑 ,探究古代自然美之特质 ,也能显现出道家和佛家两种审美的意境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探索历程。  相似文献   

15.
枯木艺术美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该文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 ,对枯木艺术 (枯艺 )美学进行了初步概述。从分析美与美学的概念和范畴出发 ,提出了枯艺美学的含义和特征 ;又从历史的角度归纳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枯艺鉴赏和创作的影响。该文还阐述了枯艺美的基本形态以及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等 ,力图初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枯艺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我们民族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常常以“淡远”为极致,而散文意境所显现出来的审美功能,也就在“淡远”之趣中所作的最高灵境的启示上。这种意境的层深创构就在于它“能于浓重之中作淡远之想”(孙犁语)的民族审美趣味的积淀之中。综观中  相似文献   

17.
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发展深受儒、道、禅尤其是道家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审美意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纯朴清新、浑然天成的自然美;传神写意、诗中有画的意境美;味外之味、韵外之致的神韵美。  相似文献   

18.
型篱式枯山水是日本园林中以植物为主景的枯山水形式。它始于桃山时代,盛于江户时代,近现代亦有使用,主要表现于枯山水,在池泉园中亦有出现。型指植物修剪,篱指篱笆,两者为此类园林特征。与沙石枯山水不同的是,除了有海景象征外,还有生命和人情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日本茶道讲究摈弃悦乐甘于苦寂,潜心探究精神修炼之道。型、气、美、禅是其独特的四大文化元素。"型"为了摸索"道"而存在,是茶人通过百般冥思才能抵达的无形的茶道规则和境界;"气"是指主人和客人在茶室中对彼此的用心,以"一期一会"精神为最终形象,隐现了人与人相互尊重的精神;"美"是指原本不那么起眼的实用性茶具中所散发出的不拘泥、不刻意、不修饰的自然之美;"禅"是指从茶的感官特质、饮茶氛围或心境来看,茶与禅的静寂、幽玄、枯淡特性的相融相合。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华严宗的“心融万有”、禅宗的“万法尽在自心中”、法相宗的“一切唯织”诸方面论证了“三界唯心”的佛教世界观和佛学的“心学”特色,由此推导出佛教以现实美为虚妄不实的心造幻影、以脱俗净心为审美境界的美本体现,并论述了美学中佛教唯心说的投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