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日本园林一般可分为枯山水、池泉园、筑山庭、平庭、茶庭等。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风格。公元六世纪,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学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内陆艺术文化。十三世纪时,佛教的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开始营造枯山水庭园。枯山水平庭多见于寺院园林,设计者往往就是当时的禅宗僧侣。他们赋予园林以恬淡出世的气氛,把宗教的哲理与园林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极端的"写意"艺术风格。它不用滴水以表现恣意  相似文献   

2.
禅宗与庭园——对日本枯山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宗的基本义理在于“心”和“顿悟”:“心”为禅宗哲学的义理的基托,其实就是强调主观性体验,而“顿悟”就是主观性体验发生突变的主要手段。在对日本枯山水的分析中,着重研究了枯山水中存在的两种基本的意境美:凝固美和枯淡美。凝固美就是研究在日本的枯山水中所展现的沧桑之美,枯淡美就是研究在日本的枯山水中所展现的悲怆之美。在论述枯山水两种意境美时,把禅宗的义理作为论点贯穿于整个文章论证之中。  相似文献   

3.
日本庭园与中国园林和绘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自汉唐开始 ,日本输入中国园林文化 ,最初形成池泉园 ,再结合国土环境 ,创造了枯山水 ;在宋元时期 ,中国画风对日本影响极大 ,一批绘画造诣精深的造园家把中国绘画艺术融入日本园林之中 ,在室町时代产生、发展和成熟了书画式园林风格。书画式庭园是用枯山水的形式表达的 ,最初是立式枯山水 ,后来发展为平立结合的枯山水 ,最后成为平式枯山水  相似文献   

4.
以探究文化根源为主线,比较分析枯山水庭园在中国和日本生成的不同气质。一方面,从日本的禅宗渊源出发,剖析日本的美学基因与造园意境;另一方面,以中国的文化土壤和现实环境为依据,探讨枯山水在中国存在和生长的根本原因。不同的文化根基造就不同的审美情趣与意识形态,因此,品读中国人眼中的枯山水,必应立足于日本禅文化的祖源——中国佛教文化。以沈阳建筑大学办公楼内枯山水庭园为案例,具体阐释枯山水庭园在当代中国生成的新气质。  相似文献   

5.
北宋理学家的庭园山水境界是宋人"以哲思对山水"的显著反映,是理学宇宙观与人格观在庭园山水审美中的浑然统一:依据"理一分殊"之旨而重建天人体系,使小小庭园亦显现着宇宙的本体而涵纳万有;"观造物生意"不仅是在园景观物中体味宇宙运迈的自在生机,更表现着主体明心证道而融道德于审美的人生境界;理学关于"孔颜乐处"的理想人格的树立,使游园观物中与天地万物同流的"天人乐"具有了超道德的宗教性深度,丰富了宋人庭园山水境界的内涵,也深刻影响着明清园林美学的风貌品位。  相似文献   

6.
“把自然引入室内”是当今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也是各国建筑师及室内设计师越来越重视的问题。文章从室内庭园设计的文化角度入手,阐释了在不同的文化中,室内庭园设计的不同表现形式。在研究室内庭园设计的精神内涵的同时,探索其设计的创新之路。希望为业内人士提供思考与讨论的平台,也从一个角度探讨了室内庭园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及其和创新设计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禅宗美学是佛教禅宗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美学思想.以中唐柳宗元为代表的山水散文、诗的创作,正是禅宗美学影响于文人创作的产物.禅的定慧双修确立了柳宗元山水散文、诗的禅悦境界,突出了柳宗元啸傲山林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庭园使用者回归自然的愿望日趋强烈。现代庭园设计者则更加注重美学和实用性的结合,通常把建筑空间与庭园空间有机地相互穿插结合,使建筑环境获得较完美的效果,力求庭园环境质量更加符合使用者的需求。运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  相似文献   

9.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定居于洛阳东都履道坊,其第宅庭园经长期苦心经营,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史上颇负盛名的一代名园。通过对白居易居洛时期大量闲适诗的分析,详细探讨了白园的营建及建筑布局,弥补了考古发掘所作结论的不足,并对白园的园林景观特色及其初建、整修、扩展、废弃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闽南华侨别墅庭园作为中国华侨园林的奇葩,既保留了中国园林追求的意境美,又融汇了西方艺术追求的形式美,集中体现了中西园林艺术多元共存的设计理念。从空间营造、假山建构、水景布置、植物配置、铺装陈设、建筑装饰等方面对厦门鼓浪屿别墅庭园进行实例分析发现,庭园中最具独特之处就是大胆的交流、借鉴、继承和创新,实现了实用与艺术的高度统一,促成了中西园林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道",主要指形成世界的本原,决定万物的本体,宇宙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而老子的"德",其广义是指万事万物合"道"而行的品性,其狭义则指人的合"道"而行的品性。"自然"是老子"道"与"德"的本质特征。"道"生万物,"德"养万物","道"体"德"用,二者辩证统一于万物之中。老子哲学的主要意蕴就是依"道"而立"德"、立"德"而明"道"。老子对"道"的预设与描述体现出老子哲学理论思维的形上视域,老子对"德"的揭示与规定标志着老子哲学实践关怀的形下向度。  相似文献   

12.
刑法中的"报应限制功利"原则,其内涵与大陆法系国家刑法理论中的责任原则的意义相近,因其重视对人权的保障而符合现代法治国家基本精神。但在具体的立法和司法运作过程中,各国通行的做法与这一原则尚存一定差距,甚至常常与之发生背离。要使"报应限制功利"原则在配刑过程中贯彻始终,关键在于坚持"点刑罚"理论。  相似文献   

13.
考察新时期文学对文革期间群众参加革命的动因叙述,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一是从政治视角出发,将群众革命行为理解为因政治信仰和实用利益考虑所作的选择;二是从民间视角出发,将群众革命理解为群众在政治威压下为维持生存所作的无奈却智慧的选择,尽管这种民间智慧中不乏野蛮与残忍;三是从个体生命感觉视角出发,将群众革命行为理解为群众在身体遭受压制和奴役年代寻求张扬的方式,尽管抵抗中不乏变态成分。由此,将革命群众这一“想象的共同体”加以解体,历史的整体性、逻辑性也由此被解构,进而通过对人与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历史的关系的复杂性的充分展示,呈现出正义与荒诞共生、崇高与无耻合一的美学景观。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上古传说、寿文化、宗教传承、民族团结、山水人文的视角探讨了南岳“和”文化的传承与演绎,阐释了“和”在南岳文化中的底蕴。“和”是南岳文化传承的中轴线,南岳文化以其内秀于文,外秀于林而独著特色,和谐思想深蕴于南岳文化长期的积淀和发展中。  相似文献   

15.
"大学聚落"新理念的提出,要在放眼斯坦福大学等"原型"的前提下,进一步充实完善该理念的内涵,强调通过诗意景观设计和优化策略,充分满足高校师生对高情感的强烈追求,包括聚焦营造强烈动感和反思沉静的景观场所,赋予大学聚落景观以浓郁的诗意,使师生达致诗意栖居。其中,采用"风水景观"策略,也是营造反思沉静景观场所的较佳选择,因为"风水景观"是中国人所追求的理想景观的古老"原型"。  相似文献   

16.
作为英语的一种变体,“新英语”在经历了本土化之后,形成了其自身的特征和模式,发音和语用方面与标准英语相比均有很大不同。新英语的发展,使得英语的前途很难预料。  相似文献   

17.
张载的"知礼成性"说是其重礼观念与"成性"理论在强化和演进中得以结合的产物.他将习礼、知礼纳入到修养工夫论中,通过礼将道德修养具体化,使人有常业,有所据守,最终达至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从容中道之境界.这样就真正使礼实现了内外合一,亦将修养工夫论具体化,在"一天人"的同时,使得"庸圣同","内外合",成为在张载工夫论中,较之于"变化气质"、"虚心"、"诚意"等方法更具特色的进德之方.  相似文献   

18.
随着学习“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的深入 ,“三个代表”思想如何进课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要讲清理论 ,掌握群众 ,体现“三个代表”思想的创新蕴意 ,必须解决好理论的“权威”与“维权”的矛盾 ;课堂中可能出现的“讲清”与“清讲”的矛盾 ;必须着眼于理论思维 ,全面梳理“三个代表”思想。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创作指向具有深刻且多义、现实又超前的特点,为后人的"当代性"解读提供了无限生动的广袤空间。新时期鲁迅研究的突出成果,几乎都是以"当代"社会中的文化与文学的"现代化"作为基本的价值立场和内在驱动力的,也正是在它的支持下,才将"人"、"人性"、"反封建思想革命"、"历史的'中间物'"、"主体意识"、"生命哲学"、"改造国民性"、"文化守夜人"等观念和关键词,置于鲁迅研究的中心位置上。鲁迅事实上业已成为中国文学和文化现代化的精神源头和现实生活的批判性力量。但这决不是杜撰式的影射和应景研究,它是建立在严格的科学性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主义呼应现代“反科学”倾向,主张重新认识科学的价值,反对唯科学主义和滥用科学技术;在现代“反科学”思想家认为科学技术是为人的和属人的基础上,后现代主义强调科学技术及其对象的人性化、人道化;在科学方法问题上,后现代主义反对科学方法的惟一性、客观性,坚持科学方法的多元性、相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