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发展阶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更加突出的发展主题。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深化对促进共同富裕规律的认识,共同富裕思想不断发展,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共同富裕作为一个总体性范畴,它是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和渐进富裕的统一。从主体而言,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与差别富裕相统一的全民富裕;从目标而言,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相统一的全面富裕;从要求而言,共同富裕是权利共享和义务共担相统一的共建富裕;从过程而言,共同富裕是动态过程与发展目标相统一的渐进富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仅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广大人民群众庄严承诺的初心与使命,还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追求。新时代新征程,我国迈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共同富裕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融合,统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聚焦“共同”与“全民”,着力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紧扣发展主线,在动态发展中循序渐进地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国家战略,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是其应有之义。具体来说,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价值旨归,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要求,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标识。从共同富裕的结构层级来看,既包括物质生活的不断满足,又包括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尤其是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与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跃升,精神富裕成了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成了乡村社会达成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面向。因此,需要明确农民实现精神富裕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的重要价值,廓清农民实现精神富裕在物质基础、价值方向、公共服务等方面所遭遇的一系列挑战,聚焦物质生活的现实基础、主流精神的价值引领、优秀传统的文化底色、公共文化的供给水平,探索农民实现精神富裕的具体实践进路,从而助力于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类社会世代追求的美好愿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成为念兹在兹的"国之大者"。扎实推动新时代共同富裕,首先,要深刻把握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就共同富裕的实现主体和覆盖面而言,是"全体"与"全面"的统一;就物质富裕与精神满足关系而言,是"脑袋"与"口袋"的统一;就共同富裕的过程和结果来说,是"共享"与"共建"的统一;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目标,需要一个过程,等不得也急不得,是"尽力"与"量力"的统一。其次,要准确理解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创新发展而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社会和谐的根本保障、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最后,充分发挥市场力量、精神力量、制度力量、道德力量等"四种力量",探索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多元实现路径,即: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健全市场运行机制、形成全面开放格局,以市场力量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大蛋糕,共同富裕只有在生产力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实现;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弘扬勤劳创新、满足人民群众合理需求,坚持把人民群众作为共同富裕的主体、目的和尺度,以精神力量不断激发人民的内生动力共创富裕做好蛋糕;发挥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功能优势,加强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的调节力度和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调节收入差距至合理区间,推动先富带后富、逐步共同富裕的科学分配体系,以制度力量统筹公平与效率分好蛋糕;坚持自发自愿、引导崇德向善,以募集、捐赠和资助等方式使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在不同群体之间微观均衡流动,以道德力量激励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把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充盈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使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成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如何认识共同富裕关系到对当前存在的一些收入差距、贫富悬殊的正确理解问题,关系到对社会主义事业前途的信心问题.论文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共同富裕,不是绝对的平均富裕,而是社会成员间存在一定收入差距的相对共同富裕.应该把这种共同富裕理解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的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绝对共同富裕--无差别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抽象到具体、局部到整体的过程。建党百年来,共同富裕历经萌芽求索、曲折探索、初步发展、全面推进四个时期,形成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人民至上的基本历史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郑重宣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从现在起的中心任务,明确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升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中国特色。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内涵丰富、外延宽广、自成体系,目标上达成了全体富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内容上涵括了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相统一,过程上涉及了共建富裕与共享富裕相统一,空间上统揽了局部富裕与整体富裕相统一,形态上设计了普遍富裕和差别富裕相统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源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同富裕的方向目标、物质基础、制度保障等重要思想论点为新时代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是在中华优秀文化土壤中生长起来的科学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分别涵育、淬炼、滋养了(着)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文化根基。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新征程上,需要在始终秉承好百年求索的历史经验基础上,科学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高质量经济发展继续做大做强共同富裕的"物质蛋糕",以高质量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增效共同富裕的"精神蛋糕",以高质量平衡机制建设共尝同品齐享共同富裕的"蛋糕味道"。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需要"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力争"物质蛋糕"不掉档,"抓住"创新发展引擎促进"物质蛋糕"不减速,"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确保"物质蛋糕"不变味。推进高质量的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以优秀文化创新提升"精神蛋糕"的品质感,以科技文明建设提升"精神蛋糕"的时代感,以教育共享改革提升"精神蛋糕"的认同感。建成高质量的平衡机制,需要以"高效"的收入分配机制推动全体人民共尝"蛋糕滋味",以"公平"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全体人民同品"蛋糕美味",以"持久"的健康护航机制助力全体人民齐享"蛋糕余味"。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六千多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消灭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将共同富裕摆在更为重要的地位,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难题,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理论界围绕共同富裕,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梳理现有理论研究成果,发现:现有理论研究主要聚焦于宏观和中观层面,从微观的层面探讨共同富裕高水平理论研究成果尚显缺乏;从实证的视角,对实现共同富裕指标体系开展量化研究、对共同富裕实现路径开展具体剖析等,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多个层面说明了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理论的科学内涵;分析了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现象,从理论上论证了贫富差距现象与两极分化的本质区别;并进一步分析论证了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一系列具有可行性的政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践行共同富裕要避免两极分化,强调先富只是手段、共富才是目的,要认识到共同富裕历史进程具有长期性,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认识和完整表述。  相似文献   

10.
机制更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建立实现共同富裕的机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共同富裕的内在矛盾运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动力机制,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机制,共同富裕内在因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以国家为主的外在因素对共同富裕的干预和调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调节机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推动着共同富裕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分配问题是邓小平晚年思考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他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同时富裕和同步富裕,而是先后有别和快慢有序的有差别的共同富裕,并旗帜鲜明地反对社会主义出现两极分化。他曾高瞻远瞩地指出:"富裕起来怎样分配"是"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强调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分配问题,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丰富、发展和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决贯彻邓小平的分配思想,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避免两极分化,解决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关系中的痼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将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唯物史观中的人民主体思想 ,他基于对传统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思考 ,认为市场经济更有利于人民主体性发挥 ,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发挥人民主体性的物质前提 ,突出强调了要重视人民的物质利益 ,尊重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是一位辩证法大师 ,他的效率优先 ,鼓励先富 ,先富带动后富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分配理论充分体现了他对辩证法三大规律的娴熟运用  相似文献   

14.
在邓小平理论中没有一个独立的部分叫作"民本理论",但民本理论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邓小平理论整个体系之中,体现于多个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邓小平赋予了人的解放以新的内容,大大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并且找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切实实现人的解放的条件和途径.因此,深入研究和探索邓小平的民本理论对我国当今和未来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政策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征突出表现为鲜明的时代性、长远的战略性、强烈的务实性、深厚的人民性、辩证的统一性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国家与民族形象意识及其重大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与民族形象意识是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坚持国家与民族的特色,增强综合实力,进行正确的形象定位,是邓小平构思的国家与民族形象之基本要素.全面地塑造务实创新的形象、改革开放的形象、安定团结的形象、和平力量的形象以及国民"四有"新人的形象是邓小平设计的国家与民族形象之主要内容.邓小平的国家与民族形象意识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极其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富民是一个关乎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全面把握邓小平"富民"思想的基础上,科学认识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富民"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对于实现富民强国的目标,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一生的政治生涯中有过"三下三上",这都和毛泽东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毛泽东对邓小平的倚重,始终表现出一种特别的感情。1933年,邓小平坚定地和毛泽东站在一起,第一次"下"。从1935年到1966年,是毛泽东把邓小平提拔起来的第32年。从1966年到1973年复出,是邓小平的第二次"下"的8年。邓小平的"二上"是林彪事件后,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有了一定醒悟,决定让邓小平重新出山。邓小平的"三下"是个"伟大的悲剧",但毛泽东最后还是保持了一定的清醒,他没有听从"四人帮"的意见,相反,保留了邓小平的党籍,"以观后效",为邓小平更辉煌的"三上"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科学解答了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基本问题。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民生的问题,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民生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巩固,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基;它的基本内涵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它的特质就是共同富裕;它既是构成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方面,又是检验各项工作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对于怎样保障和改善社会主义民生,邓小平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把"三农"问题作为基本切入点,把改革作为基本动力,把"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基本战略步骤。  相似文献   

20.
公平和效率是社会经济的重要问题。邓小平同志以社会公平为目标,十分重视经济公平,他认为中国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同时,他又特别注重从生产力发展上解决公平和效率的问题:一方面,他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实现公平的目标,但同时否定平均主义,重视经济公平;另一方面,他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并始终如一地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为此,消除绝对贫困,防止两极分化和加强法制建设,提供经济公平的环境,这些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