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稚晖作为第一任里昂中法大学的校长,在大学的创办、招生、管理等各个环节都付出了极大心血。但是,由于受到学潮、经济以及外方制约等因素的影响,教育事业一再受挫。吴稚晖虽然承认他办学失败,但他对学校和学生却未失去信心。  相似文献   

2.
包仕国 《21世纪》2010,(8):69-70
上个世纪20年代,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俩曾到法国勤工俭学。在到法国之前,陈氏兄弟信仰无政府主义,对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等国外无政府主义者的思想有所研究,对吴稚晖、李石曾等国内无政府主义者很是崇拜,并通过他们获得华法教育学会的资助赴法勤工俭学。  相似文献   

3.
1902年吴稚晖、孙揆均因9名自费生进入成城学校被拒与清廷驻日公使蔡均冲突而被遣送回国。事后广大留日学生及中日报刊纷纷批评蔡均,形成抗议浪潮。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成城入学风波产生了一系列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前,吴稚晖由封建知识分子转变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继而为资产阶级革命家,此后激情澎湃地以演说、撰文、办报、办学等实践方式投身革命。他不仅在宣传战线上加速了革命风暴的来临,而且对民国新生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丁文江出生于江苏泰兴一个绅士家庭,10岁时即已读完四书五经。1902年秋,15岁的丁文江到日本,两年后到英国。年轻人的运气极好,在游学途中,几乎身无分文,先后得到林文庆、康有为、罗昌、吴稚晖等的帮助。他在英国爱丁堡乡镇生活两年,考入剑桥大学,因费用不足退学,  相似文献   

6.
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又名吴敬恒(1865年2月—1953年10月),生前一直口称是无锡人,其实他是武进人。1865年2月28日吴稚晖出生于原江南省阳湖县新圹乡雪埝桥南街,即今江苏省武进市雪埝镇。其父企峰和生母邹氏喜添贵子,心里非常高兴,尤其里企峰的岳母看到小外孙生得圆头圆脑,一副福相,欢喜得嘴也合不拢,笑着说:“今夜梦见麒麟进屋,吉祥之兆。”遂以谐音为小外孙起名为“寄”.吴氏先世原为望族.据族谱记载,世祖高益公系周太王次子仲雍之后.泰伯与弟仲雍避文王之贤,自愿弃承继之权而流居于苏州、无锡间,直到公元1367年(元未)避…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初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历时十余年,波及全国十九个省份,轰动世界东西方,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悲壮的佳话。深入探讨这一运动的兴起、发展及其影响,有助于中国近代革命史、近代外交关系史和近代教育史的研究,也会有助于我国目前的对外开放。 1 早在辛亥革命前,留学法德的蔡元培、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就开始试验“俭以求学”。至1912年,李石曾、吴稚晖、汪精卫等人发起留法俭学会,宗旨是:“以节俭费用,为推广留学之方法,以劳动朴素,养成勤洁之性质。”但俭学只是提倡学生勤俭节约,花最少的学费,达留学的目的。而最少的学费对于生活水平低的中国人来说仍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当时,李石曾还在其开办的巴黎豆腐公司的华工中提倡“以工兼学”,鼓励  相似文献   

8.
正苏雪林(1897—1999),原名苏梅,字雪林,祖籍安徽省太平岭下苏(今黄山市黄山区永丰乡)。早年求学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1919年升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国文系,列胡适、周作人、陈钟凡、顾震福、吴贻芳等名师门墙受业。毕业前一年,在京考取了李石曾、吴稚晖、蔡元培创办之海外中法  相似文献   

9.
对万国新语的鼓吹是吴稚晖无政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在国内推行万国新语视为一个能迅速提高国民素质、挽救民族危亡的有效方案。为此他就如何传播万国新语做了认真的设想和具体的规划。但基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他又把实际精力大部投入到改良汉字的工作中去,为国语的统一矢志不渝地奋斗了一生。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与人生观”的论争,亦称“科学与玄学”之争,是1923年发生于资产阶级哲学阵营内部的一场论争。玄学派的主角是张君劢、梁启超。所谓科学派的主角是丁文江、胡适、吴稚晖。1923年2月,北京大学教授张君劢在清华作题为《人生观》的讲演,发表于《清华周刊》272期。  相似文献   

11.
吴金鼎自幼接受教会学校教育,在教会学校学习、工作近二十年,对教会怀有深厚的感情。大学历史专业毕业后,吴金鼎留在母校齐鲁大学教授社会学和经济学课程,旋又考取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李济的言传身教,使得吴金鼎选择考古学作为学术研究方向,于英国获得考古学博士学位后回国,投身田野考古发掘工作。抗战末期,由于长期精神压力,加之短期内考古工作受到经费、人际关系等掣肘,吴金鼎放弃考古事业,投笔从戎。抗战胜利后,出于对教会和母校的情感,吴金鼎受聘重返齐鲁大学任教。本欲协助齐鲁大学完成复员工作后重归考古发掘事业,却英年早逝,终未如愿。  相似文献   

12.
教育救国思想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吴稚晖是这一思想的服膺者.他以无政府主义的政治立场为基点,加盟教育救国的行列,主张发展科学工艺,普及平民教育,并积极奔走宣扬教育救国的思想,不可谓无功.但他初期以此反对暴力革命,继而加盟国民党反动阵营,顽固坚持反共立场,成为教育救国队伍中政治上最为堕落的人物.  相似文献   

13.
十一月十一日手教奉悉,以事缠手,迟迟未复,请谅之恕之。对你提出的问题,经过向多方了解,谨作复如下: 一、传略。…… 二、使用过的笔名。我使用过:芦焚,是英文的音译,意译则为“暴徒”,因为“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后,无政府主义者吴稚晖曾到处讲演并写文章:对于暴  相似文献   

14.
在吴稚晖当时看来,教育是一个国家盛衰的"总因",而配称教育二字者只是科学工艺,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就在于科学工艺发展的迟滞。在批判国内旧式教育的同时,他编报印书,普及科学常识以提高国民素质,鼓吹科学工艺来倡导青年劳作。特别是他创造性发起的留法俭学运动和创办海外中国大学,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高科技人才,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在吴稚晖当时看来,教育是一个国家盛衰的"总因",而配称教育二字者只是科学工艺,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就在于科学工艺发展的迟滞.在批判国内旧式教育的同时,他编报印书,普及科学常识以提高国民素质,鼓吹科学工艺来倡导青年劳作.特别是他创造性发起的留法俭学运动和创办海外中国大学,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高科技人才,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期,无政府主义的幽灵由欧洲向东方游荡。本世纪初年,以张继编译出版《无政府主义》一书为主要标志,中国出现了宣传无政府主义的第一个浪头。中经吴稚晖、刘师复、黄凌霜、梁冰弦、毕修勺等风头人物的活动,到抗日战争前期卢剑波主编《惊蛰》杂志为止,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建立过30多个团体,出版过80多种刊物和相当大量的图书。无政府主义比马克思主义更早在中国传播和发生影响。它打着“无产阶级”的旗号,放射着  相似文献   

17.
1941年,在陕甘宁边区处于财政经济严重困难之时,勤劳致富的农民吴满有不仅自己丰衣足食,而且为抗战缴了许多公粮,作出了很大贡献。1942年边区政府发现这个典型后,在农业战线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吴满有运动”,这一运动使边区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劳动英雄辈出,勤劳致富、劳动光荣成为新风尚。  相似文献   

18.
纪念吴文藻先生诞辰95周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雷洁琼我在吴文藻先生领导下工作时间不长,我是1931年秋到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吴先生是社会学系主任,1937年“七七”事变,我就辞职去了江西从事抗战工作,后到了上海。吴先生一家到了云南,有许多年不通消息。在吴先...  相似文献   

19.
百年来中国语文现代化历程中四套重要拼音方案都是常州人主持制定的,他们分别是吴稚晖主持制定的《注音字母》、赵元任主持制定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瞿秋白主持制定的《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和周有光主持制定的《汉语拼音方案》.其中《汉语拼音方案》吸收和借鉴了前三套拼音方案的精华,是前三套拼音方案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拼音方案,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津梁.  相似文献   

20.
吴玉章同志是我们党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为了革命的需要,他不惜牺牲一切,想方设法兴办教育。他与同时代的许多进步教育家不同之处,就在于他自始自终把教育当作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坚定明确地为革命培养人才。他不是“为教育而教育”,也不抱“教育救国”的空想。他早在辛亥革命成功后的民国元年(1912年),就把培养祖国青年一代科学文化,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任务看成是当务之急。为此,他积极同蔡元培、汪精卫、吴稚晖、朱蒂煜等人在北京发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