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广州话动态助词“过”有四种含义:1)动作完毕;2)动作或变化的过程已经经历过、尝试过;3)表示整个动作过程从头重复;4)要去尝试做一下该动作或决意要干某事。以动态助词“过”在共同语的发展为参照,通过考察动态助词“过”在明清时期3种粤语俗曲文本《花笺记》、《二荷花史》和《粤讴》中的使用情况,认为动态助词“过”是动词“过”语法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谷向伟 《殷都学刊》2006,(4):98-101
林州方言中表示可能意义的情态助词“咾”位于句尾,表示某种情况可能实现,其句法功能就是为所附加的句子增添一种可能语意,使得整个句子相当于普通话中含有格式“V得C”的句子。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述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说法,赞同助词“之”源自代词“之”的说法,并对此展开论述。认为甲骨文中的代词“之”有些是名词性的,有些是谓词性的,这两种“之”都是助词“之”的源头。文章具体分析了由甲骨文中的代词“之”向助词“之”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房青 《船山学刊》2010,(1):78-80
湘潭方言的助词大体分为两类: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时态助词帮助构成动作的完成态或进行态,湘潭方言的语气助词数量比较多,表示的语法意义细腻丰富。本文通过介绍湘潭方言助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来认识湘潭方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罗山县朱堂话的“得”作时态助词时 ,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时态助词“着”、“了”、“过”的语法功能相近 ,表示动作的持续进行、完成和将行 ,是一种体貌标记。本文对“得”的几种语法功能作了较详细的描写 ,旨在较深入地探求罗山县朱堂话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来”作为现代汉语的概数助词,主要分布于4种格式:数词 来 量词;数词1 来 数词2 量词;数词 量词 来 形容词;数词 来 二 数词 量词。本文对助词“来”在每种格式中的用法进行了描写,还说明了“来”的一些非常见的用法。  相似文献   

7.
"来"作为句末助词在近代汉语中表示出一定的时体意义,通过详尽考察《金瓶梅词话》中"来"的具体语法意义可以看出,"来"表示过去发生义和表示事件的完成,已经非常接近现代汉语"来"的近过去和完成体用法。但《金瓶梅词话》中"来"的这种语法意义并不稳定,还可以表示过去经历义和将来时,"来"处于向典型时体标记发展的过渡期。  相似文献   

8.
《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得”共出现687例,其中动态助词“得”共出现49例,占“得”出现总量的7.1%。其作为动态助词出现的句法格式有“动+得+名词(包括时间名词)”、“动+得”(在分句末)、“动+得+数量短语(包括时量、动量、名量)”、“动+得+动词(包括动词性短语)”、“形+得+名词”,动态助词“得”在这之中全部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完成实现,而不表动作状态的持续。动态助词“得”的功能在宋元明时期开始逐渐趋向单一。  相似文献   

9.
《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动态助词“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到现在为止知道得最早的话本小说集《清平山堂话本》以其有较强的口语性为人们语言研究提供了较好的语料。本文对《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动态助词“却”的用法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动态助词“却”,没有用在形容词后的,初唐和晚唐时期“却”用在形容词后的现象在《清平山堂话本》中没有出现。在《清平山堂话本》中动态助词“却”有在动词后表动作的完成实现,也有在动词后表动作的持续的,但是数量极其少。这正说明宋元时期口语中几乎不再用“却”表示动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现代汉语助词“了”的用法持不同的观点,原因主要是对形式与意义之间的紧密关系关注不够。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对“了”字的用法进行探究,目的是较为系统地揭示其语义和句法功能。结果表明:“了”作为助词在语义层次表达经验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经验意义涵盖时态、体与结果意义,人际意义涵盖语气类型及语气语势意义,语篇意义指其语体使用特点;在句法层次,“了”可用作“助动词”“谓体延长成分”或“语气词”,有时系不同成分的重合体。  相似文献   

11.
复合格助词的用法是日语学习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很多学者就其中的相似复合格助词进行过对比分析,本文从一个开阔的视角对复合格助词中比重较大的に系复合格助词进行分类、举例、分析、对比,以期能对に系复合格助词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比较,来了解其构成特点和意义,加深对其认识。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中西部方言的事态助词“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山东中西部方言事态助词"了"在用法上与今北京话有明显不同,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在于现代山东中西部方言表达将然事态的变化存在"主观性将然"和"非主观性将然"两种语用功能的区分,表现在形式上前者用"了_3"来表示,后者用"了_2"来表示。比较带有明末清初山东中西部方言特点的文献《醒世姻缘传》中的相关语言现象,发现这种语用功能区分的出现和发展与山东中西部方言事态助词"了"在分布及功能分工上的历时变化有直接关系,而这种功能区分面貌的最终形成对山东中西部方言事态助词"了"读音形式的分化也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昆明话中有一种述补结构,用结构助词“得”的音长来表示事物性状的程度的加深,述语由形容词或心理动词充当,补语要么重复充当述语的词语,要么省略中心语;作为补语标志的结构助词“得”的读音可以任意延长。  相似文献   

14.
特提与“现实性”是相关联的,以特提助词为例,特提助词的功能属于语气范畴。特提助词表明话者对事情给予评价,让人联想起例证的命题,提取某部分构成句子。  相似文献   

15.
汉语发展史上结构助词的兴替——论“的”的语法化历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尝试证明,虽然结构助词“的(底)”与其前的“之”、“者”在功能上有相同之处,但是它们之间并没有渊源关系,“的”是在特殊的句法环境中,通过语法化,由其原来的指示代词或者疑问代词用法独立发展出来的。“的”的用法与其前的结构助词有本质上的差别。由于唐朝中期,“数+量+名”成了占优势的数量表达式,由此而带来的类推效应要求一般的修饰语与其中心语之间也有一个类似于量词的语法标记,而指代性质的“底”因其句法和语义上的相宜性而被虚化为一个助词来充当这一语法标记  相似文献   

16.
谈重庆方言中表示能愿的“得”类词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方言中表示可能、意愿、许可等常用“得”及含“得”的“得来、得起、得倒”等。除了“得”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外,其他几种都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后表示能愿义。作为助词的“得来、得起、得倒”是由带可能补语的中补短语凝固而来。这几种说法有时可互换,但意义有所不同。“X得来”表示掌握了某种技能,因此有能力做某事,“X得起”泛指有条件完成或实现某个行为,“X得倒”则强调可能会或有能力实现,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17.
广州话的动词可以通过变调表示完成.根据对粤语其他次方言的调查发现,除了动词本身变调表示完成外,一些体标记虚词也可以变调,模式是“动词+体标记词(变调)”.这种变调有两类,一是经历体标记通过变调,表示完成体;二是表完成体的标记词通过变调,表达强调意.这种体变调可以看作是内部屈折.不过,粤语中这类曲折变调已经萎缩退化.  相似文献   

18.
汉语“V+P+N”结构研究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守华 《学术研究》2002,(10):124-129
本文根据汉语语法分析必须与汉语的声音和意义相适应的原则 ,先将“V +P +N”的层次切分为“V +P /N” ;然后再根据P在这种格式中的作用提出了P是“指向助词”的主张 ;从而进一步分析认定“V +P”是一种特殊的临时“挂靠形式” ,在语法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动词 ,句中充当述语 :最后阐明了N是补语的理由  相似文献   

19.
动词"给"的语法化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化可分为词类的语法化和句法结构的语法化,从这两个层面并结合汉语史对动词"给"的语法化历程及其动因进行了考察与探讨."给"有动词、介词和助词三种词类,词汇意义不断减弱."使事物位移"(给1)演变为"允许某人做某事"(给2),在语法化历程中逐渐失去动作性,演变为"物体传递的方向、目标(介词给3、给4)",演变为"处置性、施事性标记(介词给5、给6)",演变为"强化及物性标记(助词给7)"."给"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越来越非中心化,动词"给"处于句子中心位置;介词"给"后带名词宾语后处于中心动词之前,或介词"给"位于中心动词之后;助词"给"位于中心动词之前.  相似文献   

20.
朝鲜语指示词在实际语言运用当中不仅有指示功能,还有话语标记功能。在朝鲜语当中具有话语标记功能的指示词有“ュ”类和“ ”类,作为话语标记的指示词,它们在句中不做句法成分,不表示命题意义,只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