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凝视是一种携带着欲望与权力投射的观看方式,反凝视或曰对抗性凝视,是来自于客体的他者的注视。对残雪的《五香街》进行文本细读,可以读解出小说蕴涵的多重凝视,包括男性凝视、女性凝视、隐含作者/潜在读者的凝视,这些目光将对象“他者”化,并企图对“他者”身体进行规训,也饱含对“他者”身体的欲望。借助凝视理论来阐释《五香街》的反讽叙事策略及表达的主旨意蕴,可以深化对残雪小说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亨利·詹姆斯早期短篇小说《德莫福夫人》反映了作者对女性的关注,表现了对意识中心叙事手法的实验性运用,该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故事是在他人的“凝视”下展开的。运用米歇尔·福柯的凝视理论,从空间结构、全景敞视和医学凝视等角度解读《德莫福夫人》中女性作为附属品被父权社会物化的地位。詹姆斯在该小说中描写了不甘于被男性操控、争取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德莫福夫人的女性形象,体现了詹姆斯对女性地位的人文关怀以及对父权社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女性主义思想.用凝视的性别意识来解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视角来解读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第一个视角是被凝视的女性群体,如小说中的特蕾莎等,这类女性在男权理念的重压下主体性逐渐丧失,成为了男性世界的附属品.第二个视角是被凝视女性之间的相互凝视,如小说中特蕾莎与萨比娜,她们之间的微妙关系折射出了被压迫女性之间的惺惺相惜.最后一个视角是反凝视的女性群像,如以萨比娜为代表的少数女性追求自我,面对男权的束缚与压制,从心底发出了声声呐喊,用无畏的抗争彰显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不幸的是,在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女性们的呐喊是无力的,她们的努力是徒劳的,而她们的命运也是注定了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南方文学”代表作家福克纳的经典之作。细读文本,不难发现这篇短篇小说中存在着被凝视与反凝视的叙事方式,凝视者“我们”与被凝视者爱米丽则构成了小说的主体。可以说,爱米丽的一生是被凝视的过程,她不仅作为欲望的投射对象被南方社会的主体“我们”凝视,还被作为南方贵族权威的父亲建构自我,从而永远失去自我。虽然她有对凝视进行反抗,最终却是失败的,永远禁锢在南方社会的文明之中,成为一朵被社会全方位凝视的凋零的玫瑰花。  相似文献   

5.
《钢琴课》是一部从女性主义视角关注女性的生存和爱情的影片,是现代女性主义电影的经典之作。主人公艾达身上体现了父权制对女性无处不在的权力压迫,而艾达也自觉而坚定地做出了相应的抵制和抗争:从失语沉默到重拾话语,从男性凝视的客体到凝视男性的主体。文章试从失语与凝视两个方面分析艾达身上所表现出的鲜明的女性意识和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6.
在一个由性别不平等所构造的世界中,"凝视"是男性的特权,而女性身体通常成为男性凝视捕捉的欲望对象。在达斡尔族女作家孟晖的长篇历史小说《盂兰变》中,作者以女性的视角试图掌控并进而解构"凝视"的权力,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分解那些建构在性别差异基础之上的严格且不容僭越的二元对立。女性作者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写作的智慧、力量及前景,在不断跨越边界的、不断自我质疑的过程中实现一次次地超越。  相似文献   

7.
纵观近些年的国产大片,女性服饰造型的性感暴露已经成为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男性作品中。透过这种服饰表象发现,银幕上的女性形象常是男性按照自己偏爱的类型幻想出来的"他者"。作为一个空洞的能指符号,银幕女性不可避免地沦为了男性欲望的"凝视"客体。  相似文献   

8.
漫游与凝视:川端康成《雪国》的探察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端康成在早期创作了许多“掌小说”,其中的小说技巧与美学趣味,在后来的长篇小说《雪国》里得到继承和发展。作者本人的生活美学与文学美学相交融,充盈其中。岛村作为现代浪荡子所进行的漫游具有双重美学意义,既是行动的漫游,又是思想的漫游,而在漫游与凝视中,男性角色显示出对爱情与生命的不断探察,颓废形骸之下蕴藏着“浮士德”式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尽管今天存在着从“看电影”到“玩游戏”的转变,但让玩游戏成为可能的,仍然是作为其形而上学基础的凝视。从福柯和梅洛-庞蒂开始,凝视不仅仅是一种孤立的观看,还是一种权力,一种建构事物秩序的权力,它不仅建构了外在世界和事物的秩序,也将身体性主体纳入这个世界的秩序中。在电子游戏的世界中,这种凝视被双重化了:一方面是具身化的凝视,即屏幕前玩家的观看;另一方面是游戏角色的虚体化凝视:游戏的世界秩序是按照这种双重凝视构成的。双重凝视之间的辩证关系就是“玩游戏”的本体论前提。但是,如果深入游戏世界之中,会发现那个虚体化的凝视会变成德勒兹意义上的重复,它生成了不连续的内在性平面。在那里,两种凝视的关系会发生反转,即原先由具身化凝视控制虚体化凝视的游戏过程会翻转为虚体化的感触性关系,从而为现实主体开辟了一个潜能世界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尽管今天存在着从“看电影”到“玩游戏”的转变,但让玩游戏成为可能的,仍然是作为其形而上学基础的凝视。从福柯和梅洛-庞蒂开始,凝视不仅仅是一种孤立的观看,还是一种权力,一种建构事物秩序的权力,它不仅建构了外在世界和事物的秩序,也将身体性主体纳入这个世界的秩序中。在电子游戏的世界中,这种凝视被双重化了:一方面是具身化的凝视,即屏幕前玩家的观看;另一方面是游戏角色的虚体化凝视:游戏的世界秩序是按照这种双重凝视构成的。双重凝视之间的辩证关系就是“玩游戏”的本体论前提。但是,如果深入游戏世界之中,会发现那个虚体化的凝视会变成德勒兹意义上的重复,它生成了不连续的内在性平面。在那里,两种凝视的关系会发生反转,即原先由具身化凝视控制虚体化凝视的游戏过程会翻转为虚体化的感触性关系,从而为现实主体开辟了一个潜能世界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黛茜.密勒》是亨利.詹姆斯"国际主题"小说的一篇早期代表作,也是一部具有"漫游小说"性质的作品。笔者拟用"凝视"理论,阐释小说人物之间复杂的凝视关系及其有趣的凝视游戏。这一凝视游戏中,凝视者与被凝视者的身份悄然发生转换。黛茜在这场凝视游戏中有效地进行对抗性凝视,由凝视客体转而成为凝视主体,温特伯恩及欧洲文化则成为凝视客体,形成另一种"他者的景观"。亨利.詹姆斯在这一凝视游戏中完成了美国文化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安吉拉·卡特聚焦"凝视"的政治之维,通过对凝视理论的合理性吸取、创新性迁移与描述性发掘,对父权文化语境中的多元性"凝视"进行了叙事演绎与形象诠释,再现了视觉场域的主体与客体在目光、肉体、思想、精神等多个层面的博弈。卡特小说中出现频率最高且极具震撼冲击力的"凝视"主要有窥淫性凝视、镜像性凝视、规训性凝视。在父权文化的重围高压下,女性从敛眉遭视到张眉自视直至扬眉还眼,这既是西方女性主义形象斗争史的"三级跳",也是卡特"还眼"政治的三部曲。卡特在凝视与反凝视、监控与反监控、惩治与反惩治的较量中勇敢地彰显女性主义趋强的政治色彩,使其女性主义文本的政治意义达到罕见的高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13.
《天浴》是严歌苓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主要讲述了女知青文秀用肉体换取回城机会的故事。主流评论常常将这部小说的主题总结为对“文革”的批判。然而事实上,《天浴》着重描写的是男性对于女性的霸权,“文革”只不过是这种霸权发生、存在的舞台,作家的批判重点是霸权本身,而绝不是这个舞台。但同时,《天浴》也不是一部激进的女权主义文本,在否定男权的同时,作品对包括文秀在内的女性自身的弱点也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凝视”角度解读布兰琪的悲剧命运。在理想与重生的“凝视”中,布兰琪的新奥尔良之旅试图在看与被看的辩证交织中重新构建自身的身份:一个具有南方优雅与北方强力的新女性。然而在北方工业社会的强力和男权社会的强势等双重压迫下,她的身份重构的希望破灭了。布兰琪由此成为西方文学史上一位理想精神被现实社会扼杀的悲剧典型。  相似文献   

15.
[摘要]“凝视理论”的现代哲学导向成了文学反观的一个重要借鉴。回观文学理论,镜像说——包括作家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反映生活的典型性,作品的社会独立性以及读者的接受等都可在“凝视理论”中找到原型依据和对话机制。本文以“锁孔”和“猫眼”的借喻,反观文学理论中的相关命题和问题,以期在反思语境中达到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严歌苓的小说《扶桑》凸显着帝国站在东方主义立场上对华人的"凝视",通过带有巨大权力意味的凝视,被凝视者被塑造成了他者。该文结合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探讨严歌苓将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女性化,甚至是妖魔化书写进行的逆写。小说中的妓女扶桑在凝视下保持着一贯的笑脸,这笑脸构成的"反凝视"影射出美国白人对华裔移民粗暴的种族歧视和灭绝政策,以及被扶桑神秘的东方色彩迷恋一生的白人克里斯对种族问题的良心叩问。围绕着妓女扶桑的爱与婚姻,严歌苓的小说打破了西方意欲凸显自身强大而东方弱小构建起来的东方主义话语,赋予了处于失语状态的华人以言说的机会,并且书写着真正意义上的东方。  相似文献   

17.
凝视本是出境旅游者的基本欲望,但基于资本、权力而来的霸权凝视容易导致主客双方的文化阻隔和疏离。对话是处于同一理解平面和交流规则的沟通方式,具有相互理解和尊重的主客对话能在出境旅游主客两端形成"我—你"或"你—我"的和谐关系框架。凝视转向对话,更有利于主客双方正视差异、培育共识,实现双方在旅游发展中的共生与共进。  相似文献   

18.
以福柯关于凝视的权力机制的论述为理论出发点,解读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认为爱米丽和杰弗逊镇民对凝视权力的争夺构成小说的基本内容,并对小说中存在的三种凝视关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9.
在19世纪末的英国,父权社会导致女性形象是在男性凝视下塑造的。为了反抗这种符合男性利益的、单一的形象塑造,“新女性”应运而生。该形象中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与不一致性:一方面,她们思想自由、独立自主,对婚育兴趣不大,敢于直白表露情欲并追求权力,对“家庭天使”形象及男性的支配性地位构成挑战;另一方面,她们在对情欲、母性职责、权力的疑问中屡陷困境,被迫向父权传统妥协或接受惩罚。“新女性”拒绝男性凝视,却在父权社会中找不准女性定位。因此,这是对女性身份重塑的一次不彻底的尝试,女性如何从父权制中突围依然悬而未决。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中,学术界或盛赞其自主的婚恋观念,或肯定其对女性才情的重视。但是,倘若用社会性别理论去解读这些小说,就会发现,这些男性作者笔下的女性有关爱情婚姻的诸多观念,仍是出于“菲勒斯中心”的男性理念。于是,在男性话语统摄之下,女性成为一个没有主体的“他者”,一个“失语”的存在。小说作者们虽然在特定的时代文化氛围中极力显扬、夸饰女性“才情”,由于缺少新的思想资源作为支持体系,其理想女性观仍然未能脱出男性中心的价值关怀,充其量只不过是男性作者怀才不遇之情的一种外化,显示了男性对女性的全面凝视和文化书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