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突破苏联模式,结合中国国情对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本文重点阐述了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形成的国际、国内及毛泽东个人原因,它对于进一步研究毛泽东工业化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民主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都十分重视工业化问题,并提出了系统的工业化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经过近30年的艰苦奋斗,建立了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和探讨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对于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本世纪头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在总结历史经验中实现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新中国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第二次结合”思想。毛泽东总结历史经验,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社会统筹发展理念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精华,它是基于中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化乃至现代化的转变过程中,如何使经济结构合理重组和社会关系有机整合的理论思考。它秉持实现多元利益主体的共同发展和在发展中利益分享的道义立场。其时代价值在于:一是创造性破坏主要体现在“以苏为鉴”的提出;二是创造性建设主要体现为部分解决移植苏联模式中滋生出来的问题和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思想传承。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工业化道路思想是其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开辟,则是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成果之一.它经历了一个思想认识上逐步深化的过程,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的、用科学技术武装的、开放式的工业化道路.这些思想和实践必将为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工业化思想着眼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各种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江泽民工业化思想在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途径、布局、体制选择和制度选择等方面实现了对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历史超越。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改革者,他从不迷信“本本”,不盲从照搬外国的模式与经验,而总是孜孜不倦地探索,不断地试验,努力寻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许多关于改革的思想。本文仅概要地阐述毛泽东同志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就教于读者。 一、毛泽东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确立和发展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我们党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不得不师从苏联,把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整套观念和体制移植过来,“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的,自己的创造性很少”。尽管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但也不得而为之。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揭露了苏联的某些弊端,“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从而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重新认识苏联模式和经验创造了良好的开端。毛泽东同志认真反思照抄苏联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了我国几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56年 4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开始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既标志着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不仅是我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家。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从“学习苏联”到“以苏为戒”,总结我国建国初期建设国民经济过程中的得与失,在不断的对中国工业化道路进行艰辛探索的过程中,最终创造出一条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工业化道路。这一伟大理论成果具有长远的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开拓了我国建设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思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初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总结了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倡导并率领党和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创了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进行的,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理论。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刚一建立,毛泽东立即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他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提出了从我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原则。他深刻地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提出了必须不断地调整、改革、完善用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他反对照搬外国的模式,提出要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他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些思想是毛泽东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杰出贡献。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正是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八大前后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科学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效法苏联,逐步确立起了苏式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模式。这种模式在当时曾对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起到过积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其弊端也日益暴露了出来。八大前后,毛泽东敏锐地觉察到了这种模式的严重弊端,从1956 年起就开始着手探索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模式的经济建设道路,在工业化道路、利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思想,为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理论孕育萌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开始了共产党人用实事求是的眼光观察中国并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在解决民主革命的问题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问题的过程中分别产生了两次飞跃,其重要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五个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深入和具体化,是着眼于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新探索,全面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突破了苏联模式并结束了“姓资与姓社”、“计划与市场”的思想纷扰。在全面推进市场化进程中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人人在政治上经济上平等。实现平等的途径是在经济上发展生产力 ,消灭私有制 ,实行按劳分配 ;在政治上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在思想上批判违反平等原则的错误思想。毛泽东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是马列主义关于科学科会主义的思想和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 ,实践来源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中国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在不断地深化。2013年11月召开的“毛泽东遗产:思想·制度·道路”国际学术研讨会,无疑是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推进。与会的国内外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毛泽东与现当代中国社会的伟大变迁”、“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发展与当代价值”、“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及制度的关系”、“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毛泽东研究:史料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既有宏观把握,又有微观研读,体现了当今国际学术界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与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尽快摆脱贫穷和落后 ,从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初 ,毛泽东着重研究了工业化问题 ,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理论。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提出 ,坚持了三个基本原则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工业化思想 ,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大潮的先河 ,为后人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厦的构筑奠基。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奋斗目标,并从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现实条件出发,提出“以俄为师”的战略策略。但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这个策略改变为“以苏为鉴”,毛泽东开始带领中国探索符合自己特点的工业化道路,并最终确立了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从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条件、道路和模式比较的角度对这一过程进行探讨,分析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得失成败及其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经历了革命时期的扫清障碍、建设时期的早期探索、改革时期的初步确立与新时代的推进拓展四个阶段,其中,毛泽东领导了革命时期的扫清现代化两大障碍与建设时期的中国式现代化早期探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与事业的拓荒者、先行者与奠基者。他终其一生心系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致力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他主张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反对不顾中国国情照搬旧式民主革命与苏联革命模式,反对不顾中国国情照搬西方现代化与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他在革命时期主张以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扫除实现现代化的两大障碍,以革命解放生产力;新中国初期主张以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推动国家工业化,以革命促进生产力;在晚年为革命与建设的关系所困扰,幻想以“抓革命促生产”并导致了严重失误。他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认识,经历从“国家工业化”的“一化”,到“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的“二化”,到“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三化”,再到定型为四个现代化的过程,这表明他对后来二十大报告所概括的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显著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与探...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建国以来,对如何发展中国经济,事实上存在着三种发展模式,即苏联模式、毛泽东模式和邓小平模式。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从而都着力于建构社会主义制度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理想目标模式。毛泽东基于“以苏为鉴”的认识而设计的经济发展模式,从主观意图上讲意味着对苏联模式的否定,但从客观效果考察,这种发展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触动苏联模式的制度结构。而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将使我国彻底摆脱苏联模式,真正实现对苏联模式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论述了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有机联系,把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自由解放作为中国进行现代化的必要社会前提;把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工作,确立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明确了中国现代化的前进方向;把科学技术现代化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关键;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并选择中国自身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苏联的建设经验曾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参照系。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以俄为师”的建设道路。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又提出“以苏联为鉴戒”的口号。通过对苏联经验的学习、对比与借鉴,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执政理念。其创新与失误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与前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