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认为设立独立董事的依据是解决委托人同代理人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弥补我国现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表现在既独立于大股东,也独立于经营者,独立董事纯粹是一个局外人。在我国引入独立董事要正确划分独立董事同监事会的职能,独立董事的职能是监事会行使监督职能之后留下的"死角"和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所应承担的特殊职能,实行二者互补。  相似文献   

2.
监事会和独立董事是公司重要的监督形式之一,这里通过对国外公司监事机构立法理念以及不同的监事会模式的论述,就国内公司监事会的立法缺陷和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了分析,提出应在立法中赋予监事会更多的职权,以充分释放监事会的监督效应.  相似文献   

3.
监事会和独立董事是公司重要的监督形式之一,这里通过对国外公司监事机构立法理念以及不同的监事会模式的论述,就国内公司监事会的立法缺陷和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了分析.提出应在立法中赋予监事会更多的职权,以充分释放监事会的监督效应。  相似文献   

4.
论监事会监督机制的立法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力监督与制约是现代公司治理的核心。在中国,对于公司监督机制的构建,认识上分歧很大。外国公司法规定有股东及股东大会、独立董事、监事会、外部监事等监督机制。监事会是中国法定的唯一常设监督机构,在公司监督体系中地位重要,但在实践中却徒有虚名。中国目前阶段不应废弃监事会制度,相反应加强其监督职能,实行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并存的制度。在这两种制度都产生实效之后,可将监督机制的选择权交给公司。完善监事会制度,在立法上应引入外部监事制度,强化监事会的职权,增设董事会、监事会的义务和责任。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按照现行<公司法>的规定,在监事会已经被赋予监督董事会和管理层职能的情况下,又正式确立了独立董事的法律地位,于是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就构成了公司的主要监督力量.本文简单阐述了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着重分析了两种制度之间存在的冲突,并初步提出了协调两种制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独立董事制度目前在我国处于一种尴尬境地,一方面独立董事成了"人情董事"、"花瓶董事",另一方面有关独立董事被诉的案件日益增多,独立董事未能起到预期的作用。这根源于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时未充分考虑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将独立董事与监事会作为一种强制性并行的监督机关,二者职责不清,造成监督功能弱化。我国应借鉴日本公司法的做法将独立董事与监事会作为选择性监督机构,二者只能择其一,同时设立各专门委员会,增加独立董事比例,适当减轻独立董事的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7.
独立董事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地位已被正式确立,随着独立董事制度的引进,也伴随着颇多的争议。本文通过对以德国和美国为首的两种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分析,来探讨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能否并存,并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加强我国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监督职能提出相关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8.
独立董事制度发挥有效作用需要若干条件。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上市公司建立过程中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健全、现有的独立董事资质不够、激励约束机制不足、与公司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发生冲突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并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为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实施创造制度环境;建立行业自律体系,使独立董事职业化,建立独立董事市场;明确独立董事与监事会之间职责的区分。  相似文献   

9.
监事会是大陆法系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公司监事会远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其根源主要在于监事会制度的设计与现行的市场环境之间缺乏对应性 ,表现为相关公司立法上的不足与疏漏。针对这种情况 ,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践提出了若干完善对策。同时认为 ,应该协调好监事会制度与独立董事制度的关系 ,二者职能上的协调是完善我国公司内部监督体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0.
关于监事会和独立董事融合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立董事制度的基础是“一元制”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在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存在着制度障碍;从试行独立董事制度的企业来说,也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只有取独立董事之长补监事会之短,建立外部监事和董事监事,形成一个强大的监事会,才能更好地行使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受到担任公司决策者的大股东控制,导致董事会对经营者监督的缺失、董事会无法保护股东利益、公司资产大量流失等一系列问题,故引进英美法系国家的独立董事制度。文章从激励的角度通过建立博弈模型来定性阐述如何确保独立董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实行独立董事制度的障碍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及<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先后出台,独立董事制度作为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项重要制度,已经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在我国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可能出现认识、人资、信息等障碍,因而,必须正确认识独立董事的作用、妥善处理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关系,明确双方的职责分工等.  相似文献   

13.
独立董事制度产生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单轨制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自2001年在上市公司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不同,存在适应性问题。文章就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适应性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只有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入手,理顺监事会与独立董事的关系,调整公司股权结构,完善独立董事遴选程序,健全绩效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才能解决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适应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独立董事原本是在美英等国公司治理结构中建立的一种独特的制度。董事会建设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同时它又是公司治理的难点。在我国独立董事制度推行时间还很短,做为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项工具,这一制度尚处于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阶段。如何更好的在我国实践独立董事制度就成为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正值公司法修订草案引入一元制公司治理结构之际,重新检视董事会在中国公司治理中的角色定位与功能面向具有特殊的意义。面对监事会制度长期以来的形骸化现象与混合模式下出现的公司监管重叠与监管中空等现实问题,监督型董事会在中国公司代理权下沉现象普遍存在的背景中将应运而生。相比于传统董事会,监督型董事会以其在公司治理中的监督功能为核心,尤其在监事会缺省的一元制语境中更应作为公司内部监督机关而发挥作用。在保证主体独立性与对象全面性的基础上,新架构下的董事会将能实现监督的灵活性与深入性,宜建构强化弱势股东话语权的选任机制、保障监督主体抗衡力的行权机制、创新多元的激励机制与权责适应的追究机制,从而充分发挥董事会的监督功能,进而推动中国公司治理实践与现代公司制度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自2001年8月1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后,关于我国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曾引起激烈争论.实际上,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上市公司已经逐步建立[1],因此讨论的重点不应再是是否应该建立独立董事制度,而是如何完善使之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相协调,发挥其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在形式上已经建立了规范的公司监事监督制度,但是监事会在实践中普遍未能产生相应功效;后来又引入独立董事制度,但是其作用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值得怀疑.在公司治理结构上,英美法系采"一元制",大陆法系采"二元制".相应的,在公司内部监量机制上,二者分别采独立董事模式和监事会模式.两种模式各有优劣,近年来呈现互相借鉴的趋势.应该在公司法中明确规定公司监事监督制度模式,并吸收独立董事制度的合理因素,加强监事的独立性和监督能力建设,进一步改良监事会制度.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公司治理特征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选取2008-2011年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内部控制指数.分析了第一大股东比例、控股股东性质、董事会规模、董事会与总经理兼任情况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比例越高,内部控制有效性越低;当控股股东性质为国有时与内部控制有效性负相关;董事会规模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有激励作用;独立董事与监事会规模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