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北征》是杜甫的巨制,是政论与抒情诗巧妙结合的典范,无论主题的重大,诗艺的卓绝,都可算杜诗的高峰.前人对《北征》的评赞已经不少,我这里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正于杜诗专家和喜欢杜诗的朋友们.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影宋本《王十朋集百家注杜少陵诗史》在《北征》题下,引王彦辅曰,“后汉班彪更始时避地凉州,发长安,作《北征赋》”,这不过讲北征二字的出处.近人胡小石《北征小笺》说(下文称胡笺):《北征》,“结构出赋.班叔皮《北征》(赋,下二同) 曹大家《东征》,潘安仁《西征》,皆其所本,与曹、潘两赋尤近.”又说《北征》的首联云,“曹大家《东征赋》,起两句:惟永初之有七兮(汉和帝),余随子兮东征.时孟春之吉日兮,撰良辰而将行”云云.潘安仁《西征赋》起句,“岁次玄枵,月旅蕤宾,丙丁统日,己末御辰,潘子凭轼  相似文献   

2.
罗含《湘中记》是东晋地记的早期代表作,尤其以山水描写见长,为中国山水散文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湘中记》是罗含在晋穆帝永和、升平年间任宜都太守时所作,大约于南宋末亡佚。该书现有陈运溶《麓山精舍丛书》、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说郛》宛委山堂本等辑本,但上述各辑本仍有遗漏和不足。补辑辨正《湘中记》佚文,也是《湘中记》研究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东汉末年刘熙编撰的《释名》是一部探求词语理据的著作,它在解释词语理据的同时也介绍了一些百科性知识。全书有近30条词语跟古代妇女直接相关,反映了古代妇女生活事象和生存状态的某些侧面,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4.
明代皇后从初期独尊有为到末年贬抑无为,生存状态呈不断恶化趋势,主要与皇帝"废后"打压、宠妃恃宠挑衅有密切关系。究其深层原因,特殊选妃制度使后妃处于完全依附状态,后权缺乏制度保障,皇帝退回深宫导致后权急剧萎缩。这种状况产生深远影响,皇后对皇帝的规劝效能丧失,后权式微,进而恶化储君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5.
《有狐》一诗,三叹其“忧”,深忧“之子”无衣。而“无衣”所指向的是战争、行役。《诗经》中写狐的诗歌,“狐”喻指征夫。故而《有狐》为征妇怀远之诗。而“征夫无衣,征妇送衣”这一母题一再被摹写。  相似文献   

6.
《钟山》杂志在我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的引领和倡导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尤其在"新写实小说"和"新状态文学"的倡导上更是功不可没。文章重点就《钟山》对"新状态文学"的倡导进行了反思,认为"新状态文学"的倡导和理论构架具有召唤性与浪漫性、模糊性与矛盾性、功利性与策略性等特点,因此在更大程度上是一次占据文化市场份额的话语权力争夺。但由于话语圈的狭小和文化场的紊乱,所策划的"新状态文学"最终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诗经》行役诗具有两层情感结构.行役之苦,家国责任感的认同,个体生命无法掌控的哀伤幽怨,对行役和统治阶层的怨恨,畏惧蜷伏的生命情绪,这些情感因素共同作用,组成了《诗经》行役诗第一层情感结构.在此基础上,第二层结构寻求情感的寄托和出口,表现为双重的选择.行役者将其生命情感寄托于家园,或者回过头来,再次在现实中寄托生命的社会价值.《诗经》行役诗采用特殊的抒情策略,其抒情往往缘事而发,或直白,或委曲,以叙事为抒情基点.叙事主体的选择和时空转换的思维拼接方式,形或了不同的抒情效果.  相似文献   

8.
"原初状态"是罗尔斯《正义论》一书的逻辑起点,它并非被设定为历史上的存在,而只是思维中的存在,即一种假设的存在状态。罗尔斯正是通过这种假设的状态使政治哲学重归契约论,实现了契约论在西方道德哲学史上的复兴,但这种预设的理论本身却存在着诸多困境,体现在正义的环境、无知之幕和选择对象的设计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法显《佛国记》和谁最先发现新大陆祝注先东晋至十六国时代(公元317—420年)的佛门弟子法显因著有《佛国记》而闻名于世。《四库全书》独具慧眼把《佛国记》列入史部·地理类。《辞源》、《辞海》都收录了《佛国记》条目。《辞源》说它“是我国现存有关海外交通的...  相似文献   

10.
赋作为一种韵文形式,始于战国时期。战国时荀卿有《赋篇》,宋玉有《高唐赋》、《神女赋》、《风赋》。到了汉代,赋成为一种主要的文体,作者亦众。如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都有长篇大赋,驰骋词藻,铺张扬厉,夸耀汉德,但看不到作者情志的陈述。惟自西汉末东汉初班彪作《北征赋》,后来班昭作《东征赋》才开始有抒情的小赋,至东汉末年短篇小赋才多起来。如蔡邕有《述行赋》,赵壹有《刺世疾邪赋》,赋体由此有了新的发展。魏晋时期小赋盛行,就成为赋体的主流了。今略述其盛行的原因、句式及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11.
《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著名作品之一。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江苏无锡人。是东晋时期杰出的画家、美术理论家。他的绘画理论著作主要有:《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画论》等。他的传世作品有《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洛神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世说》中九个不大引人注目的问题一一检视,认为:一、六朝人惯称《楚辞》为《离骚》;二、东晋一代重视吴声民间歌曲,《世说》是最早提及吴声歌曲的书;三、张湛曾撰《古今九代歌诗》七卷,《古今箴铭集》十四卷;四、世人以郗超比苻坚,非无缘故,乃同“好施”、“奉佛”、“广交才能之士”等;五、《世说》记泰山南城羊氏特多;六、《世说》记单忱后人“诸羊后多知书,而射、奕余艺莫及”有误;七、“羊孚年三十一年”是正确的;八、东晋士大夫作兴书扇;九、《语林》一书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     
陶渊明,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乙丑(公元365),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427),是晋宋时期最著名的文学家。字元亮,晋亡之后,改名潜,字渊明。因为他做过一篇《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所以又被称为“五柳先生”。东晋末年刘裕专政时曾经征他为“著作郎”,他拒绝了,诗人颜延之作《陶征士诔》说:“故询诸友好,宜谥曰靖节征士。”后人又称他为“陶靖节”、“陶征士”“陶征君”;还因为他最后做过八十几天的“彭泽令”然  相似文献   

14.
《扬州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曾刊拙文《〈史记·项羽木纪〉中的两个“当”字》,现再补两证: 一《管子·小问》记齐桓公与管仲密谋伐莒,而为齐之役人东郭邮察知一事,亦见于《吕氏春秋》、《说苑》等书。役人或作东郭牙、东郭垂等等,但事迹相同,记述文字相似。役人是从两人谋划时的神色、口的形状、手指向莒国的态势,并结合“小国诸侯之不服者唯莒”的实际而判断出来的。役人回答两人诘问时,关于手势的陈述,各书所记如次: “兴手而指,势当莒也。”(《小问》) “君举臂而指,所当者莒也。”(《吕  相似文献   

15.
"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之一,但它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就已经存在。在福克纳的《八月之光》中,人物的存在状态呈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特征。以主人公克里斯默斯为代表,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三种:时间中的悬浮、空间里的游离和精神上的偏执。而失去确定性之后孤独飘荡的个体,就成了《八月之光》中的核心意象。对于这种困境,福克纳在小说中虽未明确地给出拯救的方式,却通过莉娜的象征意义间接地指出了一条解救之道。  相似文献   

16.
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后,曾二次改修《明太祖实录》,渲染明太祖末年有心传位其人之假象。前贤王崇武、黄彰健等史学大家曾对此进行揭发。但其中一篇论文,根据《毓庆勋懿集》所载敕书,论定《明太祖实录》中所载朱棣于洪武末年曾受命统率诸王备边防秋的两篇敕书,系伪造史实。而从明初诸王受命共同出军必用兄长担任统率之惯例考察,该文所持论点难以成立;现存史籍中亦有可信的证据,可以说明《明太祖实录》的两篇敕书并未造假。该文之失误似为史学大家之偶出一失。此两篇敕书之是否造假,关乎对明太祖逝世前夕燕王朱棣政治地位及其与朝廷关系状况之了解,亦关乎对靖难之役发生背景及当事双方责任之评估,不可不予重视。  相似文献   

17.
《咄咄吟》是反映鸦片战争中重要战役之一——奕经东征之役——的史诗。作者贝青乔,(1810一约1863)字子木,江苏吴县人,诸生。其著作除《咄咄吟》外,还有《半行庵诗存》、《苗俗记》等行世。 鸦片战争初期,在林则徐、邓廷桢等的主持下,禁烟和抗战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不久,投降派得势,道光帝撤了林、邓的职,局面日非。到广东取代林则徐的琦善放手卖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爱好神仙方术的社会风气很盛。由《山海经》、《穆天子传》发展而来的《搜神记》系东晋干宝所撰。其中以神祗灵异的故事为主,也有一部分富有现实意义的民间传说。《李寄》为名篇之一。对于李寄斩蛇的英雄事迹的描述虽不免粗疏,仍不失为童年时期的古代微型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佳作。它以相当大的艺术魅力,广泛流传,激动着历  相似文献   

19.
扬雄是西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语言学家,不仅辞赋获得后世肯定,在汉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其《法言》中提出的"征圣宗经"思想,以及他对"文质观"、"述作观"的论述也颇受韩愈推崇。在此基础上,韩愈提出"道"之体系,并由此发展出"文以明道"、"道""文"双修、"陈言务去"、追求创新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东汉末年,荀悦受命以《左传》体即编年史体,重新整理纪传体《汉书》。建安三年,荀悦开始撰写《汉纪》,至建安五年完成。由于《汉纪》据《汉书》而成,乃中国第一部断代编年体史著,故历来不乏探讨两书关系的论著。《汉纪》在史体方面开创先河,但论者鲜有全面探讨《汉纪》与《史记》、《汉书》关系者。其实三书皆记西汉一代历史,而其中所记内容又多有重复,故本文拟通过比勘《史记》、《汉书》与《汉纪》,以补校今本《汉纪》,并据以订正《史记》与《汉书》之讹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