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考察未成年犯罪人的自我控制状况,并探讨人格、家庭功能、亲子依恋对青少年犯罪人自我控制的影响。方法:以137名少年管教所未成年犯罪人和140名普通中学生为样本,采用自我控制量表、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家庭功能评价量表中文版、亲子依恋问卷进行施测,运用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Log istic回归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犯罪青少年与普通中学生在自我控制的冲动冒险性和自我情绪性上有显著差异;运用自我控制所有变量的完整模型,能有效区分犯罪组和一般少年组,预测成功率达到68.6%。外向性、父母控制、父子疏离感对未成年犯罪人的自我控制中的冲动冒险性维度具有显著预测作用;谨慎性、情绪性、亲密度、父母关注、父子疏离感、母子信任感对青少年犯罪者的自我情绪性维度具有显著影响作用;宜人性、谨慎性、家庭关系、父子沟通、母子疏离感对青少年犯罪人的简单倾向性维度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自我控制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变量;少年犯罪者的低的自我控制与其人格特质、家庭功能系统特征及亲子依恋质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留守儿童人际情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从而为留守儿童的教育辅导提供启示,采用《中国青少年人际情感问卷》对安徽省345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留守儿童人际情感及其下属因子得分均低于全国常模,其中归属感和乐群感最高,合作感和亲密感得分最低;(2)留守儿童人际情感在性别上的差异不显著,但在学业自评上的差异显著;(3)留守儿童人际情感受家庭因素(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学校因素(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关于青少年疏离感研究的理论分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期是个体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但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有些个体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疏离感。国外的研究发现,青少年的疏离感与问题行为、犯罪行为成正比,强烈的长期的疏离感会严重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和谐发展。我国研究者也日益关注对青少年疏离感的研究并构建出疏离感的理论模型。当前背景下,关注中国青少年疏离感的发展,对拓展自我同一性的理论研究和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来说,都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采用12项一般家庭功能量表、友谊质量量表和小学生心理素质量表调查了1616名中高年级小学生,以探讨家庭功能、小学生友谊质量和心理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友谊质量在家庭功能和心理素质之间所起的作用。结果发现:(1)家庭功能与小学生友谊质量、心理素质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s<0.01);(2)家庭功能显著预测友谊质量(β=0.672,p<0.001)和心理素质(β=0.821,p<0.001),友谊质量显著预测心理素质(β=0.738,p<0.001);(3)友谊质量在家庭功能和小学生心理素质之间发挥中介作用(ab=0.496),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7.7%。  相似文献   

5.
学前教育、家庭教养方式的价值性研究以及青少年社会交往能力的研究由来已久。笔者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 2013-2014年基线数据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教养方式在是否接受学前教育和青少年社会交往能力之间有着显著的 中介作用,且在农村地区更为显著;学前教育可得性在城乡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等。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公共教育资源投入,改 善学前教育不平等;加强家园合作,完善学前家长教育;发挥多方力量推进实现留守儿童幼有所伴,增进儿童积极情感。  相似文献   

6.
选取郑州2所中学初一至高二年级的学生为被试,采用青少年亲子沟通量表(PACS)和自卑感量表(FIS)探讨亲子沟通与中学生自尊发展的关系。结果发现:青少年亲子沟通性别差异不显著,初一、高一、高二学生的亲子沟通质量更好。青少年普遍感知与母亲的沟通更好。家庭良好的亲子沟通对青少年自尊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小学生家庭功能、睡眠质量、创造力三者的现状及其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评量表》对黄山市2所小学的4-6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1)情感介入是高年级小学生最主要的家庭功能问题,情感反应次之;家庭功能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睡眠时间是高年级小学生睡眠中的主要问题,睡眠效率次之;睡眠质量和睡眠效率分别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3)高年级小学生创造力发展较为平均。(4)睡眠质量与家庭功能、创造力与家庭功能存在显著性相关。研究得出:良好的家庭功能可以提升小学生的睡眠质量与创造力。  相似文献   

8.
探讨青少年心理素质和自尊在其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之间的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自尊量表以及长处和困难问卷(学生版)对116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青少年社会支持、心理素质、自尊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2)社会支持能够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问题行为;(3)社会支持能够分别通过心理素质与自尊的中介作用来影响来青少年问题行为;(4)社会支持能够通过心理素质-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亲密度与适应性中文版量表(FACES II—CV)和高中生生存质量量表(HSS—QOLS)对532铝绍兴市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在高中生家庭功能亲密度和适应性维度上.城镇学生优于农村学生,高收入的家庭优于低收入的家庭,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在高中生的生存质量方面,男生优于女生,独生子女优于非独生子女,城镇学生优于农村学生,高收入的家庭优于低收入的家庭;(3)高中生生存质量各维度和家庭功能亲密度、适应性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且生存质量量表中的社会功能维度、家庭因子与家庭功能的相关系数达到0.5;(4)随着亲密度水平和适应性功能的提高,高中生的生存质量水平呈明显的同步上升。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青少年人格特质、生活满意度与网络成瘾的现状,并检验生活满意度的中介作用,笔者采用中国大五人格问卷 简式版、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对整群随机抽取的607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人格特质、生 活满意度和网络成瘾总分的得分分别为(161.10±20.52)(181.37±30.13)(50.73±14.81);青少年人格特质除神经质(r 值为0.32,P 值均<0.01)、生活满意度各维度及总分与网络成瘾总分之间均呈现显著负相关(r 值分别为-0.11~-0.42,P 值均<0.01);严谨 性(β =-0.54,t =-6.16,P <0.01)、宜人性(β =-0.29,t =-3.41,P <0.01)、神经质(β =0.42,t =6.37,P <0.01)对网络成瘾预测作用具有统 计学意义,可以解释网络成瘾19.22%的变异。环境满意度(β =-0.86,t =-6.43,P <0.01)、学校满意度(β =-0.21,t =-2.59,P < 0.01)、家庭满意度(β =-0.17,t =-2.17,P <0.01)对网络成瘾预测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解释网络成瘾18.98%的变异;生活满 意度在人格特质各维度及总分与网络成瘾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中介效应量分别为17.90%,17.27%,15.21%,14.62%, 14.57%,14.65%;中介变量生活满意度、自变量人格特质对因变量网络成瘾的Bootstrap95%置信区间结果范围均不包含0。青 少年生活满意度、网络成瘾均处于中等偏上程度,未达到乐观水平;其中,严谨性、宜人性、环境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家庭满意 度能正向预测网络成瘾,神经质负向预测网络成瘾;青少年生活满意度在人格特质与网络成瘾间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发展的视阈分析,所谓异化就是人与自身的分裂,自己与自己为敌。在19世纪,人的异化起初表现在生产领域即马克思所批判的人的劳动的异化,主要表现为劳动的过程、产品、对象、关系等都成为压迫工人的力量,后又逐渐扩展至其他领域,并形成普遍的全面的异化。特别是20世纪中叶即二战结束以后,人类突飞猛进的大发展,使得人的异化现象更为突显,异化形式更为多样。人的异化表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展的各个方面,如人的物化(卢卡奇),人的单面化(马尔库塞),技术的异化(海德格尔),消费的异化(弗罗姆、鲍德里亚),景观社会(德波),竞争的异化,环境、生态的异化以至于发展的异化等。  相似文献   

12.
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所论述的“异化”思想中所包含的多元化的批判维度。“文化批判”所涉指人的生存状态批判的领域向着另一个不同于马克思的横向面拓展,而实质上这种转变包含着一个批判体系的变化。从主体性的角度来审视,表现为物化意识的意识形态化和主体意识的能动性的缺失;从生产方式的层次来看,从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的西方马克思的思想家们改变了马克思在异化思想中对生产关系的批判的立足点,从而转向了对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生产力的批判;从异化的领域来看.异化的批判维度主要指向了消费领域当中而不是生产劳动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弗洛姆都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有所继承,也都对20世纪新出现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二者都通过异化理论对当今资本主义展开了深刻的批判。但是,他们异化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对异化现象的关注、关于异化原因的分析及消除异化途径的探讨又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本文旨在比较弗洛姆与卢卡奇异化理论的异同,使人们对当代的异化现象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自2005年秋学期开始,我校重点抓高中新课程的有效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实践,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扎实有序地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本研究结合我校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对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进行解剖与分析,并列举我校一些较成功的措施,以期为新课改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涵义即在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指导下,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促成学生终身发展.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是教学目标有效、教学过程有效、教学方式有效、教学结果有效。主要实施策略是,以引导探究为依托,实现有效的知识建构;以暴露思维作平台,实现有效的思维训练;以激发兴趣作前提,实现有效的情意驱动.  相似文献   

16.
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韦伯的理性化理论及其深受二人影响的社会理论进行了简要梳理,倾向于认为以韦伯理性化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性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并非截然对立的两极,它们从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理论维度对同一目标即工业社会的现实困境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激烈的批判.在此基础之上,理性化理论是对异化理论的一种回应,两者可以在更深的层面上、更广的领域中相互交融.因此,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韦伯语境中可以得到很好的阐释与充实.  相似文献   

17.
传统艺术的遗产有外化与内核之分。具体艺术作品是其外化,创作方法、艺术精神是其内核。常州画派有近千年历史,清初成为画坛正宗,但其传人只重外化,走向形式主义。扬州画派是清中叶崛起的一支异军,它善于向不同流派吸取营养,包括吸取常州派的优秀内核,在继承传统时敢于突破,在遵守法则时善于创新,在泼墨写意时发挥个性,从而领异标新于那个时代,并深刻影响后世画坛。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中强调人是一种真实自我的存在者,真实主体性是其本真表现,对人的发展历程进行人为分割并不违背于人的本真,社会成员理应遵循这种规律,但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活动发生分裂,出现多种价值观态势.建立在马克思异化语境下关于公民价值观态势表现的反思,是剖析异化劳动理论的价值性、探究社会成员存在现实问题根源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马克思所谈论的异化问题不是削弱了,反而是呈现出了强化的趋势,即人与社会的全面并化。如何看待现代社会的这种人与社会全面异化的现象?异化能否消除或扬弃?在众多学者的思考中,弗洛姆的回答无疑具有代表性。虽然他已去世多年,但他的思想在我们今天看来,仍具有借鉴价值和理论及现实意义。即本文拟通过梳理弗洛姆异化理论的线索,再次提出异化问题的时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