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凡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诗歌,创作之初都会有所不足,需经反复修改才能不断完善,以臻完美。许渊冲教授是一位著名的古诗英译学者,凭他那译笔优美的诸多古诗英译本驰名中外。从他所提出的古诗英译中应具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着眼,通过对他先后出版的不同译本中的若干源于同一原诗的译诗进行分析比较,探索许渊冲教授对译诗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的执着精神,并以此论证他对“三美”的不断追求。  相似文献   

2.
古诗英译究竟应达到何种境界,追求什么样的目标,这是古诗英译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唐李白《静夜思》一诗四种英译本的比较分析,提出并探讨古诗英译的意境传达问题。作者认为意境的传达应该是古诗英译的首要标准。  相似文献   

3.
以等效翻译理论为依据,采用理论和译文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论证了中国古诗英译中语音形式偏移这一翻译变通手段.从而指出,为忠实传达原作的效果,语音形式偏移在中国古诗英译中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针对古诗英译标准存在的多样化问题,拟从接受理论出发统一古诗英译的标准,分析了接受理论的可行性,并兼谈辜正坤的多元互补标准,从而得出用接受理论指导古诗英译有利于深入了解翻译的本质、传播中国文化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探讨古诗英译 ,认为古诗英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 ,更是一种认知行为。对原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对语码的表述都与认知有关。具体说 ,古诗英译是一个有关原诗作者、译者和译语读者认知语境趋同度大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国古诗有自己独特的形式、结构、格律和典故 ,而且大多数短诗言简意赅 ;相比之下 ,英诗则自由得多。灵活驾御语言 ,正确处理古诗英译 ,关键在于对古诗源语言和译语言的文化区别进行考究。文章就古诗英译中 ,分别对其韵律 ,选词和意境三方面的文化现象的处理进行比较分析 ,归纳出一些规律以求最佳翻译创作  相似文献   

7.
因“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持续深入,书写汉语古诗英译史显得颇为必要:鉴古以知今,以预测未来,对汉语古诗英译史的梳理,有助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总结数百年英译的成功要素,有助于探究如何在汉语古诗英译领域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文章对汉语古诗英译史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进行了梳理,并阐述了其研究思路。历时看,汉语古诗英译史可分为四个阶段:发轫期(19世纪以前)、发展期(19世纪)、兴盛期(20世纪上半叶)和繁荣期(20世纪下半叶迄今),这四个时期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发轫期的零星译介、发展期的选材多样化与翻译多彩化、兴盛期英译文本完整度和全面度在质和量上的飞跃、繁荣期译本“求全”和国内外译者队伍的壮大。此外,对汉语古诗英译的主体与环境、文本择选和译介策略等研究要点也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语用翻译理论的阐释,从文化差异和古诗含蓄性的角度讨论了古诗的难译性,指出古诗英译中运用语用翻译的必要性;结合例诗从3个等效层次上分析其具体的运用,最后从美学角度讨论其运用的限度问题.  相似文献   

9.
英汉诗歌的音律节奏以及篇章结构截然不同,因此译界对英译中国古诗的可能性一直争论不休.东西民族的思维模式存在直觉性与逻辑性、形象性与抽象性、模糊性与精确性三大主要差异,以上差异皆会造成中国古诗英译中的可译性限度甚至是不可译现象.  相似文献   

10.
国俗词语是我国五千年优秀文明的历史积淀,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俯拾即是。古诗英译中国俗词语的处理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比较两首古诗的不同英译本,分析在古诗英译中国俗词语的损失及补偿。  相似文献   

11.
从翻译美学观看戴乃迭对《边城》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沈从文及其在<边城>中所体现的美学特色,从翻译美学观所涉及的采风美和意境美两方面探讨了戴乃迭对<边城>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戴乃迭译文的成功表明在文学翻译中,"求大同,存小异"或求"功能对等"不失为传达原作美学意蕴的可行原则.  相似文献   

12.
唐代诗人司空图的<诗品>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史上因影响巨大而占有重要地位,其解读已难,英译更难.王宏印教授推出新的<诗品>英译,通过多种翻译手法的综合运用,实现了自己设定的美学追求.文章从词汇层面、句法层面、译诗的形式、音韵的补救、意美的再现等几个大的方面着手,分析归纳了王宏印教授<诗品>英译的艺术技巧与策略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为使中国古典诗歌在英译中占有一席之地,译界不少人作出巨大的努力,硕果累累;但在充分保证译文“音美”、“意美”的前提下能否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形美”似乎是前人未曾谈到过的话题。因此就如何方便实际场合中的诗歌(句)引用作一管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许渊冲先生是我国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第一人,他提出的"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和形美,是唐诗英译的主要指导原则。本文旨在通过对许渊冲的《旅夜书怀》的英译本进行研究,证明"三美"在诗词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根据许渊冲提出的"三美"理论,以《江雪》的英译为例探讨诗歌翻译中审美效果的再现,指出诗歌翻译是创造性的审美再现过程。要使译诗成功,译者应该从意义、音韵和形式3个方面着手,在再现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再现原文的"音美"和"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相似文献   

16.
模糊美是中国古诗语言的一大特点。翻译家在英译模糊的汉诗语言时甚感困难。本文分析了中外翻译名家英译中国古诗的不同译本,通过比较得出明确的结论:在英译模糊汉诗的时候.译语不能同样模糊。翻译家要尽力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并把正确传达原诗的意美放在第一位。诗歌英译的关键在于传达出原诗所要表达的真实内容。“知之”、“好之”和“乐之”是读者欣赏译文的三种:不同反映,也是翻译家不断追求使原文不断精益求精的三个标准。  相似文献   

17.
在英汉习语翻译中,由于两种语言的不同,可能会使其原有的音韵美、形象美及文化内蕴美丢落,这是一种遗憾,而在翻译中采用直译加注、意译法和借译法三种方法来进行补偿,可以使原文信息的丢落减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8.
许渊冲文学翻译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许渊冲先生中西文化交流的实践研究讨论了许先生文学翻译的目的、主张和标准。他翻译的目的是把一个国家的美转化为另一个国家的美,他翻译的主张是发挥译语优势,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  相似文献   

19.
尤金·奈达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奈达译论中存在明显的偏颇和不足,集中反映在他的“动态对等”、“读者反应”、“语言表现力”、“翻译即交际”、“翻译‘三性原则,”等新概念上。这种偏颇和不足的根源在于他学术经历、翻译实践和价值标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在阐述文体翻译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近年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为例对其在中国内地和台湾的两个汉译本进行分析,得出将文体翻译与儿童文学翻译相结合的思考,最后论述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文体翻译的浅显易懂、幽默风趣、富有美感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