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9 毫秒
1.
当前工匠精神已被提升到国家层面,“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逐渐成为开展品质革命的重要助推力。现有研究主要从职业精神、道德伦理、组织文化和价值取向等4个基本视角对工匠精神进行界定,但存在着视角不够全面、层次较为单一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工匠精神研究及其相关实践开展需构建一个整合性的概念框架,即工匠精神包含品质追求、履职信念、职业承诺、能力素养、持续创新和传承关怀等6个维度,它们可从终极目标、业务技艺、职业态度和社会责任等4个方面系统地诠释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未来研究可以在该整合性框架的基础上开发相应的测量工具,进而探究工匠精神的影响前因、作用结果及其边界条件等。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各国积极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期,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再度回归,并被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何为工匠精神,如何培育工匠精神”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以自我决定理论为视角界定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将工匠精神定义为是在职业过程中产生的自觉行为,并以精湛的技艺为基础,在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卓越中实现职业责任和价值;从能力水平、行为态度、价值取向3个方面厘清工匠精神内涵的3个核心维度:精湛技艺、精益求精、职业意义,并遵循严格的量表开发流程,开发了包含15个条目的工匠精神测量量表。在解决了有效测量工匠精神问题的基础上,从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角度提出了以激发员工内在动机为目的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3.
"生活世界"研究对工匠精神培育具有重要影响.作为一种个体共同文化生活背景的互动及实践场域,"生活世界"具有先验性、实践性以及多样性等特征.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它可以通过铸就惯习、内省文化和净化理念等方式,使工人呈现出一种"尽心、负责"、"多元化视角"以及"善于坚守"等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生活世界"也易出现工人工匠精神未顺利实现障碍,原因与现代化术语垄断、工厂被视为一种替代生活方式以及人的理念异化等社会不良现象存在有关.要解决以上问题,形成新的分析视角,必须从建立更丰富实践理论体系、树立更正确社会分析目标和形成更浓厚"地方性知识"氛围等方面入手.由此,工匠精神才能得到更好培育,其分析路径也才能得到更进一步转化.  相似文献   

4.
以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匠文化主题宣讲的实践及成果为案例,通过梳理工匠精神育人理念表达,分析高职院校工匠文化宣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讨高职院校如何凝练工匠精神内核,使师生明确工匠精神时代意蕴,强化身份认同,从而完成工匠文化的厚植。实践证明,可以尝试运用四维度五协同策略搭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工匠文化宣讲体系,提升工匠文化宣讲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的职业学校是培养“大国工匠”精神的摇篮,是工匠精神体现的重要基地。中职阶段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和传承弘扬“工匠精神”是我们当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之一。在职业教育阶段,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工匠精神,让职校学生领悟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体价值体系的塑造,更是打造我国职业技能强国,依托“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战略是我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之一。因此,中职教育必须要将“工匠精神”贯穿于德育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工匠精神”印在学生心中,优化中职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文化作品外译需求增强。目前成果显著,但译品质量仍需提高,传播效果仍待优化。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的综观整合性研究,其中生态位原理可应用于对中国文化作品外译和传播的分析。对文化作品的翻译和传播从译前决策、翻译操作、传播阶段和优化提升四个层面进行生态位考察,得出生态位客观全面认知、拓宽生态位、遵循客观规律、寻求生态位优化等中国文化作品外译和传播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尤杰 《国际公关》2023,(18):121-123
工匠文化是实现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精神支撑,培育工匠文化将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研究工匠文化培育中的法律制度保障,并非是落入法律万能论的泥沼,而是重视制度保障功能的一种合理延伸。本文从完善培育工匠文化的法律保障之功能定位、法律保障现状梳理、探索完善路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商号的注册应逐步打通行政区域壁垒、通过优化申请流程、严格审核标准、以综合指标作为奖励或考评依据提升实用新型质量等建议,为工匠文化培育营造良好的激励环境。  相似文献   

8.
对工匠精神的社会学考察认为,工匠精神并非适切于所有社会领域,所有领域的工匠精神弘扬与传承都需要自我约束和自我批评。工匠精神在其形态、观念与目标上呈现出较强的社会性实践指向,它与经济学意义上的优才制度之间存在着无可争辩的价值悖论。优才制度的土壤与气候不利于发挥普通民众的工匠精神,它极容易迫使一般民众隐身于精英群体聚光灯下的暗影之中,特别是在急功近利的柔性组织内是无法容纳工匠精神的。化解工匠精神与优才制度的悖论,现代职业教育或为此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模式。从优才制度视角阐释工匠精神的存在逻辑及其悖论有益于当代社会弘扬工匠精神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下半叶,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式曾发生三大转向,即文化转向、进化转向、生态转向。为了全面认识和把握三大转向,并揭明它们可资以实现整合的学理基础,本研究首先对三大转向的发生脉络与逻辑,以及其产物亦即新兴研究取向——主要指社会文化心理学取向、进化社会心理学取向、社会生态心理学取向——相对于旧有主导性研究取向的比较优势分别进行简要梳理;而后,基于元理论的视角,以"人的多重性存在"为逻辑起点,对三大转向赖以发生的底层逻辑的整合进行探析,由此建构出整合性元理论框架。该整合性元理论框架建基于,并表征着一种具有统摄性、包容性及辩证性的世界观或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0.
工匠精神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德国、日本和美国等国家在产品、技术和品牌上形成的竞争优势,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浸润和催化。从制造业先进国家工匠精神的形成机理来看,工匠精神的彰显是思想文化、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等系列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现实结果。根据世界制造强国的发展经验和启示,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亟需在挖掘传统文化在工匠精神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构建有利于工匠精神形成的社会经济环境,完善制造行业的标准化制度和职业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11.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是学校师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思政教师存在着学术理论钻研不够刻苦、教学能力待提升、立德树人情怀不够深厚等问题。要有效地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政教师的胜任力中,需要培养思政课教师铸魂育人的工匠情怀,提升思政课教师专注和创新的工匠品质,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12.
应用型本科教育办学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的主要功能应包括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 ,因而大学应兼有学术性和职业性特点。本科教育 ,既应为立志从事学术研究 ,攻读硕士、博士的人才提供知识平台 ,也应为大量的完成学士学业 ,准备服务社会的人才提供就业基础。因此 ,提出在中国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观点 ,初步论证了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可能性 ,并探讨了应用型本科的办学模式、应用型人才素质构架 ,论证了应用型本科办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专业学位教育是为完善我国学位制度,加速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而设置的,是职业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天的专业学位教育呈现了快速发展的强劲态势,但在发展中也存在教育规模相对偏小、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尚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等问题。今后专业学位教育应以重点建设、分类发展、区域互助、国际合作为发展思路,切实提高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工程伦理思想是《管子》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工匠职业伦理上的“诚工”“毋作淫巧”等职业规范,职业伦理教育上的“四民分业而教”的教育模式,工程管理上的“以人为本”的伦理价值取向,以及工程与环境关系上的“人与天调”的工程伦理观。这种古代的工程伦理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价值。它不仅从理论上对我们立足本土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的工程伦理学有很大启示,而且对我们在实践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工程伦理教育,正确处理工程与环境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查阅和借鉴职业心理素质相关文献资料和量表,采用访谈、半开放式问卷调查、量表测试等多种方法,可编制出由职业技能、职业品质、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等5个维度40个项目构成的工科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量表。经检验,所编制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70、分半信度系数为0.8441,说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量表各条目与其所属因子之间相关显著,各因素之间既存在独立性又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说明其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较好。因此,该量表可以作为考察和研究工科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有效工具,为工科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在此背景下各国学者都积极地开展有关教师专业伦理方面的研究工作,我国学 者近二十年来也广泛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从学理研究、建设研究、问题研究、比较研究、各级各类教育研究、教师专业伦理素 养研究以及新颖视角研究等方面全面梳理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概括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研究的不足之此,为今后我 国教师专业伦理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建设一流大学和培养一流人才需要一流的教师,而具备一流的教学能力则是一流教师的本质体现。与其他大学相比,研究型大学倾向于通过研究创新来开展教学和培养人才,其教师教学能力特性是结合行动反思、教学研究和协作交流等来提升学生学习品质,表现为开展学术性教学反思和形成互动型教学共同体。以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法为依据,通过内涵探讨、数据搜集、文本编码等步骤可构建系统明确的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体系:一是三个横向的能力维度,即知识内容、教学技能和专业态度;二是七项主能力,即学识基础与素养、内容开发与拓展、教学反思与研究、课堂组织与监控、教学表达与交往、角色情感与倾向以及学术魅力与品格;三是行为表现,共五十六条具体指标要素。  相似文献   

18.
论高素质教师及教师职前教育改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对研究者、国际组织和若干国家的专业标准关于教师素质结构的阐述进行考查之后笔者认为,高素质教师的素质结构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动态的、均衡的复杂系统。作为造就高素质教师的重要阶段,教师职前教育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采取战略性调整教师培养目标、重新设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强化教育实践等变革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