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薛中离是岭南王学最主要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目前关于薛中离著作的刊印和保存情况,最细致深入的考订莫过于饶锷(其子饶宗颐补订)《潮州艺文志》。但由于此书成书已久,对部分中离著作未能收入,亦不可能涉及近年出版的大型丛书如"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存目丛书"中收录的中离著作情况,而且,该书对薛氏个别著作的考订和判断也值得进一步商榷。在《潮州艺文志》的基础上,对薛中离著作的刊印和保存情况做出详细说明,并对部分著作的情况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2.
正德嘉靖间,阳明心学风行潮州,潮州思想学术的发展进入高峰期,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学术流派。本文从队伍的构成和学术思想特点方面探讨了潮州王门学派的形成过程,并对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薛侃的生平、著作及其思想特点做扼要的介绍和剖析。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史上的贬官文化现象,揭示出异质文化互动中的人地因缘.而韩愈与潮州结缘,就韩愈本身而言,首先是如何接受潮州文化环境的问题.韩愈对潮州文化环境的接受具体表现在迎合潮州祭神的民俗及接近潮州的文化名人上;还表现在自贬谪潮州以来,"潮州"成为他一段时间关注的焦点,赴潮路上着意打听潮州的情形,离潮以后多次提及潮州的经历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清前中期,潮州外贸对象主要有日本、暹罗、安南、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在对东亚贸易中,乾隆以前以对日本贸易为主,其后以对琉球贸易为主;在对东南亚贸易中,主要的贸易国家亦有相应的变化。进出口商品中,出口商品主要有蔗糖、瓷器、铁器、书籍纸张、石雕艺术品以及建筑材料等,进口商品主要有粮食、香料、胡椒、海产品、槟榔、木材以及鸦片等。潮州籍华侨在潮州对外贸易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法治实践学派倡导"以实践为师"。以实践为师是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一个特征,一个标志,一种行动理念。通过以实践为师,实践哲学、实践主义精神、实践方法得到有机统一,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特征得到充分体现。一、一种实践主义的态度中国法治实践学派最大的特征就是强调"实践",这是对中国法学经过反复研究、认真讨论而做出的重要总结、判  相似文献   

6.
"非改编系"潮州歌册专指从潮州歌册中析出的一种次级文类,它以潮州府为主要叙事地点,一种改编自潮州民间故事、潮州地方史,另一种则由作者自己构思编写。目前可查共有10部,约占现存潮州歌册总量的5%,其字数一般高于80句,且情节、人物描写复杂。通过分析潮州歌册存量、来源以及梳理潮州民间文学内部的界限,进一步界定厘清此概念群落,有助于推进潮州歌册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哲学基础是实践哲学。实践哲学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中国法治实践学派正是要挖掘多种实践哲学的思想元素,丰富自身的哲学内涵。实践是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核心概念,具有多样化的思想维度。它具有一种本体论的维度,并蕴含了“中介化”的实践论思维方式;它还具有道德的维度,同时体现了自由自觉的创造本性。实践概念蕴含了自身的世界观立场,实践世界观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克服了物质世界观的绝对性和教条化,在肯定普遍的同时高度强调了“个别”的本体论意义,这对形成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自主性理论至关重要。实践概念内在地包含了实践智慧,实践智慧是产生于普遍与具体之间的行动智慧,同时包含了智识、德性与能力等多重维度。关于法的实践哲学将引导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理论设计与实践谋划。  相似文献   

8.
美国规制企业合并标准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美国反垄断法的理论与实践一直处于世界前沿,其规制企业合并的理论在美国历史上主要有三大学派,即:结构学派、芝加哥学派、新产业经济学派。其规制企业合并的具体标准则突出了多重性与灵活性的特点。为我国反垄断法的制订及合并的宽容与控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地方学是一项综合学问,“跨学科”“跨域”是地方文化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重要的学科生长点。《潮史·潮人·潮文——吴二持潮汕文化研究论集》收入吴二持对潮汕文化的研究成果,共计25篇文章,主要分为三大版块,即潮史、潮人和潮文。其涉及多个学科,有宏观把握也有细微论证;在时间跨度上纵向涉及明、清乃至现当代。部分是先后承担古籍整理课题成果,如《韩江闻见录》《潮州诗萃》《潮州耆旧集》等,这些成果为传承弘扬潮州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性资源。每篇文章都有相当独到的见解和系统的学术观点,大部分选题具有开创性,这是颇为难得的。同时该书认为潮学研究首先要“抢救地方文献”,开发利用好地方文献才能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吴二持对潮州文化潜心研究耕耘,其“抢救地方文献”的具体实践值得大力发扬。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工作作为专业学科和专业工作开始形成。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工作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从20、30年代的心理分析理论,30至50年代的诊断学派、功能学派、行为学派,50至60年代的系统学派,60—70年代的共通的理论,到80—90年代的后现代理论等,都对社会工作事务实践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中,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中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一、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系统理论的主要概念和观点有这样一  相似文献   

11.
黄宗羲是清初著名思想家,同时他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也有一定的贡献。黄宗羲前期对戏曲持肯定态度,其戏曲观的核心是重本色当行、重情、重俗重真,是晚明戏曲观的延续;晚年则极力排斥戏曲。黄宗羲戏曲观前后的转变,与其前后期学术思想的转变有关。其学术思想的转变是由早年的明学转向后期的清学,其戏曲观的转变也与此相对应,由明人戏曲观向清人戏曲观转变。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晚明“无善无恶”说之于是时学术范型的影响问题,以王龙溪、李贽、黄道周等的思想为中心进行阐释。研究认为,李贽通过“童心说”传承王龙溪的“无善无恶”思想,试图寻找具有本体意味的天理良知;黄道周等掀起回归儒家经典的学术运动,提出儒学重建在于由理学、心学向经学的过渡与转型,将经学的过渡与理学打通,贯通其中的“无善无恶”说成为晚明学术新范型——理学向经学转向的先导动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明末清初的多元学术思想和社会思潮发生了巨大转变,最终俱归于经史考据一途.文章从内在学术理路和外在社会环境两大方面展开,包括王阳明心学、东林复社的学术、考据学和西学之间的关联和继替,以及引起当时主要社会思潮的社会危机、明朝倾覆等大的历史背景.通过梳理各种思想思潮的端绪,弄清其来龙去脉,从而简要分析清初"由理学入经学"学术思想转变的过程,以及启蒙思潮、民族主义思潮、实学思潮等社会思潮转化和潜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讲会是古代学术思想传播的重要途径。有明一代 ,孟化鲤、吕维祺、张抱初、王以悟等人在洛阳一带大兴讲会 ,可考者达十六个。其规模宏大 ,成员众多 ,学术交流频繁 ,以宣扬王阳明良知之学为嚆矢 ,使洛阳成为王学北移的两大重镇之一 ,在学术史上地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薛季宣是南宋儒学家、文人、政治家,他注重现实研究,治经颇得精要,倡事功之学。其文学创作与学术思想紧密结合,前人多研其思想,对其诗文赋研究甚少。观其赋,散体、骚体并驱,或讽喻,或抒发骚情,或言事功理想,博雅宏肆,犀利驰骋,覃思深微,悲怀自奋。季宣辞赋从以讽言事功、事功的骚怨、事功理想三个方面透露出他独特的事功情怀。  相似文献   

16.
周叙的诗学批评集中地体现于《诗学梯航》中,其主要内容为:以汉魏晋唐为宗的诗歌渊源论,主张师古与摹拟的诗歌创作论,辨体别格的诗歌师法路径,扬正抑变的诗歌历史发展观。考察周叙的诗学批评,有助于进一步把握明前期诗学风尚,以更为客观地看待明前期诗学在我国古典诗学发展链接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园林学者不能确定明代仪真县"寤园"的主人汪士衡是仪征市历史上的哪个人,更不了解他的家世。考证结果表明,明代仪真县寤园的主人汪士衡是安徽省休宁县上水南村人,是上水南汪氏81世。他就是康熙七年(1668)《仪真县志》记载的汪機,他在崇祯元年(1628)捐款获得了文华殿中书的职位。上水南的汪氏家族是明末仪真县显赫的盐商。汪士楚是汪士衡的本家,是上水南汪氏83世。  相似文献   

18.
明清易代之际的时代环境与屈原所处的时代环境极为相似,王夫之自身又有着与屈原相似的人生境遇与人生理想,高洁的人格品质,因而其词作中表现出浓厚的屈骚情节,体现在词作主题中所蕴含的爱国精神和高洁的人格操守,以及意象的选择和比兴手法的运用。王夫之将屈骚情节融入词作之中,使得明词境界得到拓展,也为后代词派开拓了先导之路。  相似文献   

19.
黄式三(1789-1862),字薇香,号儆居子,浙江定海紫微人,晚清知名学者.其认为王阳明本人的学术思想卓然可立,但因为思想形式过于简略,思想态度过于自信,以至天资不足的后学流于空谈狂妄.因而不认同王阳明对朱熹的批评,斥责阳明后学的思想弊不胜言.黄式三为清代实学一脉的代表人物之一,由此可知该学派对王阳明思想的认识为阳明后学的流弊所蔽,未能认识到"敬"、"诚"是先秦儒家"礼"和"仁"的精神内核,而王阳明的"良知"说又是对"敬"、"诚"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晚明的文学思想史上,屠隆是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在文学创作和仕途追求之外,屠隆对晚明不同的道教潮流几乎均有触及,甚至因为对求仙活动的极端追求被视为异端。这些宗教活动的展开除与其思想上追求朴拙的倾向有关,亦受到晚明江南文人之间亲疏不定的群体关系和地方道教环境的影响。本文在梳理屠隆的道教活动和宗教思想发展的基础上,希望将之置于晚明江南“文人道教”的环境中加以理解和考察,以反思明清文人道教传统中对与道教相关的信仰活动的多元表达与实践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