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妇女身受神权、族权、夫权等压迫,生活苦不堪言,妇女的生存就是服从,根本不允许有自己的思想、情趣、意志和追求,"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这种封建社会的圈子里生活,林黛玉所追求的、向往的都是世俗社会不接受、不理解的.她的追求注定失败,但她的抗争过程却深深感染着每一个<红楼梦>的读者.  相似文献   

2.
汤亭亭的成名作<女勇士>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义叙事立场,书中塑造了一系列的中国及华裔女性形象,记录了华人/裔女子在中国传统父权社会和美国白人主流社会里打破沉默、寻求自我的决心和勇气.书中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表现出女性在其主体意识发展不同阶段的各种反映,显示出处于种族和性别双重边缘的华裔妇女构建新型的性别身份的艰难历程.汤亭亭以崭新的美国华人/裔女性形象完成了对白人所持的华裔美国人刻板印象的替代,解构了美国文学对华人/裔妇女的丑化和侮辱.透过汤亭亭笔下的华人/裔女性形象,读者可以看到华人/裔女性建立自我意识和寻求性别身份的蜕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变中的蘩漪     
在作品<雷雨>中,蘩漪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独特的形象,她聪明美丽、有着自己的憧憬和对幸福、爱情生活的追求,由于生活的禁锢,她渐渐地变为乖戾、悒郁、甚至阴鸷的人.而这个"活"的"变"的过程,不但包含有这个形象自身的因素,而且与其周围的环境,时代的因素密不可分.故挖掘造就蘩漪形象的内外因素,更深一层来理解蘩漪这个形象,从而可以看到一个"活"的蘩漪.  相似文献   

4.
从19世纪后期进入西方读者视野到20世纪末通过迪斯尼公司的动画电影享誉全球,“木兰”这个东方故事里的传统女孩,在美国历经了从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的过程.“木兰故事”在美国的传播有3次高潮:20世纪70年代随着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的广泛流传,“木兰”这个中国传统女孩开始为西方读者所关注;20世纪90年代,多元主义思潮席卷美国,儿童绘本中东方女英雄的传奇故事赢得了美国大众的喜爱;在世纪之交,美国迪斯尼公司两部《木兰》动画电影的推出,最终使这股“木兰旋风”席卷全球.通过梳理“木兰故事”在美国传播的路径,探究分析美国读者对“木兰故事”以及“木兰”形象的接受、误读与重新诠释,以期探索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若干年前,当我寻找用英文记载的关于中国古代传统生活素材时,我发现林语堂、珀尔&#183;巴克及阿莉斯&#183;蒂斯戴尔&#183;霍巴特的小说、评论及其见解对我很有启发。他们以优美的文字向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读者介绍了当时的中国社会。二战以来,大多数西方观察家和中国人都在竭力评析国民党政府的衰败和共产党人力量的上升,再要找到中国传统的生活素材十分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50年代的读者对高罗佩的狄公小说的问世自然持十分欢迎的态度。因为在高罗佩小说里,古代中国被描写成一个生机勃勃的文明国家,而不是一个国际列强游戏中的卒子。鉴于从当时的中国再也无法看到古老的中国,狄公小说成为了解中国古代日常生活最可靠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6.
由于历史、政治的原因,林语堂的文学作品在当时的中国曾遭遇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其英文小说更是由于翻译等众多原因不被中国读者所赏识。从文化角度而言,其早期代表作《京华烟云》通过姚木兰这一文学形象为读者营构了一个独特的审美时空,集中体现了林语堂的人文理想。  相似文献   

7.
相士形象虽然在古代小说中大量存在,但以往很少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其实中国古代命相文化非常发达,它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相士形象在古代小说中也多姿多彩、成分复杂。明清之前小说中相士形象总体上显得苍白无力,情节模式单一;明清小说中的相士形象则逐渐变得丰满生动,其情节叙述在袭用传统模式的同时有了某种突破和发展。相士形象在古代小说中具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增强小说吸引力等重要的文学功能。他们在古代小说中的大量出现与时代、作家和作品等因素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8.
丁玲是个极有个性的作家.鲜明的女性意识,贯穿她的全部创作.从"‘莎菲型’女性与中国女性文学"、"<‘三八节’有感>与丁玲的女性文学"、"丁玲与新时期女性文学"等三个方面来看,20世纪新女性形象无不受到丁玲创作的影响,这一重大影响关系足以确定丁玲在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中奠基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浅论教育小说《倪焕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圣陶长期从事小学教育,对旧中国的教育界十分熟悉,描写旧教育的内幕,表现少年儿童的生活,刻画旧时教员的形象和内心世界就成为他创作中最重要的题材.<倪焕之>是他具有重要影响的长篇教育小说,由这部小说入手研究倪焕之的教育思想,发掘叶圣陶的教育理想,透视他的教育世界,发掘<倪焕之>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女主人公爱米丽是一位与世隔绝、不顾现实变迁而一味坚持自己独有生活方式的人.她倨傲高贵,又充满了对负心爱人的无情报复.结合美国内战之后美国南方重建的历史事实,爱米丽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牺牲品,是一个已经异化的边缘人形象,而且她还是一个生活在过去的囚徒.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文学中的"渔夫"(或渔父)形象产生于不同的土壤,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存在原因、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大致而言,中国文学中的渔父具有隐士的特征,而西方文学中的渔夫形象堪称智者.他们身上,体现出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意蕴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2.
文学史上对堂吉诃德的认识是非常丰富的,总体来说分为传统认识和现代认识两个阶段.传统阶段,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文学形象;现代阐释者则揭示了堂吉诃德作为读者的秘密.在某种意义上,堂吉诃德是一个优秀的读者,他对阅读的投入和痴迷塑造了一个疯狂的读者形象.在他身上,鲜明地表现出了他对文本欲望的发现、摹仿及自我印证.堂吉诃德通过阅读把自己放入了文学世界中,把供人欣赏的文学世界当成了自己的生活世界,从而混淆了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在这个意义上,他的阅读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导夫新著<丁鹤年诗歌研究>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元末明初回族诗人丁鹤年研究的专门著作,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著者对丁鹤年诗歌有着透彻的理解,其独特的审视目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历史的坐标系中确定诗人及其诗歌的位置;二是在美学和艺术的领域确定诗歌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肇始之初,诗人们就已多方采用妇女和爱情来宣泄真实心境和对现实的不满.此后这方面,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不少佳话佳作,诸如爱情圆缺、仕途得失、寒秋扼腕、春意凝望,总有一个牵动人心的丰满女性.为什么会有这种独特的现象?原因在于,古代社会,包括中国封建社会,人们的等级观念无处不在.在社会生活中,女人从属于男人,而男人则从属于统治集团.因此,(男)诗人们常常扮演女性形象以抒胸中块垒,而不直露,避免伤雅失礼.  相似文献   

15.
对于文学巨著<红楼梦>中人物薛蟠的形象,前人论述较少.从薛蟠的性格核心及多侧面表现,薛蟠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薛蟠形象对其他形象的作用,以及薛蟠形象对<红楼梦>艺术结构的作用等四个方面对薛蟠形象进行了全面的进一步的探讨,可以看出,<红楼梦>通过对薛蟠人物的塑造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典型的形象,并利用这一形象衬托了其他形象,使整个艺术结构更为完整,内容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16.
在<东风·西风>中,赛珍珠运用双重视角,同时塑造出了两个"他者"形象.首先,她以叙述者的视角为西方受众塑造了"意识形态"的中国他者形象;其次,她在东方语境中为自己国家塑造了一个"乌托邦"的他者形象.而这两个他者形象的参照系则是赛珍珠心目中虚幻而完美的美国.  相似文献   

17.
茅盾有自己独特的"为小资产阶级写作"的文学观;其小说突出营造了一个都市新社群生活,即新知识青年群体的公共话语空间;他将对于"时代"的宏大认知注入到血肉丰满、生命勃发的女性身体中,创造出一系列小资产阶级时代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水浒传>、<金瓶梅>的西门庆形象比较,认为在<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形象体现了作者对时代生活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类生命欲望的关注、思考.西门庆形象的衍变代表着一种新的认识角度,扩大了传统小说的表现内涵.  相似文献   

19.
"道"的观念由来久远,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中哲人们用以指称宇宙本体及其运动规律的重要概念,自产生后,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地发展和演变.有三篇<原道>的文章,都是和文学有关的,一篇是齐、梁时代的刘勰所写,一篇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所写,另一篇是清代的章学诚所写.这三篇<原道>,把"道"的观念深深的渗入了传统文化之中,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一直以来发挥着他们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鲁迅及其作品是张承志创作的一个重要参照,<致先生书>、<再致先生>、<鲁迅路口>三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张承志关于鲁迅的一些基本观点.在尊重文学的历史事实基础上,参以本人极为个性化、情感化的描述,张承志凸现出了真实的鲁迅形象,也延续了鲁迅文学及精神传统.在接受和思考鲁迅的过程中,也显示了张承志作为一个作家的深情和一个历史学者的严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