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医疗救助自2003年开展以来,对农村贫困人口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最大程度上杜绝了“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但是实施和管理效率如何取决于制度自身及配套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水平.通过对比民政部门人员和农村居民发现二者在农村医疗救助及其配套项目的选择存在差异性,同时资金来源的不同模式也会对决策方式、项目的形式等方面产生影响.研究显示,民政部门人员和医疗救助对象对农村医疗救助项目的实施效果评价高于一般村民,医疗救助的不同资金来源模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需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相似文献   

2.
贫困在我国尤其是在广大农村仍广泛存在,其中老年人口相对于青年人口而言更容易陷入贫困,这主要表现在农村老年人口面临着严重的经济贫困、精神贫困,在老龄化背景下还面临着严重的代际矛盾,更容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就需要政府在农村原有的“五保供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扩大救助资金来源渠道;对老年贫困人口进行分层分类救助;加大对农村医疗救助的投入;将社会救助与子女养老挂钩;在农村实行教育救助,对预防老年贫困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自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后两个阶段的政策嬗变。21世纪以来,针对农村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国务院先后出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等一系列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但其在运行中仍存在救助标准偏低、救助覆盖面不足、救助配套政策缺乏、救助资源整合不到位、救助管理服务不规范等问题。为提高农村社会救助水平和扩大农村社会救助范围,应从规范与整合救助项目、优化制度设计、增加资金来源、理顺管理体制、健全法律法规等方面完善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4.
对完善我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面临着巨大的医疗困境,建立并完善我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势在必行。现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尚存在种种不完善之处,整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救助制度,建立稳定和制度化的农村医疗救助筹资机制,统一、规范医疗救助的组织实施与管理,从而逐步完善我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医疗救助制度本身出发,分析了金融危机带给农村弱势群体医疗的新困境,并发现农村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存在资金筹集、病种类型和制度设计三个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从全面构建农村潜在疾病的预防机制、完善医疗救助与新农村合作医疗的衔接、合理规划医疗救助制度的配套保障措施等三个方面来完善我国农村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和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建构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医疗救助体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医疗救助是社会救助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政府和社会对贫困人口中因病而无经济能力进行治疗的人实施专项帮助和支持的行为。文章对我国实施医疗救助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加以论述,并提出建构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医疗救助体制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农村社会救助不仅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政策性举措,而且是改善农村民生、维护社会公平的基础性安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农村社会救助政策先后经历了探索阶段、缓滞阶段、改革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已形成较为科学完备的政策体系,并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即政策顶层设计从粗犷走向精细、政策实施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政策目标从生存型走向发展型、政策格局从城乡二元分割走向城乡一体化。中国农村社会救助政策运行取得的主要成就在于:实现了政策制定理念与时俱进、促进了新旧政策整体转型、维护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了救助机制不断完善;从中概括的基本经验有:坚持救助政策与经济体制相适应、注重救助主体多元化、突出救助政策综合性、强调“输血”与“造血”并举。从现实出发,农村社会救助政策运行中存在着救助资源短缺、相关法律欠缺、基层力量薄弱、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迫切需要稳定救助资源供给、推进法制化进程、增强基层执行力、促进信息化建设,以不断提高农村社会救助成效,保障困难农民共享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专业方法与新型职业,社会工作为农村医疗救助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手段。研究表明,理念上的共同性,定位上的互补性,宏观制度上的可行性,安徽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现实困境,都赋予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可行挂。鉴于目前社会工作专业认可度较低的现实,救助对象、救助者及制度安排是社会工作介入安徽农村医疗救助初期的最佳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通过调查福建省农村卫生服务系统现状,分析了当前乡镇卫生院生存困难、农村公共卫生建设的不足与缺陷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试点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为此提出结合当前农村实际,明确农村卫生事业的基本目标和指导思想;政策上要帮扶乡镇卫生院发展,并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切实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贫困人群医疗救助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有三种: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三种制度基本上涵盖了社会公众的医疗需求,但部分群体因收入和参与渠道的限制,无法享受到上述三种渠道的医疗保障,因病致贫的风险较大。针对合肥市此类群体调研,从实证层面进行政策评估框架设计与效用预估。研究结果显示:资助型医疗保险项目推行可以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可以增大其他三种医疗保险制度政策实施效用;提高公众社会保障制度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就城乡医疗救助而言,政府既是医疗救助政策的制定者,又是医疗救助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整个医疗救助过程中,政府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强化政府在医疗救助中的职责,探索建立实现政府责任的新机制,是解决当前医疗救助问题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农村摆脱贫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社会救助的价值追求与反贫困的目标高度契合,成为农村反贫困战略必须坚持的正确选择。剖析现有策略的不足,通过分析《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规定提出:完善社会救助法律链接;均衡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联动社会救助与就业机制;严格审核救助资格,实行分类施保和动态管理;拓宽救助资金来源渠道,健全资金监管制度。使社会救助策略在推动农村反贫困中发挥最大功能。  相似文献   

13.
农村医疗救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确保农村“病有所医”的制度保证,然而在实际运行中由于两种制度割裂运行衔接不充分,导致诸多问题产生,给农民尤其是农村贫困群体利用卫生资源带来不便。实践表明,要使医疗救助对象得到最大程度救助的最佳选择,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实现医疗救助制度与新农合制度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4.
以重庆农村的560个典型样本为分析素材,揭示了当前农村社会救助的现状表征,结果显示:目前农村贫困家庭的社会救助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形式;政府对农村贫困家庭的社会救助投入并没有完全和该群体的实际需求相匹配;农村贫困群体从心理上对政府和集体保持着相当程度的依赖;政府对农村贫困家庭各个方面的救助质量具有差异;政府在救助政策的执行力方面有待提升。所以,农村社会救助的制度构建需遵循政府主导、战略谋划、因势利导、分类侧重、渐进推进这五大原则。  相似文献   

15.
杨光雄 《社区》2014,(25):37-37
在现实生活中,因病致贫往往让很多家庭陷入困境。为健全和完善临沧市社会救助体系,减轻城乡特殊困难居民群众重特大疾病患者医疗负担,云南省临沧市自2012年制定出台《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机制的实施意见》后,逐步建立起程序便捷,管理科学,操作规范,与相关医疗保障制度紧密衔接,覆盖城乡困难群众的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16.
医疗救助是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贫困人群的医疗救助,是新时期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之一。东莞市的医疗救助工作为贫困民众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障。东莞市医疗救助分为三类:低保基本医疗救助、困难家庭重大疾病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当前东莞市医疗救助工作存在两大问题:辖区镇级救助政策制定不完善和流动人口医疗救助工作薄弱。通过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新莞人)医疗救助专项基金、取消起付线、提高救助比例和封顶线、加快制度化和诚信体系建设等措施,可以进一步完善东莞市的城乡医疗救助工作。  相似文献   

17.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对于缓解贫困群众就医难,实现病有所医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和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救助制度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政策导向偏差、救助对象覆盖不全面、资金筹集机制单一、起付线和救助上限的设置缺乏科学性等问题。医疗救助制度应该从取消各种不合理限制,拓宽筹资渠道,实现医疗救助管理独立化和加快医疗救助法制建设等方面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5年、2017年、2019年三年调查数据,分析中国城乡相对贫困的差异,并对城乡社会保障政策的减贫效应进行政策评估.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城镇的相对贫困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中国农村的相对贫困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保险、医疗报销、社会救助等政策对缓解城乡相对贫困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社会保障制度在城镇和农村的减贫效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城镇社保的减贫效应达到11%,而农村社保的减贫效应仅为2%.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低、保障水平低抑制了社会保障政策减贫效应的发挥.未来国家需要在多维度上进行社会政策改革,才能逐步缓解相对贫困,促进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城市低保人口医疗卫生需求被排斥与地位边缘化的产生原因入手,分析了“因贫致病”与“因病致贫”的危害,并结合国家目前正在探索的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了要培养城市低保人口医疗救助的中间力量,推进救助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关键是要使其拥有的健康权有稳定和明确的法律保证。处理好物质、能力、权利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建立和完善后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应该是一种人性化的制度。  相似文献   

20.
贫困问题的界定决定贫困问题的治理方式。我国对贫困的界定和测量都是以收入为标准,然而,考察当前农村贫困可知,由于重大疾病、子女教育、突发事件等原因形成的支出型贫困越来越多的成为导致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由此,针对支出型贫困的社会救助项目如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是提高精准扶贫效果的关键。本文以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城乡困难家庭社会政策支持系统建设项目”的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FGT贫困测量指数对农村社会救助的扶贫效果进行了测算,发现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扶贫效果有待提高,其主要原因在于针对支出型贫困的救助项目尚未得到重视。因此,为提高社会救助对精准扶贫的效果,今后农村社会救助需进一步提高低保水平、有针对性地对支出型贫困进行救助、建立综合性的社会救助体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