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伍尔夫以诗化的笔致,融生态主义思想于《海浪》创作中。她另辟蹊径,自抒机杼,注重生态智慧的异质性、多元性以及互补性,抵拒消除差异的齐一化和均质化,呈示了生态整体主义及生态美学等诸多生态思索。  相似文献   

2.
生态批评是在生态主义、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批评,生态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生态整体主义,它不以"人"为中心,而是把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来看待,探讨和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湘西"作为一种特定社会环境中衍生出来的文化现象以"田园、人性、灵性、原生态"等符号元素为主要表征,通过对这些湘西题材影视剧的研究,看到这个区域的民族一种以生态整体利益为宗旨的自然地、生态的、绿色的、可持续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重建了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自身立法"的人本伦理观、"自然向人生成"的人本生态观和"人与自然界之间对立统一"的"人本和谐主义"为核心内容,研究低碳经济的生态伦理思想,培养人们的低碳经济意识,实现人类生存意义的重新定位,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形成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生产生活习惯和伦理规则;低碳经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决定了其生态伦理思想必然以人性论和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为其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国民党早期的主义宣传为其教育方针的起源。在国民党二大之前,尽管有"党化教育"之实,却无"党化教育"之名。此后,随着国民党势力的扩展与政权的建立,历经七年于1931年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三民主义教育"的总方针。其间经历了"宣传主义"、"党化教育"的过程。这种制度层面上教育宗旨的变更,不仅意味着教育内容的不同,同时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和社会学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生态诗具有与其他诗歌不同的特质。生态诗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诗歌,华海是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生态诗人。华海的生态诗批判工业文明积习、揭示人类自身的错误、反思深层的原因,具有“生态诗骨”的特征;同时又具有把生态与诗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生态诗境、生态诗味、生态诗气等“生态诗风”。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人类学致力于世界范围内的"异文化"研究,并经历了从以进化论为前提将不同民族作"文明"与"野蛮"之分,向以文化相对主义为基础提倡族群尊重的演变。如今,本学科又拓展出反思"我族中心"缺陷,向"土著知识"寻找资源来救治现代性的重要转向。由此出发,从族群表述的角度探讨东亚视野中生态文明的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细读《老谋深算》文本,详细阐述普鲁的新区域主义思想和为实现区域话语与全球话语之间的平衡采用的生态叙事策略,选取"伊甸园式"叙事模式,即"发现伊甸"、"失去伊甸"和"重获伊甸"为研究焦点,研究普鲁的生态叙事与新区域主义之间的关系。在小说写作过程中,作者将有关西部拓殖、《圣经》和环境的叙事杂糅在一起,同时展开对"伊甸园,,叙事的重述,以此完成对其中征服自然观的批判,表达重建区域生态的希望。  相似文献   

8.
终极关怀: 生态影视的崇高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以媚俗、狂欢为典型特征的当代审美文化背景下,生态影视,正以其"绿色"的思维和"终极关怀"的内蕴重新点亮了中国影视前行的"绿灯"。探索"终极关怀"的真谛,已成为生态影视的崇高之维。呼吁人类重新认识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立足人与自然的关系探求人类诗意生存的理想之途,呼唤生态忧患与生态责任意识的回归,探索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意义和生存价值,正是当下生态影视"终极关怀"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9.
原有生态观一直为西方近代科学支持的机械式思维方式所主导,它表现为生态的还原主义、静态观和无"心"观。机械观影响下的人类活动给自然造成巨大破坏的同时,也将人类置于困境。复杂性科学不仅修正了西方近代科学的思维方式,也颠覆了它对生态的众多看法,让自然重新获得了了生态的复杂性。重构后的生态观体现了生态构成的系统性、生态运作的动态性,并要求从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体角度去思考生态。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以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为核心内容。日本的生态文学可以追溯到7世纪,而现代文学作品中也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文学思想。日本作家生田省悟曾这样写到:"几乎每一部文学作品都含有某种自然的描写。"本文将对日本现代生态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并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生态文学的特点,不同的作家作品塑造了不同的人物类型。以郭雪波的《狼孩》为例,分析文本中生态人物类型,从而得出生态人物背后的环境启示。  相似文献   

12.
技术创新主体的思维方式与创新生态价值取向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并协同演进.西方社会的思维方式从农业文明社会-工业文明社会-后工业文明社会大体上经历了整体主义思维方式-还原主义思维方式-(新)整体主义思维方式这一否定之否定过程.与之对应的是,西方社会的技术创新生态价值取向经历了朴素生态价值取向—(基本)无生态价值取向—高层次生态价值取向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生态化技术创新其实是对技术创新生态价值取向历史演变进行理性把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种以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为创造理念的生态文学。对自然的生态整体主义想象是其文学想象性的独特之处,具体体现在感知自然和塑造生态我两个方面。这种想象的实现要求作家能够从整体的角度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性,实现与自然的主体间交往。生态文学对自然的想象为文学创作带来一股绿色的清新空气,重新燃起人类的诗意栖居之梦。  相似文献   

14.
从马丁·海德格尔的"栖居"观念出发,众多生态批评家写了大量的文章来讨论处所,讨论文学和艺术对栖居与重新居住的潜在贡献。德勒兹和瓜塔里、罗斯·布莱多蒂及其他相关学者的研究使游牧主义成为一种全新的社会文化资源,在讨论自然、女人和动物等问题时,它有潜力提供一种可替换的思考方式。游牧主义的本质在于一种不同的空间居住方式——"在移动中栖居"。奥地利诗人特奥多尔·克拉默的诗歌作品预示了游牧主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上世纪50年代末"认知革命"产物的第一代认知科学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第一代认知科学将认知过程的产生视作与操作符号的特定规则有关,而与实现这一操作过程的物质载体无关——即心智是离身的。通过对第一代认知科学三大主流取向——符号计算主义、联结主义与生态主义进行系统的论述,分析其各自内涵与困境,揭示了"离身"谬误是造成第一代认知科学危机根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人类历史正由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过渡。在此重大转型之际,曾繁仁先生将当代存在论哲学、生态美学等理论加以整合创新,提出了"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这一新型美学理论观念。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论为指导思想,实现了对实践美学的新超越,并发现了人之生态本性,体现了一种新的生态人文主义精神和浓郁的家园意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廊桥遗梦》是美国作家罗伯特.沃勒的一部爱情畅销小说,然而从生态主义视角重审这部经典作品,却发现它实则反映了作家深刻的生态主义思想。沃勒对小说时代背景的铺设体现了他向往传统,回归自然的生态主张;乡野背景的述写表达了他对人文世界与自然世界和谐相融的生态渴望;"最后的牛仔"-罗伯特.金凯则是作家保护动物、反对战争、回归自然生态思想的代言人和践行者。  相似文献   

18.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着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智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过程中,应当站在现代的立场上,对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并从生态自觉、生态经济、生态宇宙等方面对其进行现代转换,从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9.
加拿大女小说家芭芭拉·高蒂的动物小说《白骨》在情节发展、性格形塑过程中,以人类缺场、动物(大象)主导叙事的独特方式,寓意深刻地展现了作者的生态主义价值观。作品中呈现出的反人类中心主义和对自然"复魅"等特点,昭示出《白骨》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和处"意识是人类在破除自我中心主义后以平等的"同情"意识与万事万物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王秀杰的《水鸟集》便是这种"和处"意识的艺术化、审美化呈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情感化的"和处"意识;体验化的"和处"意识;独特视角下的"和处"意识。通过对文本的体验化解读,力求对当下生态文明及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审美和艺术层面的思考和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