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文从上市公司的资本市场动机入手,分析了机构投资者与信息透明度的关系。研究发现:(1)当上市公司存在再融资动机时,信息透明度会显著提高;当上市公司存在规避退市动机时,信息透明度则会降低。(2)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信息透明度呈正向关系,表明在我国机构持股具有治理效应。(3)当上市公司存在再融资动机时,机构持股比例与信息透明度的正向关系会更加显著;但当上市公司存在规避退市动机时,机构持股比例与信息透明度的正向关系并无差异。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正确定位和理解市场中机构投资者角色和功能,以及规范上市公司治理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2008-2013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对机构投资者持股、董事会治理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董事会治理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中能否起中介作用,即机构投资者能否通过影响董事会治理而对盈余管理产生抑制作用。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的介入对后一期的董事会规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后一期的董事会领导权结构和董事持股比例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董事会规模和董事持股比例对公司盈余管理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董事会会议频率和董事会领导权结构对盈余管理有显著正向影响;董事会规模、董事会领导权结构和董事持股比例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已有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科技型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定量研究了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和经理层激励等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和高层管理者的薪酬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负债率、国有股比例对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独立董事比例、高管持股比例、总经理和董事长是否兼任对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4-2013年慈善捐赠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企业内部治理与慈善捐赠呈现负相关关系,即内部治理良好的公司并不会倾向于多捐赠;而外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企业慈善捐赠呈现正相关关系,即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企业慈善捐赠支出水平越高;并且外部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公司内部治理,从而对企业慈善捐赠产生修正作用,即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大,越能改善内部治理差的公司多捐赠的现象,而对内部治理较好公司的捐赠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用多变量分析检验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会得出如下结论:1.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指标托宾q之间存在曲线关系,支持权衡理论(Trade-off theory)。2.托宾q值和第二到第五大股东持股集中度、代表机构投资者的基金比例表示显著正关联,非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企业价值水平正相关,但是大股东持股比例集中度在45%左右,非控股股东不能有效地发挥监督大股东的作用,大股东有绝对权利控制公司。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发布的重工业企业调查数据,基于非参数回归、OLS估计以及Tobit估计的方法研究了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对企业研发投资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对企业研发投资强度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股权性质(控股资本类型)、企业年龄对企业研发投资强度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企业规模对企业研发投资强度带来显著性影响。文章认为,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大约保持在50%~80%左右更利于企业技术创新;企业间应加强技术创新合作以形成研发投资的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7.
机构投资者如何影响被投资企业的智力资本信息披露行为,是公司金融与智力资本领域间交叉研究新议题。以中国2010—2015年间A股高科技公司为样本,利用采集的智力资本信息披露大样本数据,实证检验机构投资者持股与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水平间的关系以及这一关系在不同的内外部情境中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水平显著负相关; 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对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与交易型机构投资者相比,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对企业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抑制效应更显著; 较之处于较低不确定程度环境中的企业,机构投资者对高度不确定性环境中的企业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抑制效应更强。研究还发现,在成长期、成熟期企业中,机构投资者对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抑制效应较在衰退期企业中更显著; 与民营企业相比,机构投资者对国有控股企业的智力资本信息披露存在更强的抑制效应; 机构投资者对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抑制效应存在于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低环境中,但不存在于激烈竞争环境中。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快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引导、督促机构投资者发挥积极治理的负责任的大股东作用,上市公司也应注重资本市场的信息需求,积极主动地增加智力资本信息供给。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中小企业板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方法,对企业专利申请数、风险投资股东持股比例以及公司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率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有风险投资背景公司的申请专利数要远远高于非风险投资背景公司的申请专利数;有风险投资背景公司的自主创新效果差异性较大,年申请专利数最多的达到119项,也有一部分企业为零;有风险投资背景公司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明显高于非风险投资背景的上市公司;风险投资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自主创新资本投入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即风险投资在技术创新投入活动中发挥了相对积极的影响,但与企业自主创新效果指标之间呈现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企业并购决策中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管理者行为角度出发,以沪深两市2002-2008年发生并购交易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我国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的特征,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决策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表明:(1)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并购决策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公司治理水平与并购决策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内部资源丰富的企业更易实施并购决策.大股东持股比例适度、较高的独立董事比例与较好的并购决策相关.(2)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并购绩效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管理者过度自信既定的前提下,并购公告披露的具体并购原因的并购绩效下降也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以2004年12月31日前海南省在深、沪两地上市的公司1994-2005年度的观测值为样本,对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资本支出关系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经验证据表明,法人股比例、董事会活动、领导结构、高管规模与企业资本支出显著正相关;国有股比例、董事会规模与资本支出显著负相关;股权集中度、流通A股比例与企业资本支出正相关,但不显著;独立董事比例、管理者持股比例与企业资本支出负相关,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综合利用了Logit模型、主成分分析,以及DEA方法,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中国制造业自1990年-2012年1790家上司公司的数据,实证了这些企业融资约束、股权集中与创新效率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融资约束和股权集中度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因企业所有权性质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首先,国有企业出于“父爱主义”和“政治偏向性借贷秩序”的思考,使得其缺乏融资约束对创新效率的促进机制,而在民营企业中,融资约束对创新效率的正面影响则较为显著;其次,由于第一类和第二类代理问题的存在,在国有企业中股权集中度与创新效率负相关,而在民营企业中则表现为正相关;再次,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企业的规模越大,其创新的效率也越高,这表明大企业在整合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始终具备优势;最后,考虑到国有企业的行业垄断背景,其利润水平不一定与创新效率挂钩,但是对民营企业来说,其利润水平却与创新效率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亟须提升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不仅需要资本的支持,而且需要公司治理的保障。基于3543家A股上市企业2003—2019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在资本市场治理下,市场竞争能否促进国有上市企业创新产出,“限薪令”又如何影响竞争与国有上市企业创新的关系。研究发现,市场竞争的加剧显著改善了国有上市企业创新产出,并且“限薪令”的实施强化了市场竞争对国有上市企业创新的正向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市场竞争通过削减国有股东带来的政策性负担进而促进了国有上市企业创新产出。但是,市场竞争只有对公司治理水平较高的国有上市企业才能形成创新效应。可见,产权并非企业创新的直接决定因素,治理质量较高的国有上市企业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推动创新发展;同时,“限薪令”存在正外部性,能够与市场竞争在国有企业创新治理方面实现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双重代理理论,以2007年中小企业板披露研发数据的8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股权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后,股权集中度与技术创新动力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第一大股东持股与技术创新动力负相关;股权制衡与技术创新动力负相关,即第二大股东持股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高管-股东代理削弱了股权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上市银行公司治理与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使用中国上市商业银行2003-2007年披露的48份年报数据,实证检验了公司治理与银行创新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作为第一大股东的国有股持股比例和控股能力与银行的创新能力存在负相关关系;但是,通过分散股权的方式可以有效缓解这一负面影响;同时,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的比例与银行的创新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并且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也能够明显地提高上市银行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国有企业在企业治理结构、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国有企业改革制度性条件运用超边际分析的方法,提出国有企业改革应该根据国有企业的不同性质、企业剩余收益权和控制权与政府及经营者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改革战略。在实行治理结构创新的同时,对财产权制度进行改革,以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6.
股权结构是公司所有权的结构安排,决定着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进而影响公司业绩。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给上市公司带来最显著的改变就是股权结构的变化。文章选取最先股改237 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以股权的属性与股权集中度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有股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业绩显著负相关,法人股比例与上市公司业绩虽然正相关,却不显著;流通股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没有显著关系;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业绩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以2001—2005年新疆上市公司为样本,综合考察了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与高管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发现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正相关;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与公司绩效正相关;董事会规模与绩效成倒U型关系;独立董事比例与绩效成负向关系;高管激励不论是采用年薪的方式还是采用股权激励都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考虑到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与绩效的互动关系,该文还检验了治理结构的内生性问题,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发现公司治理结构对绩效有促进作用,但未发现绩效对治理机制的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有学者尝试沿袭高阶梯队理论逻辑,探讨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海外经历与企业创新决策之间的关系。但是,“海归”高管如何对企业创新产生积极作用却鲜有相关实证研究。尤其是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企业作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众多积极主体之一,“海归”高管的双重社会资本优势如何在创新激励中发挥作用,其人力资本价值走向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投放方式,值得深入研究。文章基于高阶梯队和社会资本理论,从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视角探讨了高管“海归”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和机理,检验了企业产权性质对二者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以及资源松弛状态在二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在“海归”高管与人力资本优势、与企业创新投资等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三个研究假设:与本土高管相比较,关于企业的研发投入,“海归”高管的意愿性更强;与国有企业相比较,民营企业中“海归”高管对研发投入的积极作用表现更明显;资源松弛在“海归”高管和企业创新之间存在中介效应,“海归”高管增加了企业资源松弛度,进而提升研发投资水平。通过WIND数据库和CSMAR数据库,获取2008年至2016年期间深交所和上交所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并设定5个研究模型分别用以度量“海归”高管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检验“企业产权性质”对“海归”高管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检验“企业资源松弛度”在“海归”高管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海归”高管与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且效果十分显著。企业聘用“海归”高管后,R&D投入显著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显著增强;与国有企业相比较,民营企业中“海归”高管的积极研发投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效应更明显;“海归”高管通过增加企业资源松弛这一中介路径推动提升R&D投资水平,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雇佣“海归”高管的企业,其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显著高于没有“海归”高管就职的企业,企业“海归”高管在高管团队中所占比例越大,越能够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研究还发现,相较于“海归”高管早期在海外求学的经历,其海外工作的经历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效果更明显。研究结论从企业创新的视角揭示了“海归”高管的创新驱动引领作为独特的人力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并从企业自底向上的维度提出了我国积极引进海外人才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中,如何有效提升国有企业效率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是新时代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基于2008—2018年国有上市公司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分别在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企业中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检验,考察国有控股程度对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整体而言,混合所有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效率,且相对控股的治理模式比绝对控股更有利于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效率的提升。而基于行业竞争程度的分组检验显示,在垄断行业中,绝对控股的治理模式优于相对控股。进一步分析表明,与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相比,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效率提升更大。  相似文献   

20.
对持股类型与公司绩效相关关系的研究作了简单回顾和评述,以期得到一些对研究有益的启示。研究发现:(1)到目前为止,关于内部管理者与公司绩效相关关系的研究,并没有得出明确的一致结论,尚需进一步探讨,内部管理者与公司绩效应是非线性相关的,“权力巩固”假说更有说服力;(2)大多数观点均认为机构投资者与公司绩效正相关,积极投资者与公司绩效不相关;(3)公司治理研究的焦点,由关注股东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转向控股股东对小股东的掠夺,从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视角,研究终极股权结构是近年来前沿研究中的焦点问题;(4)今后的相关研究有待加强的方面:对非上市公司给予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