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章主要论述美国现代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对古希腊悲剧精神的传承。文章首先分析了悲剧对古希腊人精神上的重要意义,接着讨论现代社会中,奥尼尔是如何在作品中体现古希腊悲剧精神的。文章批驳了一些评论家的观点,并从奥尼尔在剧作中高扬的超出物质实利的梦想,以及其悲剧主人公身上表现出的梦想努力奋斗、勇于舍弃一切的精神和行动的力量两个方面,肯定了他剧作中的古希腊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2.
死亡悲剧意识是理解奥尼尔创作 ,也是认识其悲剧美学的基本切入口之一。其死亡悲剧意识基本上是乐观主义的 ,这种悲剧意识使他剧作中那些在生活中只有死亡的主人公在追求自己的失败的过程中体现出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的素质 ,使自己的失败也具有了崇高的悲剧美感 ,这也是奥尼尔剧作具有经久魅力的原因之一。但在其创作的后期 ,生活的痛苦使死亡悲剧意识也随之由乐观主义逐渐过渡到悲观主义。本文通过分析奥尼尔剧作的死亡悲剧意识 ,指出了奥尼尔剧作的基本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3.
试论奥尼尔对传统悲剧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美国现代悲剧的创造者,奥尼尔的剧作在对悲剧根源的探索、审美效果的追求及悲剧人物观诸方面与传统悲剧相比已有了质的飞跃,是一种现代悲剧意识。奥尼尔写出了现代人在一个“上帝已死”的世界里无所适从的状况以及企图重新找回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和幸福而不得的悲剧,以自己的实践为现代悲剧的确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曹禺与奥尼尔——悲剧创作主题、冲突与形象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曹禺与外国戏剧家丰富深刻的联系中,奥尼尔是值得重视的。时过五十年之后,曹禺还说:“美国奥尼尔也是对我影响较大的剧作家。”奥尼尔作为“现代美国戏剧之父”和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是以悲剧创作奠定了他的历史地位的。在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写下了近五十部剧作,其中大多数是悲剧,曹禺的主要剧作也都如此。  相似文献   

5.
刘亮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0):62-64
结合奥尼尔几部重要作品,探索奥尼尔悲剧意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影响、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悲剧的伟大传统、西方现代哲学、现代心理学,以及家庭和个人早期苦难的生活经历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认为:在《送冰的人来了》和《月照不幸人》中,他否定了宗教对人类的拯救功能;《悲悼》体现了古希腊悲剧中命运锁链之罪与罚的情结;《榆树下的欲望》的恋母情结;《悲悼》中的恋父情结;《长夜漫漫路迢迢》中家庭生活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论尤金·奥尼尔的悲剧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尤金·奥尼尔的悲剧美学思想。奥尼尔的悲剧作品总是蕴涵着作者对人性和人生的乐观态度。他认为悲剧产生的是喜而不是悲的艺术效果,因为它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及其存在的精神价值。它给人带来振奋和激励,并使人变得超脱,使生活变得崇高。奥尼尔的剧作正体现了这样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奥尼尔戏剧是关于奉行个体主义的人的悲剧。古希腊悲剧中,悲剧英雄与人以外的力量进行抗争,而由此引发的失败和痛苦使悲剧英雄和观众意识到人自身的不足。恰是这一对人类不足的认识构成古希腊悲剧的高贵,即悲剧感。奥尼尔悲剧中,神与社会的力量被弱化至虚无,他专注于描述悲剧人物的失败和痛苦本身,使其因自恋而自怜。剧作家和悲剧人物所秉持的个体主义至上思想抑制了古希腊戏剧意义上的悲剧感的产生。在个体主义赋予的自由意志下,奥尼尔悲剧人物却依然为人的自我身份而困惑,并表现出与宗教、社会或他人的隔离与疏远。  相似文献   

8.
奥尼尔对传统悲剧的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焕珍 《南都学坛》2004,24(5):85-86
奥尼尔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悲剧 ,在深受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悲剧等传统悲剧影响的同时 ,又在许多方面做了大胆的改变和突破。在悲剧成因上 ,他的悲剧主人公的命运不能简单说是天命或性格造成的 ,而是心理学、生理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悲剧 ;在悲剧主人公选择上 ,他突破了传统悲剧主人公主要是神、国王、大将、王子或者公主的事实 ,塑造了众多的普通人 ;在剧作主题上 ,他的悲剧主题更为错综复杂 ,人物性格更为矛盾多变  相似文献   

9.
奥尼尔把自己的所有剧作看成是他在“荒野中的探索和呐喊”。作者在荒野中的探索和呐喊,在本剧中表现为女主入公纳维妮亚(Lavinia)在黑夜中对命运的反抗。纳维妮亚在剧终的选择不仅表现了她面对现实的胆量,而更重要的是她对命运的反抗精神,彻底清除孟南家族罪恶的决心和她的自我牺牲精神。她的最后选择不仅包含着本剧的悲剧意义,且反映了奥尼尔的悲剧意识:人的伟大在于明知同命运搏斗,结局必败,但仍不放弃同它斗争。  相似文献   

10.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第一位把戏剧看作是一种严肃文学的剧作家。他在《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以犀利的文笔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被金钱所异化的现象,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使得人们互不理解、互不信任、甚至互相仇视。奥尼尔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琐碎、杂乱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了新的题材,使美国现代戏剧散发出古希腊悲剧的光彩。  相似文献   

11.
为了疗救现代性所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社会疾病,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主张复苏以酒神精神为根基的审美的悲剧文化,将生命本能从理性的压制下解脱出来,倡导超于善恶之外、享受心灵的自由和生命欢乐的审美人生.这种获得形而上之"醉"的酒神精神作为生命的"极端体验",通过激发人内在充沛勃发的生命力祛除了与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从而否定和颠覆了日常性经验,挣脱了现代性"同一性"的磨难.尼采所开出的疗救处方既不同于黑格尔所开创的启蒙辩证法的内在批判之路,同时又与早期浪漫派以建造恢复已丧失统一性的新神话的方式区别开来,显示出他企图逃离启蒙辩证法魔圈的别样的运思理路.  相似文献   

12.
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艺术精神发端于尼采的作品《悲剧的诞生》,并贯穿于整个尼采的思想。在《悲剧的诞生》中,古希腊悲剧作为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最高和解,但事实上酒神狄奥尼索斯却是悲剧的主角,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艺术精神也在根本上成为对生命、存在与生成的"肯定"。  相似文献   

13.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追溯古希腊悲剧的起源,根本目的在于对西方现代性问题进行诊治.西方现代性问题主要是现代启蒙理性所导致的生命的衰弱与文化的分裂.尼采通过对古希腊悲剧的分析、理解,呼吁悲剧精神在现代的再生,以救治欧洲现代文化中的精神赢弱,并由此提出艺术形而上学的理论构想来寻找文化的整合性力量.  相似文献   

14.
西方的文学传统中悲剧作品占主流地位,这源于《旧约》和古希腊的艺术传统。“厄普代克的悲剧”有双重意义:一是指厄普代克秉承了这一西方悲剧文学的创作传统而提高了他的文学地位,他在“兔子四部曲”中就表现了长达四十年的美国式的悲剧生活。二是指他存在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即他违背了部分传统而在作品中出现了太多的性描写。这样,他的文学地位就被降低了一些,从而成为他自己的悲剧。因为在西方的文学世界里,作家的地位高低主要是由其作品的悲剧性描写及其道德层次的高低而确定的。  相似文献   

15.
尼采悲剧理论可以追溯到希腊悲剧。在悲剧起源问题上,尼采以日神的“恬静”与酒神的“醉狂”经希腊人意志活动而结合来解释“悲剧的诞生”;在回答如何对待痛苦死亡这一哲学终极问题上,尼采改造了叔本华哲学,将人生的悲剧性与希腊乐观的人生态度调合为一;通过对悲剧“音乐精神”的分析,尼采张扬了非理性主义,显示出西方哲学对人类生存世界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6.
尼采的美学思想都是围绕"为人生而艺术"这一要义而阐发的,这也是尼采面对生命的悲剧性而开出的良方。他认识到生存是充满苦难的,但并未由此而否定生命的意义,悲观厌世。而是肯定人生的悲剧性不可改变,主张笑对悲剧性的命运,用艺术来拯救人生,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人生通过艺术的审美观来提升人的生命强力克服人生的悲剧性。他褒扬希腊悲剧艺术,歌颂酒神精神,发现了潜藏在悲剧艺术中的人的强大生命力量和克服人生悲剧性的希望。并用悲剧艺术解读人生,诠释生命,把人引入神圣的艺术审美境界,使个体生命与本体生命融为一体,在艺术审美中体味真实的生命感并获得了与世界本体融合的最高欢乐。  相似文献   

17.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了日神和酒神精神的对立统一产生了希腊悲剧精神,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是不可分开的。尼采主要以希腊悲剧精神观念反对苏格拉底开创的工具理性。德国浪漫派和德国古典人文主义精神决定了尼采对希腊悲剧精神的认识,尼采的酒神观念主要来自德国浪漫派,尼采的日神观念主要从莱辛、文克尔曼、席勒、歌德、贝多芬和黑格尔等古典人文主义者处取来。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是关于悲剧功能的权威诗学解释,黑格尔的"和解"说和尼采的"形而上的慰藉"说都是亚氏诗学解释的展开和延伸。文章以被亚氏誉为悲剧典范的《俄狄浦斯王》为参照,讨论亚氏、黑格尔和尼采等人对悲剧功能的阐释,以期加深对古希腊悲剧的观照和理解。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本细读与社会历史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命运范式”与古希腊悲剧文本之间的契合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在悲剧题材、悲剧成因、悲剧主旨、悲剧创作的基本原则和悲剧欣赏的思想基础等方面,“命运范式”都很难与古希腊悲剧文本完全契合。“命运范式”作为一种解释范式,既是远古人类的命运思维定势即神秘因果律的遗存,也是使不可理解现象成为可理解现象的人类主体性表现。古希腊悲剧是宿命思想与人文精神的奇妙结合。克服“影响的焦虑”是文学研究创新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