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论 ,必须把握三点 :一要正确认识自然属性虽是人性的重要内容 ,而人的本质特指人的社会属性。二是正确认识社会属性的内容 ,把思维、语言或理性、自觉能动性等一一列举作为人的本质属性缺少概括性、逻辑性 ,人的本质属性可概括为生产劳动与人类思维两个方面。三要正确认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著名论断 ,是针对并批判费尔巴哈脱离社会关系的抽象人性论 ,旨在强调人的本质是由现实、具体的社会关系决定并由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现的 ,而并非说人的本质属性即指社会关系本身  相似文献   

2.
作为哲学思想发源地的古希腊哲学,其人学思想同样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呈现出“自然性”、“社会性”和“理性”的特征,对后来西方人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研究古希腊人学思想中关于人的本质问题及其产生根源,对于厘清整个西方人学思想发展脉络,把握人学思想发展规律,自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性论问题是人类哲学最重要的论题之一,马尔库塞的人性论结合了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是爱欲,提出人的历史是爱欲受压抑的历史,解放人的关键是爱欲的解放.马尔库塞所提出的人性论是从生理学角度来阐述的,因此说马尔库塞的人性论只能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研究马尔库塞的人性论,就在于全方位地了解人自身及其人对自身认识的角度和层次,自然性是人的重要属性之一,它必须得到人类在认识层面上的足够重视,因为这是人的生存愉悦和幸福的前提条件.人在认识自身属性的同时也必须超越自然属性对人的影响,因为人的自然属性只是人性的一部分,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他的社会属性更是对感性的升华,也是人类进入理性和逻辑层面的必要条件,也只有把二者从不同的维度充分地认识清楚,我们才能诠释出人是如何能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席勒的美学体系是一个人性美学体系。席勒的人性美学体系是以人性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这个人性美学体系的出发点是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性分裂的事实,它的最终目的是恢复古希腊时代的人性完整,恢复人性完整的必要途径就是美和艺术的审美教育,它的理论根据就是对人性分析所得出的人性的三种形态:感性的人(自然的人)、审美的人(自由的人)、理性的人(道德的人或政治的人)。席勒的人性美学体系是西方人道主义美学思想的早期形态,是一种抽象人性论,虽充满着内在的矛盾,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美学体系,反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反人性本质,倡导人的解放,是黑格尔、马克思以及现代和后现代反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学思想的直接来源。  相似文献   

5.
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具有多方面非常丰富的内容,仅就它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认识来说,就至少包含有以下几点相互联系的基本思想: 1.人的现实性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出发点和基本前提。在马克思以前,人性问题,如同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一样,是哲学家们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二千多年来,出现过各式各样的人性论。但是,所有这些学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某种意识、精神,诸如“自我意识”、“理性”、“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6.
席勒的美学体系是一个人性美学体系。席勒的人性美学体系是以人性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这个人性美学体系的出发点是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性分裂的事实,它的最终目的是恢复古希腊时代的人性完整,恢复人性完整的必要途径就是美和艺术的审美教育,它的理论根据就是对人性分析所得出的人性的三种形态:感性的人(自然的人)、审美的人(自由的人)、理性的人(道德的人或政治的人)。席勒的人性美学体系是西方人道主义美学思想的早期形态,是一种抽象人性论,虽充满着内在的矛盾,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美学体系,反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反人性本质,倡导人的解放,是黑格尔、马克思以及现代和后现代反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学思想的直接来源。  相似文献   

7.
中西人性论与人性管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人性与管理关系密切。中国传统主导人性论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 ,主张在管理中应塑造人性 ,其人性管理为“塑造论”,注重德治 ;西方主导人性论偏重于人的认知属性和自然属性 ,主张在管理中要适应人性 ,其人性管理为“适应论”,注重法治 ,两者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完整的科学的人性管理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人性论基础之上的 ,是德治与法治、“适应论”与“塑造论”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论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论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的本质观上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三个重要命题 :“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是理性的动物”和“人是政治动物”。这是他分别从理性认知和社会生活两个视角对人的哲学的把握。“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这一命题集中体现和概括了古希腊爱智慧的传统 ;“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命题强调人超越于动物的精神属性 ;“人是政治动物”这一命题素朴地猜测到人的社会属性。只有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命题才能比较客观地评价亚里士多德在人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亚里士多德的人的本质观的缺陷在于 ,他没有充分重视和发挥手脑结合的劳动实践 ,而这恰恰是理性和社会性得以产生和统一的基础 ,是人的真正本质。亚里士多德的人的本质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的人的本质观的一个古老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9.
分析总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就业问题的相关理论论述。马恩认为就业的前提是有理性的就业观,本质要求是实现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最高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列宁强调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量力而行,听从长辈的教诲和指导。中国共产党四位主要领导人将马列主义基本思想同中国不同时期实际情况相结合,对就业理论进行了创新论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就业理论对于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批判和文化继承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对阻碍历史发展的各种社会文化思想的批判、对鄙俗的社会文化氛围的批判、关于批判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关系、关于文化思想矛盾的社会历史根源等诸多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与实践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中西人性论与人性管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与管理关系密切.中国传统主导人性论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主张在管理中应塑造人性,其人性管理为"塑造论",注重德治;西方主导人性论偏重于人的认知属性和自然属性,主张在管理中要适应人性,其人性管理为"适应论",注重法治,两者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完整的科学的人性管理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人性论基础之上的,是德治与法治、"适应论"与"塑造论"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人类对于了解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一直都有着非常强烈的兴趣。人对自然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从拟人说开始到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并受其影响所产生的机械论的人与自然的对立;从黑格尔揭示劳动证实了人的本质到马克恩恩格斯的人化自然理论,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努力去解读人与自然关系之谜,自然观的进步诠释了人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作为现代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代表人物,霍布斯主张利己主义的道德契约论思想,因此他对美德的强调和分析却容易被人忽视。以霍布斯的"愚昧之人"为例,阐述其从美德立场解释道德规则和功利问题之思路,通过比较霍布斯的美德与古希腊的传统美德,指出在当代伦理思潮中人们看待美德的误解和偏见。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和作家,蒙田在人性一元论、永恒论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提出人性是复杂的、变化的,意识到了社会性因素对人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判断”必须建立在对人、对物的全面性、深入性观察基础之上的命题,这在当时无疑具有极大的思想价值和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战国中期的人性论思潮中 ,不同于告子 ,孟子认为 ,完整的人性结构包括义理当然性之性、生物性之性两个部分 ,其中前者居于关键地位。通常所说的“性善论” ,实际说的就是义理当然性之性是善的。性善论也具体地展开为两个方面 :“性本善”涉及了本体问题 ,解答了道德实践所以可能的超越客观的根据 ;“性向善”涉及了功夫问题 ,解答了道德实践所以可能的内在主观的根据。为了进一步彰显性善论的道德激励功能 ,孟子继而原创性地开启了“以心善言性善”的基本思路 ,并揭示了“四心”与“四德”的微妙关联 ,最后把“本心”既解释为本体论的实在 ,又解释为存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马克思关于古希腊神话的评价、神话的本体规定与历史规定等方面,阐释了马克思的神话理论,反驳了"新神话"还会产生等当代神话学研究中的一些浮躁观念。文中认为一个民族的艺术的特征,可能很早就在该民族的神话中被规定下来了;古希腊神话的魅力在于它再现古希腊人把人当作目的的天真;神话是早期人类把尚不能完全理解的抽象"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古代神话之所以产生于那个永不复返的历史阶段,是因物质生产水平不高,人们还不能实际地支配自然力,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自然观和社会观,即"神话地对待自然的态度"。这些历史条件的消失,宣告古代神话的终结。  相似文献   

17.
学人论孔子人性思想,多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句作为代表。其实,根据孔子实质的人性论,他的人性思想远比这丰富、深刻而系统。孔子将人纳入理性考察范围,结合文明史情况,将观察他人、反思自我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发现人性的主要内涵是以“仁”、“礼”等为中心的德性,性近习远的现实人性被要求围绕这一中心而变化,从而确立其在人性内涵中的真正地位;他认定、推重的人性是人性中善的内涵,要求人们通过学习、克己等修养,化不良的现实人性为善的人性。所以,孔子的人性论是倾向于人性善说的;这成为后儒所谓“孔孟之道”的人性论基础。孔子的人性论,还存在着可以和马克思人性论相沟通的内容,可以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代表,为人类普世价值建设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焦竑的学术内求真心,外济实用,将主体的自觉和客体的认识统一起来.他以心性学说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破除儒家思想的藩篱,开一代子学复兴之先河.他沉潜于古经的考证,以探本溯源,由文字通语言,由语言通达孔孟之心志.他认为圣人之道有体,有用,有文,在文体关系上,需博文明体;在体用关系上,则要体明达用.他以人释仁,赋予仁以生生之德,并由此确立起民生本位和工商皆本的理念.焦竑的学术上承心学之绪,下启实学之端,诚为明清间学术风气转换之嚆矢.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从人的社会性中揭示人的本质,解决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根据与相对于这种内在根据的外在表现之间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实质,是本质与反映本质的现象间的问题。中国传统对人性的讨论,其实质也是对人本质的揭示。中国传统人性学说相对于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理论而言,主要是从人的道德意识层面去揭示人的存在,侧重于本体论与价值论研究,忽视了人存在的现实性、多样性与全面性。但中国传统人性论又有着深厚的理论资源,对深化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