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结构主义把自然科学的“结构”思想在人文科学领域作形而上学的误用,通过对语言、历史、人类心灵、知识文化的“结构”分析,实现了理论上的人与语言、历史、知识文化关系的颠倒,把人置于一个非主体的地位,并宣称传统人道主义的人已死亡、终结,希图以此拯救传统人道主义造成的现代性困境。然而,结构主义思想在理论上是不完善的,且对人“理论上”的结构化、物化理解,将加剧主体人“事实上”的僵化以至终结。  相似文献   

2.
福柯的哲学围绕知识、权利和主体三个概念构成,而主体是其核心概念。福柯认为主体是生命力、知识体系与社会权力互相作用下的产物。随着现代话语模式的终结,由这种话语模式构成的“人”也将随之终结。在前“人”离去的空间里,人必须开始自我建构,即利用“自我技术”进行自我生产。福柯对文化的边界研究、他的社会边缘心理以及社会边缘行为相辅相成,其最终目的是摆脱现代性的控制,获得自由的极限体验,并且不惜为此付出死亡的代价。  相似文献   

3.
后结构主义对知性文化的解构,主要集中在对知性结构的解构上。无论是人之死,还是世界之死,都是对传统知性结构的深入解构。“人之死”解构了传统知性结构中的主体,而“世界之死”则解构了传统知性结构中的客体,如此一来,支撑知性文化的传统知性结构就彻底消解了。  相似文献   

4.
汤普森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以对斯大林主义的诊断为突破口,以纠正对"基础-上层结构"与"反映"等概念的斯大林式错误解读为手段,通过引入英国经验主义传统,在人的反思性"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地将"基础-上层结构"与"反映"等概念解释为历史动态系统与过程;进而提出,真正的社会主义要关注现实的人,肯定人的历史主体地位,反对以"抽象"之人压迫现实之人,推崇符合人之天性发展的纯粹道德之价值。主张真正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社会主义人道主义道路,是一条有别于斯大林主义与结构主义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5.
20世纪西方思想,尤其是后现代理论,有一个很突出的内容,就是宣扬人的终结。根据钱穆先生在《晚学盲言》中对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异同,尤其是关于“人”的观念的差异做了深入的研究,指出后现代关于人的终结的讨论,并不像其标榜的那样,是一个当代事件,具有颠覆性的革新意义,相反,它是西方传统文化思维的一个现代变体,是其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马尔库塞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人道主义解读的理论起点和精神实质来瓦解长久以来对马克思哲学之根本性质的近代形而上学的遮蔽。在对人道主义的解读进行全面批判的同时,我们也将阐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之问题的讨论是如何突破了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视域而进行的,以至于任何企图将马克思哲学置于形而上学之内来理解的努力都必然会被形而上学自身的逻辑粉碎。  相似文献   

7.
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化研究阐释及其实践运用,对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世界历史文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精准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通过建设文化强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文化支撑,并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文化建设。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滋养,致力于通过“结合”,创造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基础,又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承诺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境界。习近平文化思想蕴涵中华文化主体性、世界历史与共产主义三位一体的历史图式和理论结构,有助于牢牢把握文化领导权,勘破和超越资本主义文化霸权,终结所谓“历史的终结”并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的唯物史观以及其后的推进,是以“以人为本”的“主客体互补”的模式为轴线的。列宁和斯大林的哲学存在的问题是偏离了“以人为本”的“辩证唯物主义”。毛泽东一方面是有中国特色的人道主义即仁道主义的奉行者,另一方面在理论上公然批判人道主义。“四人帮”恶意批判人道主义,从理论本质上表现了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道主义的彻底背叛。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传统人道主义对人的自我形象的塑造乃是主体的建构。当代反人道主义理论对主体的废黜,并不是意味着人道主义的终结,而是后主体时代人道主义开启自身的方式。这种新人道主义的可能性,在于人脱下了主体的荣耀冠冕之后,仍然立定于生存的脱嵌,仍然保有的对自身和世界的反思、批判和构成的能力,仍然具有的超越性的天职。   相似文献   

10.
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历史人》的结构主义叙事的最大特点是围绕叙述时间展开:“情节”对于“本事”顺序改变形成的圆形封闭性框架式叙事结构,不但使结构紧凑,而且使其结构变化错落有致;现在与过去交替的叙述时间以不同的叙述速度呈现,由此形成了张弛有致的叙事节奏;聚焦于时间的叙述视角,使叙述人、被叙述者、接受者三方及其相互关系具有历史在场感和沧桑感。在时间维度上的巧妙安排,使《历史人》的结构主义叙事艺术在叙述结构、叙述节奏、叙述视角方面极具特色,显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与魅力。  相似文献   

11.
文化价值管理论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价值管理理论是对传统管理理论模式的全面超越和扬弃 ,这种以突现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管理理论的“哥白尼式革命”与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有着异曲同工之趣。重视人的主体性 ,主张“目的人”思想放弃“工具人”思想 ,成为西方传统管理理论走出自身困境的最优选择。我国企业管理中人的主体性和目的性的发挥应充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浓厚的人文精神 ,结合西方传统科学管理中先进的理性管理理念 ,形成全面体现人本管理的现代文化价值管理  相似文献   

12.
从科学与技术哲学现代性的话语中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到,对现代性缺失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在思维方式上实现“天人合一”到“主客相分”的转换;在本体论上,重构具有现代特质的概念形而上学,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13.
随着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全方位和整体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是对知识的创造者和掌握者——人类的一种挑战,同时更为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人文环境,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也必将改变人的价值观和发展观。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实践思维视界超越传统哲学与西方现代哲学的绝对的实体主义和相对主义思维视界 ,科学地揭示了人以实践的生存方式而双重地存在着 ,即人是受动与能动、自然与社会、科学与文化的双重存在 ,并以此合理地解答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人与人关系的个体与类的统一 ,人与自身关系的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天人关系不仅是汉文化系统的主要问题,也是西南少数民族文化思想所具有的内涵之一。西南少数民族先民对天与人有着丰富的认识,在天人关系上表现为天人同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思想。特别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具有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内涵,而且具有宗教神学的意蕴,为西南少数民族的信仰提供了理论支撑。这种把天地人看成一个统一的宇宙图式的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天人观的主旨是相一致的。通过对西南少数民族天人观的探讨,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西南少数民族思想文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同时也为现代社会的生态保护、养生理念、人生境界等方面提供了文化资源与借鉴,凸显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人的存在方式就是人存在于特定历史阶段或社会状态下的具体形态,也表述为人性假设,如自然人、理性人、经济人、道德人等。人的存在方式并非恒定不变,而是由人性的发展变化所决定。“和谐人”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特定的一种人的存在方式和新型的人性假设,是对传统人性假设的批判与超越。从人性假设视角研究和谐人,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学的当代发展内涵,也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状态下社会主体的科学的合理的诠释,具有突出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 ,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和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和西方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探究 ,为当今社会解决人与自然矛盾 ,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8.
论以人为本的价值哲学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原则或根本要求。从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新视角审视以人为本,其哲学意蕴在于:现实的人是以人为本的价值本位,现实的人是指在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类主体的统一;人的主体性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它意味着人是人的世界及其历史的根本、主体,还意味着人本身就是自己独立人格的主体;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它要求把个人看作手段和目的的统一,同时又要把集体对个人的关心、爱护、尊重程度和对个人正当利益的满足程度作为衡量集体真实性和先进性的尺度。  相似文献   

19.
从技术管理的基础理论、科学方法和实践操作与技术管理实务入手可正确认识和把握技术管理学科体系相关问题.当前技术管理主要集中于知识管理、技术战略与技术创新领域;技术管理学科建设的主题可归纳为技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基础理论研究、方法论研究以及技术管理实务的规范化等.目前的“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研究主要包括“技术经济”和“技术管理”,随着形势的发展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进行分拆和改造,但技术经济有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与体系;不应错将工程经济问题附会在技术经济学科上,或将技术的经济问题与技术的管理问题混为一谈,因为无论是技术经济及管理还是工程经济及技术管理都不是连贯一体的合理学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从人的社会劳动实践角度考察人的社会本质 ,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 ,形成马克思的科学自然观。马克思的自然观强调人在社会实践中要以“两个尺度”改造自然 ,协调、均衡人与自然的关系。罗马俱乐部在考察当代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时提出“人类困境”的思想 ,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状态 ,引发人们的深刻反思。社会发展观与自然观的有机统一是人类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