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遵循“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课程思政初心,以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文结合课程“是一切工程设计基础”的这一本质特点,深入挖掘各模块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仔细寻找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的授课切入点,对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课程思政递进目标,构建“一个目标,两个结合,三个模块”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引入基于网络智能云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法,以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为研究平台,探讨了材料力学课程育人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与课程思政实践情况,为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基于混合课堂的教学模式,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点,对理论力学课程进行了试验性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在理论力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混合教学的方法和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旨在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通过对理论力学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发挥传统课堂与网络课程协同发展的混合教学双优势,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课程建设水平,最终实现课程思政的“三全”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3.
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注重挖掘和运用各学科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对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新定位、新要求、新任务。本文以基础力学教学为依托,阐述了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并基于此应着力培养哪些能力以及提升哪些素质。本文的观点同样适合于除了基础力学之外的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不仅适合本科生教学的“课程思政”也适合于研究生教学的“课程思政”。  相似文献   

4.
深入研究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帮助其建立价值体系,引领学习需求,塑造思想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作者以“景观手绘表现技法”课程为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改革思路。利用线上、线下两条课程思政教学主线,将思政精神有机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中,最终达成对“网络原住民”的价值引领和人格养成,从而实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艺工融合型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教学法”的理论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影响和改变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教育活动 ,实现培养大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不仅需要马克思主义思政理论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政理论 ,切实“体验”科学思政理论的意义 ,从而实现“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针对高校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中普遍存在的“思政元素”提炼有误、对育人成效缺乏教学评估这两大实践误区,提出高校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正确方法,并运用教育实验检验之。【设计/方法】以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9级本科生2021学年秋季学期专业课《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思政实践为例,在正确提炼该课程的“思政元素”后采用“静态组间比较”的“前实验”设计来检验一个理论假设,即:如果任课教师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学中植入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的“思政元素”,那么,将政治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的举措将会对学习该课程的大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帮助他们坚定又红又专的成才道路,使其学好专业课程更有动力。【结论/发现】本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教育实验假设成立,实验结论有助于高校理工科教师科学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7.
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蕴藏着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目标、增强斗争本领、提高奉献意识的教育价值,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和耦合性。思政课教师要设置相应的专题教学,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真理精神,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实践精神,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奋斗精神,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奉献精神,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认为大学所有课程都应兼具知识传授和思政德育双重功能,但现状是由于高校英语教师思政意识的缺乏、英语教材编写导向的偏离以及教学目的的功利化导致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思政教育缺失。因此,提升教师思政意识,编写融入更多中国元素的教材,弘扬正能量,抵制西方不良腐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将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索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以及教学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对实现立德树人总目标、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要把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部署等融入其中。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必须树立正确育人理念、打造过硬政治素质、把握科学育人艺术,建强教师队伍“主力军”;抓好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筑牢课程建设“主战场”;进行课程思政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模式创新,守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疲劳与断裂“基本S-N曲线”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为例,介绍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思政教育”与“知识教学”之间的关系。根据所要讲授知识的特点,充分挖掘多样化的课程思政素材,找准切入点,形成知识点和思政素材之间的相互映衬和协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引导”的无缝衔接,进而达到“如盐入水,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力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当立足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工程伦理教育、大国工匠精神、使命担当等为导向,通过合理合适的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本教学团队遵循“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围绕航空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借助“西工大现象”事例,以三门课程教学实践为实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性地对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旨在将思政元素渗透性、浸润性地融入工科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与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精神,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矛盾统一的辩证思维,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工程伦理观。分享力学专业课程的改革路径,希冀对推进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教学,通过分析该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导向,通过在课程内容中加入课程思政元素,整合课程内容,重新架构和优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报告撰写能力、PPT制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教会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提升了学生整体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3.
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以“复合材料力学”课程为例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结合工程力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度挖掘提炼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合理拓展课程的深度和广度。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设计,结合学科前沿和工程实际,在课程教学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三者融为一体;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精神以及严谨务实的工程精神;力求在“复合材料力学”这一专业课程将显性的知识传授和隐性的思政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挥该课程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专业课程思政应以挖掘课程内在育人元素为主,结合情境去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避免“贴标签”、“两张皮”和“硬融入”。固体力学边值问题是“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等固体力学类课程的核心内容,其核心思想为“平衡”、“协调”、“本质”、“自由与约束”,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结合教学情境,去影响学生追求卓越而不失衡的人生,卓越是目标,不失衡是底线;学会处理好各种关系,使之不发生“裂纹”;面对外界的干扰、诱惑,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懂得敬畏规则和红线,懂得自律即自由。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思政教育松懈、教学资源不足、授课方式单一以及课程评价方式单调等“痛点”问题。山东理工大学力学教学团队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工程力学”课程的建设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围绕教学改革和课程创新两个方面开展深入探索。深度挖掘力学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大力推进课程思政的教学和改革,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系统整合教学内容及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体现课程的高阶性;大胆实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课外协同创新”的教学模式,提升课程的创新性;建立健全教学与考核相融合的“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的全过程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学生的参与度,增强课程的挑战度。调查结果显示,本课程获得了学生高度认可;实验班学生的课程成绩及学习创新能力明显高于平行班,学习效果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家畜育种学课程作为畜牧学科的专业基础核心课,应立足于国家种业发展需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思政元素融入家畜育种学专业知识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以家畜育种学的核心内容为例,探讨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堂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将思政内容纳入课程考核评价中,以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社会培养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勇于担当且具有爱国情怀的优秀青年畜牧工作者。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需要尝试运用新媒体手段提升教学实效.文章以"人在常工"微博为例探讨了思政课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与教学管理创新等,认为思政课教学在微博平台的拓展,有益于构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新型的互动交流关系,有益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融入四川民族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学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可作为开展“三全育人”教育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要渠道,也是民族地区培养德才兼备的英语人才、夯实民族地区大学生“四个自觉”“四个自信”和“五个认同”的重要抓手。四川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英语教育应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的高度上,努力构建思政教育融通课程体系,引导教师深挖英语语言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形式,并全力打造育人师资队伍,促使各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团结、和谐、友爱,同心共筑中国梦。  相似文献   

19.
以英语专业课程“英语报刊选读”的教学为例,探究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结合课程内容,研究在价值观引领、家国情怀和学科视野等方面进行思政教学的方法,分析学生对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内容的接受度。通过采用内容依托式教学模式,巧妙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英语报刊阅读批判性思维;通过课后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反馈意见,分析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内容依托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在英语专业课程中融入隐性课程思政元素,是大学生易于接受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内容依托式教学模式与隐性课程思政的结合为广大英语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提供有效思路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0.
有机化学是理工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是新时代高校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介绍了信息化背景下有机化学课程六大建设思路,并从“家国情怀”“科学伦理”“科学精神”“安全环保”角度,深入梳理挖掘有机化学课程中主要章节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提出在课前、课中、课后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渗透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实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