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多种评价方式将代替传统的评价模式,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生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德国教育学家第惠斯多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这是一句值得我们深思的话。一个教师善于表扬,就意味着他赢得了教育上的主动权。具有鼓励性的课堂教学语言是老师和学生之间面对  相似文献   

2.
《思想品德》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师生情谊》一节内容。课后教师建议每位学生给老师写一句你最想说的话,时值元旦的前一天。于是,学生在班长的组织下为老师写了自己升入初中以来最想说的话,以示新年祝贺。现在的学生语言丰富得很,他们用各式各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老师诚挚的问候和祝福。  相似文献   

3.
"说"字在《左传》中出现了约95次,根据其所在的上下文,可以分析归纳出其本义是"敬服"。把这个本义套用到《论语》中出现"说"字的全部18处句子都能贯通解释。《左传》和《论语》中"说"字的使用有细微的差别。《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深刻意义是:学而行之才是真正的学习。  相似文献   

4.
《外国文学史》双语教学实施的渠道主要是课堂教学,双语教学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来达到掌握该语言的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兴趣成为开启双语教学的大门;双语教学的基本形式和课程设计:让学生成为双语教学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永远都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强烈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大学时读到这句名言总觉得是一句很"玄学"的话,直到自己初入教坛,当上班主任,与我的学生"陈皮"三次交锋,才明白这句名言背后的哲理,教育不是教师的"单向输出",而是师生间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6.
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大学时读到这句名言总觉得是一句很"玄学"的话,直到自己初入教坛,当上班主任,与我的学生"陈皮"三次交锋,才明白这句名言背后的哲理,教育不是教师的"单向输出",而是师生间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7.
《马氏文通》非常重视区别"读"和"句",反复进行论说,还先后对17个段落和3篇短文进行"读"和"句"的分析,示范"读"句"区别,很费了一番气力。后人批评《马氏文通》"读"句"界限不清,其实只是一种误解。关键在于"读"与"句"在结构上相同,只在语气上有区别,而语气是不怎么容易分辨的。不过,仔细领会《马氏文通》区分"读"与"句"的理论,它们的区别还是很清楚的。  相似文献   

8.
"评价"对于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字眼了,跟同学们聊天时,不免会用"评价"的口吻来评价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琐碎小事.而评价也离不开我们的课堂,以往的课堂中都是由老师来评价学生的.  相似文献   

9.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的写作教学也是如此,不是学生缺少素材,而是缺少我们老师对素材进行相应的策划,以至于学生无米下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文章不是无情物,好文章总是作者心灵的颤动,激情的流淌。但并不真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只有当学生睁大眼睛去关注生活,敞开胸怀去拥抱生活,有了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有了对生活的关注与热爱,心灵才会颤动,激情才会流淌。如何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拥抱生活,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的策划。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作文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谈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时,叶圣陶先生还有一句名言,这就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二者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强调学生的作文要让学生自己改,因此我们新“课标”下的作文批改,应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11.
正师母曾经对孙老师说:"你的学生神经都不正常!"至少基本如此。比如我就不正常。那一年,还是大学三年生的我被孙老师推荐参加一个笔会,我竟在会上打起架来了。文人相聚,应该流觞曲水、弦歌盈耳,竟然动粗,简直斯文扫地。据说,笔会组织者因此给了孙老师一句评语:"有其师必有其徒!"孙老师至今还喊冤枉,说他再怎么也不至于去动拳头。但据说孙老师跟人辩论,也曾经辩到挽起袖子的。即使不动拳头,他的语言也如子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游园不值》时.我无论在课前的备课中还是在课堂上,以至于课后的反思中,都遇到几个令人回味的问题。从“柴扉”可以看出被访者穷吗?在教学“小扣柴扉久不开”时,我为了让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此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此句中知道了什么?我本想让学生从此句中知道作者要进入友人的园子欣赏春色是不可能的,好为学生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打基础。不料,问题一提出,  相似文献   

13.
师:昨天下午,我很认真地听了陈老师上的课:《小音乐家扬科》。听完课我就对陈老师说:我也想来上这节课,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使你们对课文的理解力能够充分的表现出来。或者说换一种上课的方式,因为我们平时可能比较多的问题,都是老师提出来的,是吧!可能整个课堂更像是老师的。你们已经上过一次了,算是第一课时,我就上第二课时,现在我想知道大家对小扬科这篇课文,对小音乐家扬科有了多少理解。这个黑板平时主要是老师板书的,那今天呢?这黑板只要你有想法就可以上来写,只要你对这篇文章有不同的看法,都可以提出来,我们这堂课啊,就像开茶馆那样畅…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现在很多老师的状态是把大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说,老师跟着学生跑,把握不住重点。结果一节课下来,老师让学生牵得很忙乱,文章讲得支离破碎,老师抱怨把握不住学生的思维。另一种状态是课堂很热闹,学生小手如林,对答如流,但是并没有激发起孩子多大的阅读期待,孩子的语言与思维没有发展。还有一种状态是老师选择的阅读话题跟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理解水平有一定差距,学生不知所措。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找到巧妙的"切入点",精心设置阅读话题,就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获得阅读教学的最佳突破。  相似文献   

15.
战国后期,被动句式在古汉语中被广泛应用,《吕氏春秋》是这一阶段重要的语料之一。被动句在《吕氏春秋》当中使用时,传统标志被动句主要以"为"字句、"见"字句、"于"字句为主,它们占据了标志被动句的多数席位,同时也出现了少量的"被"字句、"乎"字句。而《吕氏春秋》被动句真正的主流是意念被动句,这是由主观意识感知的被动句,不存在被动标志词。研究《吕氏春秋》被动句,总结其中的语法特点,能够帮助我们把握先秦汉语被动句式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为我们的老师写一首歌——老师们不用等着某个节日来“锦上添花”而是自己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自得其乐哼哼两句的那种:朴素中埋伏着自豪,深情里荡漾着诗意。这使我常常把自己的老师一个个回忆一遍,看能不能从中获得意像上的启迪或者是词汇上的暗示。每每这样的时刻,我的语文启蒙老师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个又活泼,又调皮,又爱捣蛋的女孩。记得那是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语文课上,老师认真地讲课,同学们都凝神听讲。我突发奇想--如果出现一声怪叫,会如何呢?于是我就在下面学了两声猫叫。老师听到了,厉声问道:"谁把猫带到教室里来了?"突然有人说:"老师,好像是任佳楠。"老师说:"任佳楠,是不是你把猫带来了?"我忙说:"不是,不是我。"老师继续讲课。下课了,老师说:"任佳楠,你到办公室来一趟。"我老老实实地向老师承认了错误,老师把我狠狠地训了一顿,使我认识到了在课堂上捣乱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8.
黄廖本<现代汉语>教材的不同版本中,析句系统处在不断修订过程中:试用本采用的是"双轨析句法";修订本改为"结合少量中心词分析法因素的层次分析法";增订版析句法仍以层次分析为主,只是析句特点和原则有所变化;增订三版增加了语义、语用角度的分析.本文试图通过这部教材不同版本析句系统的比较,使读者了解这部教材析句系统产生、修订的状况及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9.
假如我是一位语文老师,面对讲台下那么多双求知的眼睛,我一定会对他们说":路是人走出来的,我愿和大家走一条崭新的路。"首先,我要改革课堂教学,绝不能把学生当成"听书"的,要让他们带着问号去读书、去分析、去思考;让他们质疑问难。谁的见解有创  相似文献   

20.
轻松一刻     
《社区》2007,(18)
惩罚的后果两位老师在议论各自的学生,其中一位说":昨天,有个学生不洗脸上学,我把他撵回家去了。"另一位老师十分欣赏":好办法,今天他一定洗得干干净净来上学了吧?""哪里,今天全班同学都不洗脸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