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封龙山地区在两汉时期就是皇家重要祭祀圣地,著名学者李躬和伏恭都曾在此讲学授道,推动了儒学和孝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自唐代至北宋初年,封龙山孝道文化逐渐复兴。金元时期封龙山地区作为北方儒学和孝道传承中心盛极一时。明清时期封龙山孝道文化走向社会深层。封龙山孝道文化传承的主要特点是:奠基于汉代官方祭祀神明和祖先的传统;儒学发展和书院教育是重要推动力量;封龙山孝道文化以踏实笃行为根本;官方和民间力量共同推动封龙山孝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的生命得之于父母,在我们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道出了父母多少的酸甜苦辣!因而,《诗经》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因而,中国有"孝"与"孝道"的文化传统。孝道文化包含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她已  相似文献   

3.
孝文化的重建已成为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传统孝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对传统文化应采取的正确态度,也是我们对待和谐观念科学的、理性的态度。传统孝文化是我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了家庭和社会的伦理道德及其行为规范,对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思想意识影响深远。在当今社会,孝道观念淡薄甚至缺失造成了一定的社会问题,传统孝道基础之上"新孝道"的提出,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道德素质,促进家庭和睦,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4.
传统孝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延续和积淀,良莠杂蹂,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其孝敬父母,奉养以诚,敬爱他人等合理方面我们要给予肯定,其子辈与父辈地位的不平等、移忠于孝等消极腐朽方面我们要坚决剔除。我们应该汲取传统孝文化的精华,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孝道。对此,本文提出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大法制保障力度和激励措施、加强舆论监督和宣传教育、对传统孝道的现代"改铸"等途径构建新型孝道。  相似文献   

5.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由于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对传统孝道文化的冲击,孝道文化出现缺失和衰落,孝道文化在农村遭遇了诸多困境。本文试图阐明农村孝道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社会功用,对当前我国农村孝道文化衰落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当代农村孝道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多元文化已经成为各国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多元文化主要是指空间上由不同国别和民族文化所构成的文化多样性现象,时间上由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不同年代文化所构成的文化多样性现象,以及由这些文化交叉、碰撞形成的新的文化多样性现象。多元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孝道养成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面对多元文化的影响,只有遵循孝道养成的原则和规律,科学、合理地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对西方文化进行“取舍”,才能建立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相适应的孝道文化。  相似文献   

7.
中华孝道文化是中国民间社会的人伦基石,中国几千年宗法社会的形成和变迁,孕育了中华文化,由孝道文化支撑的乡规民俗,正是传统中国国家行政权力与社会自治的基石,也正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中国的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它同样具有人权、人性、人道的普世价值。历史上,它对东南亚乃至世界产生过重要影响。孝道为中华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也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的重要因素,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家园。由是,唤起笔者良多感慨,忆起诸多往议;也由是,笔者撰此论文,一以清源流,二以正视听,三以利教化。  相似文献   

8.
儒家孝道与当代中国伦理教育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当代中国伦理教育,在汲取传统伦理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如何对待孝这一儒家文化的原发性的首要观念和德行。我们必须厘清传统之孝与现代之孝的区别,在传统社会,孝是首德和泛德;在现代社会,它只能是子德,是基础道德。传统孝道既有亲情的民主性的合理内涵,也有封建性糟粕,新孝道最本质的特点就是亲子平等。掌握孝道的“爱敬忠礼”的伦理精神本质,有助于提高现代孝道和全部伦理教育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孝道观主要由儒家孝道思想和佛教孝道思想以及先秦诸子的孝道思想所构成.儒、佛孝道观在三个方面相互融合儒、佛孝道观虽外在形迹有别,但内在实质一致;儒家的世间之孝道与佛教出世间之孝道相融合;儒家之孝与佛教之戒相融合.在"以德治国"思想的指导下,传统孝道文化的精华,能够为社会主义新道德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孝道"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剔除其封建意识形态因素,丰富其内容和形式,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孝道"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应有之义,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新孝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内容、文化载体和助推力量。  相似文献   

11.
道公在桂东南地区普遍存在,其所承载的信仰文化与乡土社会的俗世生活紧密关联。其发展过程因神灵信仰体系对地方民俗传统的顺应包容、科仪经典对儒家孝道伦理和佛教果报思想等多教合一的世俗化伦理取向、生存理性下农民道公做道的工具化,以及社会转型背景下市场经济体制的渗入及国家力量的深度介入等多方面因素而呈现出去神圣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传统孝道文化对感恩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养亲敬亲尊亲、博爱及生命教育3个方面。以传统孝道文化为视角,反思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表现,认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是传统孝道文化在历史传承上的脱节、社会功利化的驱使、代际关系的转变和代沟问题的加剧、家庭和学校教育的错位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提出高校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即在传承孝道文化精髓、拓宽孝道文化载体、构建传统孝道文化教育长效机制中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13.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在吸收传统孝道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弘扬和提倡现代社会的公民孝道教育。加强公民孝道教育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应然诉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公民孝道教育的现代内容包括感恩教育、养亲教育和敬亲教育;公民孝道教育的现代实施包括重视孝道的知性教育,加强孝道的情感培育和强化孝道的践行教育。  相似文献   

14.
诺邓孝道文化是伴随着儒家思想在诺邓地区的传播而发展光大的,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更替,民族的融合以及历代大理政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使得以孝道思想为主题的儒家文化在诺邓有了长远的发展。诺邓的井盐经济既为业儒提供了经济基础,也使得传统孝道思想深入诺邓民众的生活,尤其是一系列的祭祖活动彰显了诺邓孝道文化的影响;同时,诺邓古村孝道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乡风文明”的要求提供了精神助力,对基层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5.
"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丰富而有体系。古代的官员上对"君父"、下对"子民",所恪守的孝道在其仕途路上也是严格的具体的。"冒哀求仕"、"冒荣居仕"、"委亲之官"、违反丁忧要受到处罚的。强调官员孝道则是要实现"移孝作忠"忠孝一体关系的升华。在当代新孝道观念下,作为百姓的表率,官员还更应恪守孝道。  相似文献   

16.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趋势下,精神文明的建设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内容上不断地充实,形式上不断地更新和创新.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一个和谐的家庭来做基础,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文化的弘扬是建设和谐家庭的基本保障.而家庭美德教育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变化,家庭美德的建设出现了一些淡化弱化的新问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孝道文化,建设和谐家庭,进而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我们的生命得之于父母,在我们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道出了父母多少的酸甜苦辣!因而,《诗经》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因而,中国有"孝"与"孝道"的文化传统。孝道文化包含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她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成为中华民族百代相传的核心价值观。百善孝为先,为弘扬传统文化,敬老爱幼,感恩长辈,缅怀先人,本刊今起特推出《我的父亲母亲》,并将特邀多位资深记者为专栏撰稿。首篇推出"狄乃云:永远的母亲",敬请垂注。  相似文献   

18.
孝道是曾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不论从师承关系角度看,还是从曾子孝道观的主要内容和表现角度看,我们都可以得出曾子的孝道观是对孔子孝道观的继承的结论。曾子不但继承了孔子的孝道观,而且以身作则地宣传、发扬并全身心履行了儒家的孝道,为时人以及后世百姓树立了榜样,为丰富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文化做出了贡献。中国古典文献中的许多资料都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先生在现代情境下所塑造的古典关人——红玉,是代表中国古典阴柔之美的女性形象。她艳丽照人,美貌出众,但自幼俸弱多病、多愁善感,钟情于人却敏感于事,呈现出的是一种病态美。而透过表面文字看到更多的是这一人物形象作为服务于叙述者的积淀着特定文化意味的符号而存在,在她身上不仅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而且她的悲剧命运也昭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情境下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20.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被推崇为道德伦理规范和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传统孝道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精髓,对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孝道教育作为切入点,将孝道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孝道情感,践行孝道行为,能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育大学生的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