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现代性理论受到文学研究界的普遍关注,它为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从现代性角度研究现代中国文学思潮,避免了创作方法论的长期影响,开辟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在现代性理论的观照下,现代中国文学主潮由启蒙主义文学和革命古典主义文学构成,这与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双重历史任务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文学在进入“新时期”后随着主流意识形态文艺制度的松绑而发生了重要的身份转向。这种“转向”一方面表现为作家写作心态的重要变化,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文学风格的根本变化,同时还表现为文学启蒙主义现代性使命的重新回归。中国当代文学在进入“新时期”后的这种复杂现代性身份转型,为20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社会现代性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想象支持。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文学一直是文学研究的热点.但是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中国的城市文学研究是局限在现代性的指导下进行的.这种思路也让城市文学研究日趋陷入自我禁锢的思维陷阱.现代性是当下城市想象的一个重要文化特征,但是它不能涵盖城市文学的所有文化属性.囚禁在现代性下的城市文学已经造成了城市想象的断裂与同质化和人与城市的不相容.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现代性下的城市文学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反思.  相似文献   

4.
曾经遭到全面否定的文革文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重新评价,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革时期的文学思潮、"文革文学"现代性和样板戏的研究等方面,在文革文学中建立的"民间文学"的概念在获得广泛赞誉的同时也受到部分研究者的质疑.  相似文献   

5.
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是在西方现代性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开始自己的现代性追求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批判和超越西方现代性的产物,但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末遭遇危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批判超越西方现代性、吸取传统社会主义教训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现代性理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渐彰显出中国现代性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是一个西方理论话语,这一概念自身有着不确定性和丰富性,给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同时,由于中国文学自身的特质与研究者对现代性概念理解的差异,造成了对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模式化和片面化,应当引起对现代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对新时期尤其是 9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问题进行历史审视,认为对"现代性"概念的界定,越来越显得纷繁驳杂,将"现代性"看成一个无所不包的百宝箱,这就有违对学术名词科学界定的逻辑性了.对此,提出了回归 80年代王瑶先生对"现代性"的诠释,重要的是掌握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主体内涵民主、科学、启蒙、进化、进步、先锋性、社会主义等.对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问题研究,开始注意的是起点问题,是起于"五四"还是起于晚清,后来逐渐将视角投入晚清至"五四"这一历史链条上,结合文化思潮、作家创作的现代性审美特征,分别论析晚清和"五四"文学的"现代性"形态,显示了"现代性"研究的深入、深化.针对以往对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主义、进化论、国民性、颓废、反现代主义、先锋性等问题关注较多,而对审美现代性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现代性和重点作家作品的现代性品格,则缺乏深入研究,故提出除了注重"现代性"的"外在批评",还应该加强文学"现代性"的"内在批评",尤其是文本的审美现代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牛鸿英 《南都学坛》2002,22(4):73-75
文学“现代性”的研究是关系到文学变革的目标、文学发展的方向追求、以及文学价值观念变化的重大课题,对它的深入探讨将有助于现代文学研究向新的进境拓展。但目前的研究现状令人堪忧,大多数研究者或以西方“现代性”为准绳来评判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或只顾自我兴趣的言说而忽略了现代性宏大的历史进程和自相矛盾的复杂内涵,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特殊现实环境、运行机制与表现形式更是视而不见,文学研究的天平向着观念性理论预设的冲动和绝对化思维方式严重倾斜。  相似文献   

9.
老舍在1930年代所写的《文学概论讲义》等理论著作中对文学理论现代性进行过深入而独到的探求。他强调文学理论的科学性,给中国古代“文说”正名;张扬文学价值的审美愉悦性,反对滥加“利用”文学;重视文学研究的内部研究,不满文学的外部研究;强调文学创作的创造性,批评文学摹仿说和复古调。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的提出为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实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这对于进一步明确现代文学的学科特性、重构现代文学研究体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现代性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必然会涉及到对作家、作品以及作家的审美价值取向的重新审视与评判.有关现代性的研究除了要对文学内部多种文学成份的现代性因素进行考察,还应对种种有关文学活动的外部因素进行审视与观照.  相似文献   

11.
泓峻 《南都学坛》2010,30(5):57-61
对于新中国文学理论建构而言,具有权威性的话语资源,首先是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其次是苏联文论。在有限的关于文艺问题的论著中,毛泽东不仅对许多文艺内部的具体问题缺乏学术性的论述与探讨,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也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的阐释。苏联文论承接的是以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为代表的19世纪俄国文论传统,这一传统又与整个欧洲学术传统相衔接。虽然它也存在很多问题,但对许多具体的文艺问题,都有学理层面的思考与探索。20世纪50年代苏联文论开始"解冻",这一理论动态也能够迅速被介绍到中国并产生影响。建国初期,在中西方古典文论及西方现代主义文论失语的情况下,苏联文论成为国内理论工作者试图填补毛泽东文艺思想留下的理论空白、突破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理论局限,校正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理论偏颇时,唯一能够借用的话语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蕴藏了大量的有关文学的言说和著述,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它的命名就从没间断过。主要命名有“中国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批评”、“文学理论”、“诗学”、“文论”,可都有不足。相比较于这些外来的和现代的语汇,“文说”倒是历史的还原,它能准确地体现“中国”、“古代”说文的思维方式和表述形态,使中国古代“文说”与现代“文论”的差异和西方“诗学”的区别从名称上就可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泓峻 《南都学坛》2003,23(1):86-89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论题总是由文学理论之外的因素诱发并随之转换 ;理论家的现实关怀往往大于对理论自身的兴趣。在理论研究表面繁荣的背后 ,掩盖的是有害的浮躁与急功近利心态。 2 0世纪 80 - 90年代 ,文学理论研究曾经出现过摆脱功利化倾向 ,致力于自身建构的契机 ,如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展开、文艺美学学科的建立 ,以及由国外理论的引介而激发的对文本研究的兴趣。但是 ,这些研究都还没有深入下去 ,便被更新的热点话题代替。这种状况 ,使中国的文学理论研究很难沿自身的发展逻辑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4.
朦胧诗作为我国当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声,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给诗坛乃至当代文学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它使诗歌打破了建国以来的种种文学禁锢,承接了五四以来的新诗传统。不仅把朦胧诗看作一个新诗流派,只从艺术创新方面来判断其意义和价值。而是把它纳入到整个文学思潮的运动发展中,把握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它基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成形于加拿大文学理论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原型批评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跨越时空的全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三十载的现代中国文学研究,走过了"在困惑中突围,在探索中求新"的道路.五四文学研究是起点也是重镇;由此为基地拓展开去,纵横求索,以新文学史观与新框架在80年代致力于多种形态文学史的书写与重构;进入90年代重在建构文学流派理论、文学研究思维学和现代中国文学史学,试图把现代文学研究纳入新的学科体系和理论规范.探索有得有失、有喜有忧,丰富并延续了我的学术人生.  相似文献   

17.
司宁达 《南都学坛》2007,27(1):69-72
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科意识模糊,主要表现在在学科的名称、体系等问题上不统一、与相临学科的关系处置不当等方面;二是“学院化”倾向突出,主要表现在理论家的学院背景和身份、文学评论文本学院气息浓厚等方面;三是实践性品格缺失,我国当代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创作实践相互分离,存在隔膜,理论无法很好地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四是理论话语转换不当,我国当代文论在进行理论建构的过程中对于西式文论话语和我国古代文论话语的转换不当。  相似文献   

18.
在新的世纪里,中国文论研究应当如何开创新的局面,从而取得更为丰富的理论成果,是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反思,促使中国文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应重视以下几方面要点:重新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及文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中国文化及文论的包容整合功能;大力强化中国文化及文论的创意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斯皮瓦克的《学科之死》在深刻剖析比较文学“垂死”之由的同时,也勾勒出极其理想化的“新生”之路。以《学科之死》为镜,折射出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论主体性所面临的双重危机:理论的漂泊和理论的异化。要想从双重危机中突围,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到自我与他者“何为主体”、“何为参照系”,争取在互为主体的基础上抓住时机,提前发问;另一方面,跨学科的文化研究为中国文论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论资源,但同时必须警惕其研究对象过分泛化,始终坚持以文学文本为中心。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审美命题是中国文学理论思维的结晶,体现中国文学家的理论素养和中国文艺的精神特质。为了探索文学理论研究的新路,应在中国思想史和艺术史的大范围中,运用系统思维的方法,选择中国特有的文学理论命题进行研究,以展示中国文学理论的本质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