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理论:集体无意识、种族记忆、原始意象等等成为原型批评大厦的基石。他的原型理论从最深层次上揭示了文学的奥秘、文化的奥秘、人类精神的奥秘。“自我牺牲”原型、现代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原型、“青年——成年(老年)”是众多原型种类中的其中三种原型模式。读者在了解了原型批评方法后,对于文学的鉴赏会有更深一层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理论:集体无意识、种族记忆、原始意象等等成为原型批评大厦的基石。他的原型理论从最深层次上揭示了文学的奥秘、文化的奥秘、人类精神的奥秘。"自我牺牲"原型、现代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原型、"青年——成年(老年)"是众多原型种类中的其中三种原型模式。读者在了解了原型批评方法后,对于文学的鉴赏会有更深一层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的文学批评不断地从多种向心与离心的视角寻求文本解释与评价的标准,不断拓展批评的理论时空.弗莱的原型批评从人类学的视角来关照文学与批评,系统地建立了以神话-原型为核心的文学批评和美学理论.这既是对新批评派及形式主义的有力反驳,又是一种开启文化钥匙的重要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4.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种族记忆作为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而集体无意识通过“原型”将人类整体心理积淀的内容表现出来。本文试图运用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分析《北风那个吹》中主人公牛鲜花这个人物形象。笔者认为,正是牛鲜花身上所特有的人类古老的伟大母亲原型、受难原型以及复仇原型的特质唤起了广大受众的集体无意识,从而引起了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中国人本主义文化思潮的涌现为原型批评提供了精神土壤 ;在文学批评内部 ,典型理论的困顿则宣告了高度理性化的文学批评思维方式的终结 ,原型理论对典型理论的置换实现了文学批评的突围 ;新时期文学创作关于文化原型的探求使得这种批评理论显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弗莱的原型批评将文学与神话连接起来,使远古的仪式和梦幻成为文学的主要结构和内容:但是,弗莱的原型是西方文学中的一种象征,它与荣格的、基于人类进化而形成的原型不同,从而给原型批评本土化带来许多困惑。解决的办法之一是,将荣格的原型概念融入弗莱的文学原型,从人类的生物与精神进化中寻找到文学原型的本质与本源。只有这样,文学原型才能呈现出人类的普遍意义,原型批评才能真正实现本土化。  相似文献   

7.
原型批评理论从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后 ,以其方法论的性质和与中国传统学问路数的相似性、民族心态的适应性等 ,在文学研究乃至整个文化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 ,取得了诸多批评实践业绩 ,进而形成思潮。但由于外来理论和研究者素质等因素 ,原型批评理论在实际操作中也有很多不适和失误。  相似文献   

8.
卫拉特蒙古的《江格尔》是我国三大史诗之一,本文运用西方批评理论中的神话原型理论解读《江格尔》,作品所反映的原始意象印证了神话原型理论,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9.
《野性的呼唤》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成名作,自发表以来便受到众多读者、学者的关注,但是鲜有学者从原型批评理论的角度予以研究。“森林之王”作为一个重要原型反反复复出现在巴克这一形象之中,因此笔者拟从费雷泽、荣格、弗菜等文学理论家的原型批评理论的角度,对《野性的呼唤》中的“森林之王”原型作以简析。  相似文献   

10.
作为近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批评理论,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文学的创作、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借助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剖析汤亭亭作品《女勇士》中的"无名女人",阐述了替罪羊、夜莺及美狄亚这三个原型与"无名女人"之间的联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是移位的神话"。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众文化的风起云涌,在消费主义观念的影响之下,文学批评不仅仅只是在专业刊物上才能看到的“至理名言”,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体都可以成为文学批评的阵地;文学批评当然也不仅仅只是批评家的事,编辑、作家、大众传媒的记者、网络与文学的爱好者等都可以成为文学批评的作者。文学批评真正成为多媒体时代的众声喧哗。  相似文献   

12.
艾特玛托夫是苏联时代吉尔吉斯地区的一个著名作家。国内关于艾特玛托夫近三十年的学术研究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单维的政治-人性批评,到当下多维视角的文化批评,可以看做中国文艺批评观念演变的一个缩影,即从80年代的"新启蒙主义"到90年代的形式主义批评,再到21世纪的文化批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学者研究俄苏文学的方法论转向,亦即从外部研究到内部研究继而走向内、外部研究的融合互渗。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的故事取材于古老的丹麦传奇.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来看,<哈姆雷特>的神话指向明确,过程完整,意象清晰,叙事可靠."神话原型批评"为解读<哈姆雷特>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世俗生活的意义--对池莉作品及其评论的一种读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池莉作品的评价上,专业批评与普通读者的分歧源于阿多诺的“文化工业”论对专业批评的影响,使批评忽略了大众文学的特殊意义。这种意义首先在于大众文学对“平民性”的表现,其次是大众文学改变了把平民百姓的世俗人生作为“他者”来叙述的精英文化的审美模式。大众文学的出现暴露了我们的批评缺乏面对新的文学现实的理论和能力;巴赫金的“杂语”理论为大众文学克服自身的叙事弱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运用原型批评理论解读几部美国小说中共有的“英雄原型”的母题形象。该母题在美国文学中的首次出现是在华盛顿·欧文的《瑞普·凡·温克尔》中,后来在纳撒尼尔·霍桑的《年轻的古德曼·布朗》、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D·J·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等经典小说中以不同的方式重复出现,并成为小说的主题思想之一。不仅如此,该母题还被其它许多美国文学作品采用和演绎,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和思想内涵,在美国文学传统主题中占有重要一席。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胡秋原是一个被研究者忽视的人物,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艺自由论辩和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他所提出的有关文艺思想及历史哲学、文化批判观点值得关注,而他所坚守的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立场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变局中也面临着"理论的时空局限性"困境。考察胡秋原在两次论战中的论述,探讨其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者的知识分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程光炜 《南都学坛》2004,24(1):63-69
表现伟大的时代性题材与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相统一,是茅盾文艺观最突出的特色。文艺要为人生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建国后茅盾文艺观受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响发生了曲折的变化,概括起来即:1949至1955年间丧失主体意识的盲目附和;1956到1959年,他开始用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反省社会和文艺的弊端,但很快又被迫转向"表态"和"批判"状态;60年代中期之前,他关注与支持"中间人物论",主张历史剧应该"古为今用",但强调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文革"中,茅盾文艺理论和批评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又逐渐出现复苏迹象。茅盾文艺观的自相矛盾,在他解放后出版的著作中有极其生动的表现。茅盾虽然强调文艺反映社会重大事件,但重心明显向着强调文学作品的艺术规律和艺术性的方面倾斜。这种主张虽然与当时轻视创作规律的流行理论不协调,但却反映了茅盾顽强的艺术信念。眉批是茅盾当时一种更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创作,它是对不能自由创作的时代的无声抗议,也是一种高度的自我扭曲。  相似文献   

18.
重读叶公超30年代的文学批评,令人耳目一新,又发人深省。他提出的文学是“心灵的感应”、诗是“内感与外物的契合”、阅读是“无定的反应”、批评是“追求自己的感觉”等主张,与英美理论家艾略特、瑞恰兹的学说息息相通,也在中国的现实土壤上构建起了一部现代主义的文学理论经典。  相似文献   

19.
30、40年代的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大师”级人物。沈从文在小说创作的同时也写下大量的批评文字。作为“大师的批评”,沈从文的批评文字的确有独到之处,但其局限是非常明显的:个人艺术趣味对其文学批评的制约;对左翼文学现象作简单化排斥、抵制所反映出的批评家学术立场的缺失;对理论的轻视与排斥所表现出的轻理智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理论对于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对现代性问题的关注意味着在经过1980年代到1990年代的震荡、巨变后,中国文学研究又重新找到了自己的言说姿态和定位,重新肩负起自己应有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现代性理论将最终在文学理论、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这三个不同的层面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