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他继承了黑格尔的历史主义方法论;将黑格尔的“伦理关系”转换为“社会物质关系”,摒弃了他的神秘主义,并且将黑格尔对“社会关系”的认识深化为“经济关系”,从社会关系的本质(经济关系)上说明了社会关系;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上,马克思从现实的历史运动出发,认为市民社会是政治国家的基础并且决定政治国家,彻底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决定论”,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2.
"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社会"理论是近代西方以来政治哲学中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流变过程.在自然法哲学家那里,市民社会与自然状态对立而与政治国家等同;黑格尔第一次将市民社会范畴从政治国家的概念中剥离出来,并对市民社会的性质、特征等作了详细的阐释,竖起了市民社会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市民社会"思想也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创立了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市场社会的本质;马克思之后,市民社会理论又有所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民社会理论是黑格尔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方思想史上 ,黑格尔终结了传统哲学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等同的理论观念 ,第一次将市民社会范畴从政治国家的概念中剥离出来 ,他对市民社会的性质、特征及其基本原则的阐释 ,以及对市民社会与家庭、国家关系的分析 ,不仅树起了市民社会学说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而且“向我们暗中指出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成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揭示了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认为市民社会决定着国家和法的关系.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推动法学研究和中国法治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追溯市民社会思想的源流 ,论述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颠覆 ,揭示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革命性。同时 ,通过对市民社会与经济发展、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市民社会与法的关系的阐述 ,进一步揭示了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并提出了培育中国的市民社会的时代任务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形成是一个批判与建构相统一的过程,这种批判与构建既有哲学批判与建构,又有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建构。通过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确立了自己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哲学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深入研究,揭示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分离的实质以及克服该分离的途径,实现了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扬弃。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于我国转型期的社会治理创新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政府应大胆放权于社会组织,帮其提高治理社会事务的能力,激发其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从而形成社会组织与政府治理良性互动的共治机制。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逻辑与时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的现代市民社会理论是在继承和超越西方古典市民社会理论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其发展逻辑是:家庭(伦理性与实体性的统一)——市民社会(伦理性与实体性消失,个体独立性得到彰显)——国家(个体独立性和普遍实体性相统一的伦理和精神);其运行逻辑是:市民社会是一个"需要的体系",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人需要升华为社会需要,个人的特殊性升华为市民社会的普遍性,这就是市民社会的辩证法。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自霍布斯以来,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市民社会与自然状态的对立,第二阶段围绕着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对立展开。洛克试图用市民社会来替代政治国家,此举遭到了卢梭等人的强烈攻击;黑格尔试图确立国家相对于市民社会的优先性,但却忽视了市民社会的政治属性;马克思最终深刻地揭示市民社会同政治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因此开拓了法律与管理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最初的含义是指社会的经济领域。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概念已经不是马克思、黑格尔所指的经济领域,而是指经济领域的政治表达,即作为资产阶级统治工具的意识形态领域。阿尔都塞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对葛兰西思想的进一步强化。以弗罗姆、萨特、列斐伏尔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流派虽然不再从市民社会角度提问题,但实际上却是突破了市民社会的狭隘框架,提出了人与人类社会这一哲学思考的最高问题。哈贝马斯则从现代社会与生活世界对立的角度提出了系统—生活世界的分析框架,从而把反映广大公众意见的公共领域展示在世人面前。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有不少内在分歧,并且在解决人的问题上存在不少空想;但是他们的思考是深入的,也是切中时弊的,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0.
市民社会是马克思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他是在对洛克和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中走向了唯物史观的道路,科学阐明了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创造性地发展和完善了市民社会的概念,其理论对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也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公民观是社会主义国家开展公民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公民观的形成经过了资本主义公民观的认同到分离,最终完成对资本主义公民观的历史超越.从公民主体观、公民社会与国家理论、公民双向维度之权利义务三个方面分析马克思主义公民观的主要内容,对我国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公民社会的构建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理论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继承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中正确的思相,抛弃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中错误的理想,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和谐文化为基础,和谐文化以和谐精神为灵魂,而和谐伦理精神是和谐精神的价值内核。市民社会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基础性作用,市民社会是现代性的伦理实体,塑造了现代人的交往方式和存在方式,也孕育了现代社会特有的伦理精神,市民社会伦理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价值理想”、“秩序伦理”、“政治伦理”和“交往伦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4.
会计产生时间主要有两说: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说和奴隶社会初期说。本文针对争论焦点,认为:原始账簿是会计产生的主要标志。以充分的史料为依据,提出了会计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说。  相似文献   

15.
无权处分是民法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通过物权行为理论重点探究了德国民法中无权处分制度的法理基础。同时,为了理论上的严谨,一并论述了其与德国民法中善意取得制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技术方案综合评价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方案综合评价理论是技术经济学基本理论之一。本文根据作者亲身经历,对技术方案综合评价的客观必要性、技术方案综合评价理论及其发展历史谈了个人看法。文中首次提出文化评价标准应该从社会评价标准中独立出来,与政治、国防、社会、技术、经济、环境和资源七个评价标准并列。综合评价一般应包括政治、国防、社会、文化、技术、经济、环境、资源八个方面评价标准。但是对于某些技术方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选择其中几个评价标准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7.
根据海明威的“冰山原理”,基于多模态话语理论,剖析了《蝴蝶与坦克》原作的多模态话语,表明了“坦克”和“蝴蝶”是西班牙内战和共和军前军人佩德罗的隐喻,分析了佩德罗横死于共和政府军军人寻衅滋事后蓄意枪杀之必然和他横死之难以昭雪的原因,揭示了战争是戕害欢愉美好生活的恶魔。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内涵、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止的原因以及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等三个热点问题研究状况的简要介绍,展示了近十年来学界对该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重要成果,旨在促进该问题的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结合媒介化社会与风险社会的相关理论,探讨了媒介化风险社会的基本内涵,指出我国媒介化风险社会的变迁过程促进了我国危机传播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媒介化风险社会的持续发展,危机传播环境将面临利益相关者压力日益多元,传播客体网络化趋势,信息短缺和信息泛滥两难,舆论引导与控制成本加大,谣言噪音与次生风险严重,危机传播从区域走向全球等六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代民法作为市民社会的产物,其基本理念是人格平等、私权神圣和意思自治,体现的是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精神。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正是这场人类思想解放运动所体现出来的人文主义精神,孕育了近代民法理念。我国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各项民事立法,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民法所需的人文主义基础,并应以对人的终极关怀为价值目标,促进我国民法理念的培育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