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毛泽东的新文化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与剥削阶级旧文化观相对立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新文化观,它是由新文化的哲学化、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多样化这“五化”构成的科学体系,为建设中国现时代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奠定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指明了根本的发展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进步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其文化方面的贡献也是一份应予以认真总结的珍贵遗产。从文化角度作比较宏观的概括 ,毛泽东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倡导“实事求是” ,使中国新文化的生长获得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指明中国新文化发展的正确途径 ;指出中国新文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品格特征 ;确立中国新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与毛泽东中西文化观的趋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评判、比较,以及对中西文化冲突条件下中国文化发展路径所作的探索过程中,李大钊与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呈现出诸多趋同性:对传统文化都强调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西方文化都强调选择借鉴、洋为中用;在中西文化之比较中都主张融合中西文化,创造中国新文化.研究和探讨李大钊与毛泽东中西文化观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及其所展现的先进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观的理论渊源及其思想体系历史发展的逻辑性和继承性,指导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杨昌济对青年毛泽东的成长产生过重大影响.在中西文化观上,杨昌济是持"中西融合论"的,主张融东西文化于一炉,冶出一种崭新的中国文化.杨昌济的这种中西文化观代表了当时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青年毛泽东继承和发扬了杨昌济的中西文化观,并成为他日后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文化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文化观是对毛泽东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之上的文化理论体系.毛泽东文化观和邓小平文化观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发展不同阶段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们在文化观的内涵、文化建设的战略方针和战略地位等方面,既有内在的联系,又各有其侧重的方面,两者之间是一脉相承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共三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面对经济文化如此落后、发展又不平衡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先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历史课题 ,在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 ,把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国情和不断变化的时代特征相结合 ,创造性地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形成了一脉相承、各具特色的文化思想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 ,促进和繁荣了我国的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的有中国历史特色的文化观,毛泽东文化观在建设先进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毛泽东文化观在建设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对我们当前正确认识与建设先进文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的文化观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当毛泽东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逐渐对新民主主义文化有一系列独到的建树,于是形成了新的文化观。毛泽东的新文化观不仅指引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之路,更在建国后的十七年里,提出了诸多有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有闪光的新论断,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中国20世纪最后20年繁荣发展先进文化创造了前提。是给我们留下的极为珍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9.
1956年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深刻地阐明了建国后毛泽东的文化观,如:历史总是要重视的,要把外国的好东西都学到等等,在当今社会仍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革命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中占有重要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场文化革命,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要取代旧文化;同时,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一种革命文化,具有革命性的指导意义.革命与文化有着紧密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近代启蒙思潮的双重滋养下,青年毛泽东的自我观是徜徉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他推崇个人的崛起,但始终不曾放下自我的公共担当;他理想的自我虽不同于传统的儒家理想人格,但终究还是以救世济民为落脚点。在他关于自我、个人这些近代观念的演绎中我们看到了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的传统情怀。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所处的文化环境,造就了他对中国文化的传统模式进行彻底改造的人生奋斗目标。在为实现这一目标所进行的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中,在长期对中西文化的自觉的批判和选择中,他最终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把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抉择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毛泽东的创造性的文化变革的实践活动,不仅使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化,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文化革命是毛泽东一生都十分注重的理论问题,是评价毛泽东晚期功过的焦点,也是社会长久关注的带有现实性和普遍性的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列宁等人曾经提出过文化革命的理论。毛泽东的文化革命概念则早在新文化运动中就提出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又有系统的论述。文化革命理论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共产党人和一个知识分子的宏大愿望,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革命概念应该和“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内乱区分开来,不应因为有“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内乱而讳言毛泽东的文化革命理论。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是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发生巨变的时期。他由一般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又接受了无政府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 ,最终信奉了社会主义 ,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这与五四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他的思想转变首先是受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影响 ;在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 ,他第一次接触了马克思主义 ,这使他的人生目标与信仰定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李大钊、陈独秀的帮助和指导下 ,他一步步地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  相似文献   

15.
五四运动前后是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我国理论界一种比较主流的看法是 ,毛泽东在 1 92 0年冬已经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笔者认为 ,这种看法值得商榷。史料分析表明 ,毛泽东是在 1 92 0年底 1 92 1年初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尔后通过参与组织工人的政治活动逐渐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毛泽东的世界观的转变和政治立场的转变有一致的方面 ,也有不一致的方面。从最初的主观唯心主义到唯物史观的基本确立使毛泽东最终抛弃了小资产阶级的无政府主义和民主改良主义而转向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 ,但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不甚了解 ,又使得毛泽东的哲学世界观只是初步的马克思主义。这种状况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的历史过程相一致的 ,当唯物史观已经被陈独秀、李大钊以及后来的毛泽东所基本接受和掌握时 ,唯物辩证法思想的传播尚在起步 ,中国共产党就是在有了一定的理论准备而这种准备又不很充分的情况下成立的。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它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延伸,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深厚的民族根基和主要来源之一。探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及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7.
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吸取了俗文化的造反精神,对正统的规范性文化萌发了对立的情绪和反叛的行为。青年时期,他接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进而对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学校教育和伦理道德展开了尖锐的批判,体现了青年毛泽东的反规范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8.
建国后毛泽东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从思想政治和道德建设、科教、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农村文化建设做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综观全局可以看出毛泽东这一时期的农村文化建设具有以下特点:注重对农民思想的改造;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注重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系统性等.全面、正确地分析建国后毛泽东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农村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化的指导思想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毛泽东的文化观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 ,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传统 ,开启了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时期 ,成为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20.
扶弱抑强是毛泽东终其一生矢志不渝的治国理念.这种独特的治国理念表现在诸多方面.在政治领域,毛泽东的政策取向是反对官僚主义,实行彻底的群众路线.在经济领域,毛泽东的政策取向是破除所谓"资产阶级法权",实行大体平均的分配制度.在文化领域,毛泽东的政策取向是反对"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破除对专家教授的迷信,打破知识垄断,塑造工农大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在外交领域,毛泽东的政策取向是坚决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始终不渝地对弱国穷国给予道义支持和物质援助.毛泽东扶弱抑强的治国理念及其实践给后来的政策制定者们留下了意味深长的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