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王桂青 《东方论坛》2007,3(6):66-70
在<生死场>中,萧红的可贵之处在于她的"叛逆",她以"越轨的笔致"触及了女性独有的"女性经验"、"作母亲的经历"、"性别奴役"以及由疾病、自尽、意外伤亡等所导致的生命体验和身体经验.透过这些浸透了女性之血的生命体验,诉说了女性"成长的故事",将女性残酷的受压迫的地位和身体被男权社会所操控的生存真相昭示于天下.同时通过王婆形象的塑造,肯定其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为寻求女性解放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老子以其文本<老子>所体现的女性气质堪称人类最早的女性主义思想家.虽然女性气质这一提法在后女性主义极端符号建构论的"假面舞会"中陷入了"性别困境",但是老子所昭示的女性气质并非如后女性主义所批驳的与男性截然对立的女性生理特征,亦非远离生命本身的随机符号游戏,而是以身体符号为基础、以男女两性身体交感为基点引申而来的女性气质,不仅能够避免本质主义的女性主义"女人是一本男人永远不会读懂的书"这一女性独白,而且能够突破后女性主义"没有女人"的性别困境从而成为两性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性别问题是思考技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根源于身体性的技术与性别是内在关联的。不同的性别意识产生不同的技术实践和技术后果。无性的或无性感体验的哲学思维将导致危及人生存生活的技术。基于男女两性相即相生的交流对话的性别意识,易导向谋求维持和改善人的生存生活的技术。通过将技术发生的源头追溯到男女原始的生命对话,在由其生发的关照族类生命整体经验的视阈,阐述了一种基于性别/性本质语境的技术实践,为应对现代技术引发的诸多问题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女大学生整形美容是在男权社会文化结构中进行的对自己身体有意或无意的实践,它在很大程度上维护着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身体标准定位,不利于女性在公平公正的文化环境中主动支配自己身体权利意识的形成。现代社会理性的发展却无意间助推不平等的男女性别权力结构生成。作为对男权社会的反抗,重塑女性话语结构,实现性别权力结构的优化是保证性别平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西方性别研究经历了从附属于社会运动及社会流行理论到形成独立的话语和理论学说的转变。中国的性别研究一度走了一条西方理论+中国经验的模式道路,即借用西方的理论学说来开展性别运动或解释中国的性别经验材料。然而,新时代性别研究的新实践决定了我们不应该照办西方理论,而必须要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性别话语和理论学说,并建立自己的学说体系。中国性别研究的这种转向必将对世界性别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并最终可以丰富和完善全球女性研究的当代实践。  相似文献   

6.
女同性恋人群中存在的T性别是多元性别的一种独特表现。本文通过对三位自我认同为T的女同性恋者进行深度访谈,重点考察了T性别与个体的身体表达间的互动,发现T在衣着、躯体、性行为等方面不太符合主流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在日常生活和社会评价体系中常常受挫。研究表明,主流社会的性别规范和性规范深入到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身体控制方面,并且强化了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倾向三者的一致性;而女同性恋中的T则颠覆了这些有关女性的刻板印象,通过各种身体表达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性别身份——T性别,表现了女性在性别层面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把“性别操演”理论中的“操演”误作“表演”,在于预置了一个自为的、自然的身体观。相反,“操演”体现的是建构的身体观,“操演”不是作为行为者的身体的自主择装,而是性别霸权话语在话语“再意指”中的重复性规训,其效应体现为与规范话语相符合的一系列身体风格。与建构的身体观相应,并不存在一个前话语的自然式身体,但巴特勒赋予“性别操演”中所具有的建构的能动性问题使其又不得不重新面对身体的物质性议题,即建构的能动性不在于德里达式“再意指”中的必然“变异”,而在于被否定同时又被保留在身体中的欲望的回返冲动;这一对欲望身体的援引,构成了巴特勒对自然身体观的悬置态度的再否定。由此,有关“性别操演”的诸多争议又以另一种形式延递到巴特勒对身体的解释中,这促使我们应重新思考身体的物质性及与此相关的“活现的身体”观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梳理我国学界对广告中性别议题的讨论,提出了两个问题,即广告中出现性别内容的商业目的与女性商品的需求是如何经由广告宣传产生的。借重斯麦茨的广告需求管理理论和巴特勒的性别身体理论,对两款减肥产品的电视广告进行文本细读,发现广告背后的一种“麻烦经济”的逻辑,即厂商如何通过广告宣传为女性消费者制造各种“麻烦”,进而为其制造对女性商品的需求以及商业化的女性身体标准。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国外女性教育研究围绕着“教育性别鸿沟的反转”这一重要变迁及其带来的重大影响展开。首先,欧美发达国家在总体上实现了教育性别鸿沟的反转,其他国家男女教育差异不断缩小。其次,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在理工科领域仍然存续。再次,性别、种族和地区形成的交叉效应使得少数族群女性在高等教育领域受到双重压力。最后,女性教育对婚姻家庭具有显著影响。对我国相关研究的启发是:应关注整体性的性别教育公平,也要关注不同学科的性别教育公平;应关注女性教育提升本身,也要关注女性教育对婚姻家庭的深远影响;应关注女性教育现状,还要关注话语对女性教育处境的建构作用,探索促进教育性别平等的政策。  相似文献   

10.
2003年诺奖得主J. M.库切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饱受迫害与摧残的女性身体形象,借以审视南非殖民统治、父权体制对女性身体的压迫与规训。面对权力机制加诸女性身体的种种规训,库切小说中的女性以身体为僭越工具,通过沉默的身体、疯癫的身体、拒绝凝视的身体和张扬欲望的身体等身体反抗策略,冲破种族、性别的藩篱,开启寻求自我主体的建构之旅。  相似文献   

11.
美国当代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三部长篇小说《百种神秘感官》具有浓厚的后殖民主义特色,尤其是东方主义的神秘色彩。其女主人公奥立维亚是中美混血的“香蕉人”,为了全力美国化,她否认自己的华人文化身份,但是美国主流社会却将她视为“他者”,二元文化冲突使她陷入文化身份危机。困境中的奥立维亚放弃了对立的二元文化,接受自己的华人文化身份,用双重文化重塑自我,走出文化身份危机,进入了文化身份的第三空间杂糅,获得新生。奥立维亚的文化身份寻求之路经历了从东方主义的二元对立到第三空间的杂糅,是“他者”的典型身份寻求之路,这个文学人物的心路历程,对越来越多的流散族裔的寻根现象和文化认同经历具有案例价值,为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身体叙事”是萧红文本的一个潜在的内容与姿态,在文本中,女性身体不仅成为萧红作品中的“生死场”,而且更是小说获得内涵和意义的根本来源。萧红似乎对自身的情感与女性的命运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女性独有的身体经验成为她从事文本建构的基本手段。生育、病痛与死亡是作家诠释女性“身体叙事”的独特视角,女性与男权社会乃至整个主导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与冲突成为身体的悖论。女性作家用反讽的姿态作了一次“致命的飞翔”,在语言的狂欢与回忆的空间中获得身体与性别的认同。正是用这样一种方式,萧红将自己写进了文本——就像通过自己的奋斗嵌入世界和历史一样。  相似文献   

13.
面对现代人丧失自我之后,如何去把握和建构自我,昆德拉在“遗忘三部曲”中提出了新的见解。《慢》中提出快与遗忘易使人失去自我,只有在慢与记忆中才能回视存在。《身份》表明现代人变换身份的生存方式只能导致自我的遗失,建构自我身份还需还原自我本真的存在。《无知》将流亡者想重回故土去确证自我的梦彻底打碎。“遗忘三部曲”似要表明人随时随地都在追寻自我的建构,但无论何时何地人都无法建构完整的自我。  相似文献   

14.
梅娘小说的女性主题与自身体验有着密切关系;她对个体经验的自觉处理,体现出自觉的文体意识和叙事意识;而她善于选择人物视角、引入人物独白话语来表达女性主题,又形成了独特的女性小说文体。  相似文献   

15.
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在越南出生并生活了18年。这种特殊的生活背景对其作品影响很大,构成了作品之外的潜在文本。论题结合比较文学形象学关于文化想象理论及作家生活经历,从作品“情爱”故事本身的解读出发,阐释“中国情人”形象所寄寓的较为复杂的深层文化内涵及关系:1.个人身份的寻求与文化认同,作家游离在东方和西方之间;2.法兰西民族对东方的欲望想象及投射,东方对他们有着巨大的诱惑;3.多重语境下的文化关联及其融合。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窦氏》讲的是被始乱终弃的窦女死后为鬼向负心人成功复仇的故事。通过文本分析,认为在窦女身上包含双重悲剧:其爱情遭遇是不幸的,而她的快意复仇背后是美德的毁灭,也显现了深沉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7.
秋瑾之死与晚清的“秋瑾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秋瑾因参与革命、策划武装起义而被捕、遇难,成就了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革命者的光辉形象.然而,这只是以今人的眼光回望历史得出的结论.时当晚清,占据舆论界主流的声音却以秋瑾的被杀为十足的冤狱,时人有意忽略其革命党的经历,认为秋瑾作为一名爱国爱民的女界先进,其革命的内涵并未越出"男女平权"与"家庭革命"的范畴,指出秋瑾是家庭革命的鼻祖,是具有爱国精神的女中豪杰.这种由"秋瑾文学"而总结的秋瑾形象,虽有偏差,却蕴涵着丰富的时代信息.  相似文献   

18.
伊迪丝·沃顿的小说《国家习俗》通过对女主人公安蒂身处物化社会,其婚姻、行为模式均被物化,以至疏离传统而失去归属等叙写和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物化社会的批判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眷恋。  相似文献   

19.
王立春是中国新生代儿童诗界一位十分惹人注目的诗人.在创作儿童诗的道路上,她以朴实亲切、轻盈灵动的诗歌语言书写着她独特的童年生命体验和她对童年时代的深情眷顾.与此同时,诗人也用充满深情与怜爱的眼睛关注着当下儿童的童年生态,显示出她对人类童年生命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未完为中国文化史不可弥补的损失,但主要人物结局前八十回皆有所示,关于薛宝钗之结局,学界基本有两种观点,一是宝玉出家后,宝钗孀居,孤独终老,二是宝钗改嫁贾雨村。细考文本,宝钗结局是在宝玉出家后改嫁贾雨村,但这并非从此人生顺遂,甚至是"好风送我上青云",贾雨村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失败后几经沉浮,最终失败,宝钗又一次失去依靠,此次打击更甚,在穷困孤独中度过余生。宝钗的悲剧寄托了作者的虚无思想与深刻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