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昆明市西山区团结乡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从这个山村民族社区的经济增长方式、社区支持系统、民族文化变迁过程,可看出其走的是少数民族非农业化道路,这可为西部民族地区提供一条可借鉴的与“城市等值但不同类”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模式。  相似文献   

2.
云南少数民族在长期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保护环境、美化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念,客观上很好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伦理及其特征的分析,说明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的现实价值,为和谐社会生态伦理建设提供了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3.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而运用女性学和社会性别视角探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因为,根据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妇女的知识与经验,论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妇女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和行为,并通过女性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的管理机制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事例,阐述少数民族妇女对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发生互动关系时,为了适应生态环境而形成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态文化观念。从而挑战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文化下,对少数民族妇女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经验的忽视,强调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男女两性共同创造的,应该包括少数民族妇女在构建、传承民族文化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少数民族妇女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符合社会发展的知识与经验,不仅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也适用于各民族社会,对此要加以重视、总结、弘扬,并使其成为今天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与经验。  相似文献   

4.
云南少数民族对生态环境的文化适应类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生态环境的文化适应是生态人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当代可持续发展可资利用的宝贵文化资源。云南少数民族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的文化适应方式,以生态文化中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主线,大体可概括为四种类型。对每一种类型中自然与文化的互动调适进行深入分析,可为云南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对民族地区实行分类指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众传播媒介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传播是事关民族身份认知、文化认同以及中华民族生态多样性的重要实践。以媒介情地论为理论基础,将情感嵌入空间、时间、社会维度作为分析路径,考察双语传播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发展情况,指导当前双语传播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实现双语传播的有效达到,目的是增进少数民族聚居区多元民族文化繁荣稳定。  相似文献   

6.
竹与云南少数民族巫术何明巫术在云南各少数民族中均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形成繁复多样的巫文化。其中,有诸多巫术与竹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这一方面说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云南少数民族对竹所寄寓的需要、愿望、思维方式、情感趋向。通...  相似文献   

7.
从封闭到开放:城市回族聚居区的变迁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北京牛街回族聚居区的变迁 ,经历了由相对独立的封闭性寺坊社区 ,转变为开放性象征社区的发展历程。牛街的个案显示 ,探讨城市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发展模式 ,不仅要注意社会距离与文化融合、民族文化认同、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作用 ,以及城市民族分布格局与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更应当关注其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民族政策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特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云南汉语地名发展与民族构成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早期的云南地名应是当地民族语地名。随着中央王朝对云南的设治经营、汉文化的传播和汉族移民的进入,云南逐渐出现了汉语命定的地名。明代以前云南的汉语语义地名日益增多,明代开始汉族姓氏地名在云南勃然兴起,明清以来汉语语义地名与汉族姓氏地名逐渐成为云南地名的主要命定形式。云南汉语地名的发展,反映了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的经营特点,云南汉族移民的定居方式和自身“土著化”过程,以及云南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生态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文化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生态与文化、生态保护与人类理性的关系;着重根据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料,论述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的保护生态的各种观念、行为、习俗和措施,并分别根据传统经济生产、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中反映的生态保护事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0.
在商品经济欠发展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族际多元文化传播与区域文化结构上多元性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即是对外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成为商品经济孕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以滇西北多民族交错聚居区为例,试图展现明清时期族际多元文化传播与滇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区商品经济发展的具体互动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促动培育多民族聚居区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虽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发展中贫困问题依旧十分突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在扩大。发展并不意味着就能消除贫困,如何消除发展中贫困问题,这是当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又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陆路边境线最长的区域,少数民族问题与边境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这在全国既有代表性,又有典型性。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不仅是我国地缘政治上的重要战略门户,而且还是我国贫困人口比例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欠发达地区。"民族问题、边境问题、贫困问题"相互交融,构成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问题。从生存贫困和发展贫困两方面深入分析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中的贫困问题,可为消除发展中贫困问题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遵循中共中央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与发展必须"慎重稳进"的指导方针,坚持从云南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走出了一条依靠分类指导、慎重稳进进行民主改革的新路子,使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社会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顺利地进入了社会主义。党的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政策在云南民主改革的创造性运用中也得到了创新与发展,并为我们留下了值得记取的宝贵经验与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进行社会改造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云南省针对人口较少民族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分类指导、长期扶持的政策和策略,效果显著。"十一五"期间,云南省率先编制并全面推进实施《云南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方面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形成了一些成功经验,当然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在贯彻实施"十二五"规划时,需要继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发达地区的帮扶和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方针和政策,以促进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 ,工业合作社运动曾在云南丽江地区有过成功的尝试 ,时至今日 ,它仍能把云南少数民族经济的特征和新的经济行动联系起来。它把长期依附于各种“自然”经济之下的云南少数民族带入了现代化的一条途径 ,它最大的效果不仅表现在经济的收益和实实际际的可操作性上 ,还表现为促使参与者的精神的富足和人格的完善。事隔半个多世纪 ,当我们重新来分析这一事件时 ,才发现它对于云南的少数民族经济来说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是西部民族地区能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孙懿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云南、新疆、内蒙等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现状进行了回顾,对我国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和干部队伍建设现状进行了评估,指出做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是推动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云南民族体育器具造型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原始形态的民族体育造型文化的保护上,现状不容乐观。由于现代体育的冲击、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自我“创新”的导向等等,使大量的民族体育造型文化的有形和无形的载体正逐步消失,许多原始形态的民族体育器具正逐步被现代工艺所取代。保护和弘扬本土文化,挽救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有效而准确地继承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外在形式、形制,准确而细致地保护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等工作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哲学的任务是运用哲学所特有的方法,对云南各少数民族文化作总体的根本的存在论把握和发展论建构.它的建构既是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需要,也是理解和透视云南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根本途径.构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哲学的设想,不仅有相当充分的文化类型划分依据,以及来自民族学研究成果和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撑,而且存在有利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8.
论日本学者对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日本学者因不能深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调查,其研究主要以文本为主。改革开放后,他们既结合文献资料,又侧重田野调查,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比较研究上,特别是在利用少数民族的基层文化复原日本已失传的村落层次上的神话和对歌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怒族是居住于云南省境内怒江峡谷中的少数民族,他们的传统社会容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他们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曾多次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并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迁.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怒族社会的变迁更加迅速.该文讨论了怒族社会变迁的动因和社会变迁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蒙古族是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入居云南已有753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在与云南各民族共同的生产生活中,为多元民族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举凡云南行省的设立、土司制度的确定、儒学思想文化主流地位的确立和推广、多民族杂居格局的形成都与蒙古族入滇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